讲究饮食美味的明代宫廷,膳食品种繁多,制作十分精美。但可叹的是,深宫无数奇珍异味秘不外传,以此确保皇室独享其味,而无数美味佳肴便随着王朝的灭亡而绝迹。
明代宫廷设有甜食房,甜食房所制作的丝窝、虎眼糖、裁松饼,据说都十分可口,但因外人一律不许观看制作过程,有些朝官得到赐赏也只能尝到美味而不知其秘方,所以这些美味的名称被载于史册而秘方却不得而知。
明代宫中美味制作过程不许观看,其宫廷食单自然也是秘不示人。学者阮葵生写《茶余客话》,书中录下了一份明深宫漏传宫外的大内食单,名字取得十分古怪,叫一了百当;其制作过程也很奇特:猪、牛、羊各一斤剁烂成馅;虾米半斤捣成碎末;马芹、茴香、川椒、胡椒、杏仁、红豆各半两,捣成末;十两细丝生姜;腊糟一斤半;麦酱一斤半;葱白一斤;盐一斤;芜拂细切二两。先用好香油一斤炼热后,将肉料一齐下锅炒熟,然后都下锅。放冷以后,装入磁器,封贮收藏,随时食用。吃时有时可以调以汤汁。
明代皇帝对宫中美味习以为常,不觉得如何滋味无穷,而他们各自则常常有不同的偏好,有些偏好不伦不类,显得有点可笑。可是,养成嗜好的皇帝醉心于自己钟情的饮食,乐此不疲。
明宫春节吃食菜单一份,包括:冬笋、银鱼、鸽蛋、麻辣活兔、塞外黄鼠、冰下活虾、烧鹅、烧鸡、烧鸭、烧猪肉、冷片羊尾、爆灼羊肚、猪灌肠、大小套肠、带油腰子、羊双肠、猪膂肉、黄颡管耳、脆团子、烧笋鹅、烧笋鸡、爆酶鹅、柳蒸煎攒鱼、煤铁脚雀、卤煮鹌鹑、鸡酝汤、米烂汤、八宝攒汤、羊肉包、猪肉包、枣泥卷、糊油蒸饼、乳饼、奶皮、烩羊头、糟腌猪蹄、糟腌猪耳、糟腌猪舌、糟腌猪尾、鹅肫掌。素食珍味包括:滇南枞、五台山天花羊肚菜、鸡腿银盘麻姑、东海石花海白菜、龙须、海带、鹿角、紫菜、江南蒿笋、糟笋、香菌、辽东松子、蓟北黄花、金针、都中山药、土豆、南部苔菜、武当山鲎嘴笋、黄精、北山榛、栗、梨、枣、核桃、黄莲茶、虎丘茶、江南蜜柑、凤尾橘、漳州橘、橄榄、小金橘、凤菱、膪藕、西山苹果、软子石榴。
在这里我们以崇祯帝为例。
据数据记载:崇祯帝每日早晨一起来,宫女们就端着四个紫金盆前来让他盥洗。直径二尺的金盆用于初盥手,直径一尺则是漱口用,洗脸用的是直径四尺的金盆;最后再洗一下手,用的乃是直径一尺五寸者。在盥洗完了之后,接着是栉发。在宫中,为皇帝栉发的宫女地位最尊,俗称管家婆。待栉发完毕,皇帝冠带朝天之后,乃改穿便服吃早膳。
在崇祯皇帝换过衣服走出来时,宫人先进呈茶汤及诸种饼饵,让皇帝在用膳之前先喝点茶、吃些小点心。吃过之后,执役人等在中殿陈设早膳。用膳之时,先奏乐,崇祯帝乃入殿,面南而坐。所奏细乐,「皆宫女按古乐府被之管弦,毋敢以亵词郑声进」。早膳时,御案上陈设各种菜色,「罗列丈余」。崇祯若与皇后共食,则设桌案两张,否则祇设一桌。在御桌旁边,又设置桌案数张,宫人依次进餐。皇上用膳完毕之后,照惯例会赐膳,凡是平日侍候恭谨的宫人,或别院妃嫔曾经侍寝的,常会撤她们喜欢吃的膳馐数品赏赐,按例不用亲自跪谢;有时也会撤赐当日在外殿值日的一二位宦官,膳馐用金盒装着,令见习的小内侍传送,这些受赐的宦官则必须在皇帝出来时叩谢。
明代御膳所用的器皿,都是高级的材质,除了牙盘之外,也用金、银、铜、锡之类。而在皇帝或皇后等御膳之时,宦官们传膳上菜,均有一定的规矩。据说周皇后、田贵妃、袁贵妃用膳时,「每进一馐,以金丝笼罩盘面,内侍口兜绛纱袋,侧其面,防口鼻息出入触其馐也。」这种规矩,自然也存在于皇帝用膳时。崇祯用膳情况时,也是太监「每进一味,有黄绢一端罩之」;传膳时,「盒葢上用小曲柄黄伞一把、金铃数十,太监顶之而进,摇曳有声」,以防鸟雀污及御膳。膳馐送至御驾前跪进,必须马上用领巾将口鼻遮住,以免呼出的气影响到御膳。崇祯用膳时,胸前佩带着天蓝色的餐巾。吃过之后,金盆洗手,随即传口谕:「到某殿、某阁」,该处的宦官与宫女,便得以分享皇帝未吃完的东西。
又据记载,御膳早、中、晚三膳,其内容及娱兴节目有所不同。每日三膳,惟有午膳与晚膳「水陆毕陈」。早膳、午膳按例皆不进酒,晚膳则必须准备。晚宴进行中,殿乐停止后,内宫承应歌舞的女优数十人上来歌舞或演剧。这时,皇上才宣布当夕侍寝的女眷名单,其人选有时为妃子,有时或贵人、夫人、才人等。这些女眷在接到宣召后,乘坐步辇入宫,免行大礼,止四叩头,其后赐坐,「再谢免」,遂在旁侍宴。饮酒过程中,若所演戏剧能得皇上欢心,即宣诏赐予锦帛、金钱、八宝、银豆等物各有差等。至喝完酒,细乐停止之后,则例设纱罩灯笼,绵延直达寝宫,皇上与所召女眷乘步辇入寝宫。
1.面食
万历年间《事物绀珠》「国朝御膳米面品略」条,记载御膳中的米面食包括:捻尖馒头、八宝馒头、攒馅馒头、蒸卷、海清卷子、蝴蝶卷子;大蒸饼、椒盐饼、豆饼、澄沙饼、夹糖饼、芝麻烧饼、奶皮烧饼、薄脆饼、梅花烧饼、金花饼、宝妆饼、银锭饼、方胜饼、菊花饼、葵花饼、芙蓉花饼、古老钱饼、石榴花饼、金砖饼、灵芝饼、犀角饼、如意饼、荷花饼;红玛瑙茶食、夹银茶食、夹线茶食、金银茶食、白玛瑙茶食、糖钹儿茶食、白钹儿酥茶食、夹糖茶食、透糖茶食、云子茶食、酥子茶食、糖麻叶茶食、白麻叶茶食;枣糕、肥面角儿、白馓子、糖馓子、芝麻象眼减煠。又有剪刀面(面片)、鸡蛋面、白切面。另外还有一道「清风饭」,是用水晶饭、龙眼粉、龙脑末、牛酪浆调和,放入金提缸,再垂下冰池冷透,在大暑天食用的。
2.肉食
至于所用肉品,据同书「国朝御膳肉食」条记载,共有数十种:凤天鹅、凤鹅、凤鸭、凤鱼、棒子骨,是整只烧煠进呈;另外,又有烧天鹅、烧鹅、白煠鹅、锦缠鹅、清蒸鹅、暴腌鹅、燌鹅、锦缠鸡、清蒸鸡、暴腌鸡、川炒鸡、白煠鸡、烧肉、白煮肉、清蒸肉、猪屑骨、暴腌肉、荔枝猪肉、燥子肉、麦饼鲊、菱角鲊、鲟鳇鲊、饟鱼、蒸鱼、猪耳脆、暴腌肫肝、煮鲜肫肝、玉丝肚肺、蒸羊、燌羊。又据记载,御膳中有一道菜叫「炮龙烹凤」,其实「所谓凤者,不过五色之雄鸡;所谓龙者,直白马肉耳。」
3.汤
而在汤品方面,同书「国朝御膳汤略」所载计有:牡丹头汤、鸡脆饼汤、蘑菇灯笼汤、猪肉龙松汤、猪肉竹节汤、玛瑙糕子汤、肉酿金钱汤、锦丝糕子汤、玺珠糕子汤、木樨糕子汤、锦绣水龙汤、月儿羹。酸甜汤、蒲萄汤、柿饼汤、枣汤、豆汤、蜜汤、炒米汤、浆水、牛奶。后九样是以凉进,属冷饮之类。另外,又有一种饮料叫灵露饮,其制法系天启年间霍维华所献,乃以秔米或糯米、老米、小米同时入甑锅提炼,取其凝结之露水,故名灵露饮。
4.甜品
在宫膳用料之中,糖的使用似有增加之势,特别是在点心方面。明初成祖所吃东西中,仅砂馅馒头用到糖,但在此则出现许多甜食,如夹糖饼、糖钹儿茶食、夹糖茶食、透糖茶食、糖麻叶茶食、糖馓子等。带糖点心的多样化,应是糖供应越来越充足的表现。
5.牛奶
在此之外,由于牛乳与乳制品均是对人体极其滋补之物,故明代皇室成员的膳食中亦均有此物。不过,在明初,太祖对于牛乳并不轻用。
至于成祖,本身亦不用牛乳,但岷、韩二王则日食牛乳一斤。由于牛乳对人体有益,故太后、皇帝、皇后、贵妃、妃、嫔也都吃奶子,太后每日六十斤,神宗五十斤,皇后及贵妃二十斤,妃、嫔四斤。而长公主、诸皇子、公主及诸王妃则吃乳饼,前三者每日各八两,王妃则各四两。至于其它人,则无法吃到牛乳及乳制品。不过,牛乳与乳制品保存不易,仅能在气温低的孟冬、仲春间使用,这在《酌中志》中就有所记载:自十月起开始吃牛乳、乳饼、奶皮、奶窝、酥糕、鲍螺,直至春二月方止。
6.蔬菜
在中国饮食史上,明代之前的元代与之后的清代,其御膳均有民族特色,而明代若说有其特点的话,可能就是有平民吃的普通菜吧!据清初宋起凤记载,崇祯皇帝用膳时,膳房按例会摆设一些粗菜,因此「民间时令小菜、小食亦毕集」。其中,小菜包括:苦菜根、苦菜叶、蒲公英、芦根、蒲苗、枣芽、苏汁、葵瓣、龙须菜、蒜苔、匏瓠、苦瓜、齑芹、野薤等。小点心如:稷黍枣豆糕、仓粟小米糕、粺子、高粱、艾汁、杂豆、干糗饵、苜蓿、榆钱、杏仁、蒸炒面、麦粥、荍籸等。这些小菜、小点心,俱各依季节进呈,未曾中断。
7.水果
据孙承泽的《典礼记》记载,明代宫廷喜欢的时新果品肴馔“荐新品物”有:
樱桃、杏子、青梅、王瓜、桃子、李子、甜瓜、西瓜、冬瓜、枣子、葡萄、鲜菱、芡实、雪梨、橙子、栗子、柑子、橘子等
明代的宫廷饮食机构可分外廷和内廷两大系统。外廷饮食机构是国家官署的一部分,负责以国家或朝廷的名义举办的各种祭祀、宴饮的饮食;内廷饮食机构属宫内机构的一部分,主要负责皇帝御膳的制作。二者之间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 外廷饮食机构
明代外廷饮食机构的核心是光禄寺,其长官为光禄寺卿,次官为光禄寺少卿和寺丞,光禄寺卿负责具体承办以国家或朝廷的名义举办的各种祭祀和宴饮。
与光禄寺有职责协作关系的机构有礼部的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工部的虞衡司,太常寺,上林苑和天财库等。大致说来,礼部四司和太常寺负责制确定祭祀、筵宴的参加人员、等级规格和礼仪程序等,工部虞衡司负责提供饮食器具,上林苑负责提供饮食原料,天财库负责提供钱财以购买未备的食料、食器等。
就具体的祭祀、筵宴而言,有的是礼部奏请举行的,如元旦、冬至两大节筵宴;有的是光禄寺奏请举行的,如接待外国使者。
2.内廷饮食机构
明代内廷机构庞大,其核心为十二监四司八局。“按内府十二监:曰司礼,曰御用,曰内官,曰御马,曰曰司设,曰尚宝,曰神宫,曰尚膳,曰尚衣,曰印绶,曰直殿,曰都知。又四司:曰惜薪,曰宝钞,曰钟鼓,曰混堂。又八局:曰兵仗,曰巾帽,曰针工,曰内织染,曰酒醋面,曰司苑,曰浣衣,曰银作。以上总谓之曰二十四衙门也。”其中,司礼监、尚膳监、惜薪司、酒醋面局皆与宫中饮膳有直接关系。
司礼监,是明代内廷二十四衙门中权力最大的机构。明熹宗以前,皇帝所食的御膳,“俱司礼监掌印、秉笔、掌东厂者二、三人轮办之”。明熹宗登基后,改由尚膳监办理。由于办理御膳,司礼监的掌印、掌厂、秉笔三大宦官,每家都拥有为数众多的办膳人员
尚膳监:尚膳监下辖北膳房、南膳房、北花房等办膳之所,乾清宫内则有汤局、荤局、素局、点心局、干炸局、手盒局、冰膳局、镏膳局、面筋局、冻汤局等具体的办膳机构
惜薪司: “专管宫中所用柴炭及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其中,宫中膳房烹饪饮食的柴炭为专门的“马口柴”。惜薪司属下的“红箩厂”,还负责收交“顺天府岁供糯米十五石五斗,永平府岁供红枣一万五千五百七十斤”
酒醋面局:“职掌内官宫人食用酒、醋、面、糖诸物。浙江等处岁供糯米、小麦、黄豆及谷草、稻皮、白皮有差,以备御前宫眷及各衙门内官之用,与御酒房不相统辖”
与其他朝代不同,明代宦官、宫女的饮食不需要御膳房提供,宫女们各自有小厨房,宦官则就食于有“对食”关系的宫女处。
1.食物原料极其广博
皇宫的饮食原料来自全国各地,极其广博。
宫中的食物原料来源途径有三:
一是各地贡奉。上贡之品多为当地的土特精品,由于路途遥远或上贡数量较大,明代的贡品也有变质粗劣者,如南京所贡的鲥鱼,由于路途遥远,鲥鱼难以保鲜,又如湖广所贡的鱼鲊,因所贡数量较多,质量难以保证,
二是司苑局、上林苑、林衡署、蕃毓署、嘉蔬署、良牧署等内廷机构生产。如上林苑在北京东安门外有菜厂一处,“是在京之外署也。职掌鹿、獐、兔、菜、西瓜、果子”;
三是从市场上购买。明代的宦官与宫女多形成“对食”关系,宫女称所配者为“菜户”。“凡宫眷所饮食,皆本人菜户置买,……凡煮饭之米,必捡簸整洁,而香油、甜酱、豆豉、酱油、醋,一应杂料,俱不惜重价自外置办入也。”
2.重视饮食养生保健
明代宫廷饮食重视饮食保健,讲究养生之道。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不久,即召见百岁老人贾铭,询问长寿之道,贾铭告诉朱元璋,长寿的秘诀在于注意饮食,并以自己撰著的《饮食须知》进献给朱元璋,朱元璋即命在宫廷中传阅。
3.喜食时新果品肴馔
明代诸帝,除明太祖及建文帝建都南京外,均建都北京。北京处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这里春暖夏炎秋凉冬寒,四季区分明显,人们讲究按季节气候进食,喜食时新果品肴馔。受此影响,明代的宫廷饮食有很强的季节性特色,宫中每季、每月均有一些特色饮食,可谓月月有鲜食,节节有变化。
4.经常禁屠用斋食素
出于宗教信仰目的,明朝皇帝经常下旨禁屠斋食。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御膳》称:“人主御膳用素,唯孝宗朝为甚,每月必有十余日斋。”
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年),宫中的禁屠日多达111日,几乎占了全年的三分之一。幸亏这些禁屠日大多只在宫廷中执行,并未推行到社会中去,否则将大大影响明人的饮食生活。
5.前期尚俭后期奢靡
明代初年,宫廷饮食尚俭,每月的初一、十五才用猪羊肉改善生活。明太祖对于宫内眷属的饮食生活也进行约束,如果亲王、后妃某日已经支取了一斤羊肉的话,当天就免支牛肉,或免支牛乳。
从御膳所用食物原料上,也可看出明代宫廷饮食的由俭趋奢的变化。明初的御膳肉肴多用豆腐和猪肉鸡鹅等家常畜禽,明代中后期则多用山珍野味,如明熹宗“喜用炙蛤蜊、炒鲜虾、田鸡腿及笋鸡脯,又海参、鳆鱼、鲨鱼筋、肥鸡、猪蹄筋共烩一处,恒喜用焉”。
明代中后期,宦官、宫女等在饮食上也极其讲究。宦官、宫女对精馔佳肴的极力追求,使身怀绝技的烹饪人员身价倍增,刘若愚《酌中志》卷二十《饮食好尚纪略》称:“其手段高者,每月工食可须数两,而零星赏赐不与焉。……总之,宫眷所重者,善烹调之内官;而各衙门内臣所喜者,又手段高之厨役也。”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五《镟匠》亦称:“以善庖者为上等,并视其技之高下为值之低昂,其价昂者每月得银四五两”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大宴群臣于奉天殿。稍后定制,凡遇正旦、皇帝万寿节、冬至或其他吉庆宴席,俱设宴于谨身殿。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复改宴于奉天殿。所用膳羞酒醴一并由光禄寺筹办。此后,永乐元年(1403年)以皇帝首次郊祀礼成,十九年(1421年)元旦以北京坛庙宫殿告成,皆举行盛大宴会以志庆贺。
永乐、宣德时期,各种宫廷宴会逐渐正规化,三大节以外,立春、元宵节、四月八日浴佛节、端午节、重阳节、腊八节皆赐百官宴。永乐时宴于奉天门,其后改在午门外。
此时各种宴席的膳品也已基本形成定制,并载入《大明会典》。按照明代礼仪规定,宫中筵宴规格分为大宴、中宴、小宴、常宴四种。这些筵宴都有十分明显的政治目的和等级区分,同时也是明代统治者致力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的一个十分奏效的手段。
下面按万历重修的《大明会典》的记载介绍明代宫廷大宴膳品:
1.正旦节 永乐间定制
上桌茶食像生小花,果子五盘,烧炸五盘,凤鸡,双棒子骨,大银锭,大油饼,按酒(即下酒菜)五盘,菜四色,汤三品,簇二大馒头,马牛羊胙肉饭,酒五盅。
上中桌茶食像生小花,果子五盘,按酒五盘,菜四色,汤三品,簇二大馒头,马牛羊胙肉饭,酒五盅。
中桌:果子五盘,按酒四盘,菜四色,汤二品,簇二馒头,马牛羊胙肉饭,酒三盅。随驾将军,按酒,细粉汤,椒醋肉并头蹄,簇二馒头,猪肉饭,酒一盅。
金枪甲士、象奴、校尉,双下馒头。教坊司乐人,按酒,熬牛肉,双下馒头,细粉汤,酒一盅。
2.郊祀庆成永乐二年(1404年)定制
上桌按酒五盘,果子五盘,茶食五盘,烧炸五盘,汤三品,双下馒头,马肉饭,酒五盅。
中桌按酒四盘,果子四盘,汤三品,双下馒头,马猪羊肉饭,酒五盅。随驾将军,按酒一盘,粉汤,双下馒头,猪肉饭,酒一盅。
金枪甲士、象奴、校尉,双下馒头。教坊司乐人,按酒一盘,粉汤,双下馒头,酒一盅。
3.天顺元年(1457年)改为
上桌宝妆茶食,向糖缠碗八个,棒子骨两块,大银锭油酥八个,花头二个,凤鸭一只,菜四色,按酒五盘,汤三品,小银锭笑靥二碟,鸳鸯饭二块,大馒头一分,果子五盘,黑白饼一碟,胙一碟,每人酒五盅。
上中桌宝妆茶食,向糖缠碗八个,棒子骨两块,大银锭油酥八个,花头二个,甘露饼四个,菜四色,按酒五盘,小银锭笑靥二碟,汤三品,鸳鸯饭二块,大馒头二分,果子五盘,每人酒五盅。
中桌宝妆茶食,云子麻叶二碟,甘露饼四个,大银锭油酥八个,炸鱼二块,小银锭笑靥二碟,果子按酒各五盘,菜四色,花头二个,汤三品,鸳鸯饭二块,大馒头四分,每人酒五盅。
下桌宝妆茶食,大银锭油酥八个,炸鱼二块,果子四盘,按酒四盘,菜四色,汤三品,马肉饭二块,大馒头二分,每人酒五盅。
4.冬至节永乐间定制
上桌按酒五盘,果子五盘,茶食,汤三品,双下馒头,马羊肉饭,酒五盅。
中桌按酒四盘,果子四盘,茶食,汤三品,双下馒头,酒五盅。
将军按酒一盘,双下馒头,粉汤,酒一盅。
金枪甲士、象奴、校尉,双下馒头。教坊司乐人,按酒一盘,双下馒头,粉汤,酒一盅。
5.圣节(皇帝生辰) 永乐十三年(1415年)定制
上桌按酒五盘,果子五盘,茶食烧炸凤鸡,双棒子骨,大银锭,大油饼,汤三品,双下馒头,马肉饭,酒五盅。
上中桌按酒四盘,果子四盘,烧炸,银锭油饼,双棒子骨,汤三品,双下馒头,马肉饭,酒三盅。
中桌按酒四盘,果子四盘,烧炸,茶食,汤二品,双下馒头,羊肉饭,酒三盅。
僧官等用素席,按酒五盘,果子,茶食,烧炸,汤三品,双下馒头,蜂糖糕饭。
将军按酒一盘,寿面,双下馒头,马肉饭,酒一盅。
金枪甲士、象奴、校尉,双下馒头,酒一盅。教坊司乐人,按酒一盘,粉汤,双下馒头,酒一盅。
6.皇太后圣旦节、皇后令旦节(皇太后、皇后生辰)正统间定制
上桌按酒四盘,菜四色,点心一碟,寿面一碗,酒三盅。
中合桌同,寿面二碗,酒六盅。
7.东宫千秋节(皇太子生辰)宣德间定制
上桌按酒四盘,菜四色,点心一碟,寿面一碗,酒三盅。
中合桌按酒五盘,菜四色,寿面二碗,酒六盅。
8.立春节 永乐间定制
上桌按酒四盘,春饼一碟,菜四色,汤一碗,酒三盅。
中合桌按酒四盘,春饼二碟,菜四色,汤二碗,酒六盅。
9.元宵节永乐间定制
上桌按酒四盘,果子,茶食,小馒头,菜四色,粉汤,圆子一碗,酒三盅。
中合桌按酒四盘,果子,茶食,小馒头,菜四色,粉汤,圆子二碗,酒六盅。
10.四月八节(浴佛节)永乐间定制
上桌按酒二盘,不落荚一碟,凉糕一碟,小点心一碟,菜四色,汤二碗,酒六盅。
11.端午节 永乐间定制
上桌按酒五盘,果子,小馒头,汤三品,糕一碟,粽子一碟,菜四色,酒五盅。
中桌按酒四盘,果子,小馒头,汤三品,糕一碟,粽子一碟,菜四色,酒五盅。教坊司乐人,按酒一盘,汤饭,酒一盅。
12.重阳节 永乐间定制
上桌按酒二盘,糕二碟,小点心一碟,菜四色,汤一碗,酒三盅。
中合桌按酒二盘,小点心一碟,糕二碟,菜四色,汤二碗,酒六盅。
13.腊八节 永乐间定制
上桌按酒四盘,菜四色,腊面一碗,酒三盅。
中合桌按酒四盘,菜四色,腊面二碗,酒六盅。
因为社会物质的丰富,文化的繁荣,饮食在民间也逐渐走出了“吃”的局限,成为一种独特的娱乐方式。这与宋代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水浒传中经常记载的还是吃饭,填肚子,酒楼的主要功能还是“吃饭”,而明代,去酒楼更多的是一种娱乐行为。
相比于官宦菜,明朝民间的美食更加丰富多彩,这在明代著名白话小说《金瓶梅》中有集中的体现,并且深刻的影响了另一部小说巨著《红楼梦》。
粗略统计,《金瓶梅》中列举的食品(主食、菜肴、点心、干鲜果品等)达280多种,茶有19种,酒24种,提及的饮食行业有20多个。其精细程度,现在看来也是让人惊叹的。比如,仅以蛋的做法,《金瓶梅》中就有摊蛋、煨蛋、洒蛋、糟蛋、蒸蛋、煮蛋、饡(zàn)蛋等。这些做法至今还盛传不衰。《金瓶梅》中的面点也蔚为大观,有芋饼、肉饼、卷饼、夹沙团、臊子面等。
以下是民间的一些特色饮食。
虎皮肉 虎皮肉又名董肉,跑油肉。董小宛所创。皮呈皱纹状,肥而不腻。 【所属菜系】 浙江菜 【特点】 油亮光滑,纹似虎皮,软烂醇香。
皋董糖
一寸见方,色白微黄,层次分明,剖面可见旋状纹理,中心呈丹凤眼状,食之酥软甜香,回味无穷。 如皋董糖分本味董糖和精制董糖两种。
本味董糖以焦屑、芝麻、饴糖为基本原料制作而成。
精制董糖以地产大麦焦屑、黑芝麻、麦芽饴糖为基本原料,另加配方制作成各式董糖,如在糖骨用响子碾压成纸状薄片以后,将桂花和焦屑、黑芝麻一齐均匀洒之,谓之桂花董糖,以此类推还有玫瑰董糖、水蜜桃董糖、西瓜董糖等。
琅琊酥糖
滁州名产,原名“面糖”、“董糖”,起源于明朝末年。它是用纯白芝麻、白糖粉、富强粉、麦芽糖等为原料。生产出的糖块厚薄均匀,骨薄如纸,剖面层次清晰,呈螺旋体,色泽为乳白色;入口酥软,细腻无杂质,香味 浓郁,甜而不腻,文人墨客赞之日:“香召云外客,味引洞中仙”,营养丰富,老少咸宜。因琅琊山而名,系滁州传统名优糕点。其“味甜而不腻,糯而不粘、酥而不碎”,老少咸宜,深受群众喜爱。 酥糖亦称“面糖”、“秦尤酥糖”、“董糖”。
明末,滁州作坊开始以麦面、芝麻、糖为原料,经焙炒、加工而成,俗称“面糖”(小包糖)。
南京板鸭
明末出现的名肴“南京板鸭”一样畅销大江南北,清时曾作为向宫廷的贡品。明朝时南京就流传“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咸板鸭。”的民谣,可见南京板鸭早就声誉蜚然了。
南京板鸭俗称"琵琶鸭",因其肉质细嫩紧密,像一块板似的,故名板鸭,是南京的传统特色产品。南京板鸭是用盐卤腌制风干而成,分腊板鸭和春板鸭两种。板鸭色香味俱全。外行饱满,体肥皮白,肉质细嫩紧密,食之酥、香回味无穷。南京板鸭外形较干,状如平板,肉质酥烂细腻,香味浓郁,故有“干、板、酥、烂、香”之美誉。
状元糖
既是现在的牛轧糖,牛轧糖的创始人据说是我国明朝的状元商辂,有一天夜里商辂梦见自己跪在文昌殿前,看见供桌上摆着笔墨纸砚、一盘花生和一些糖。突然间文昌帝君手朝供桌一挥,花生竟自动去壳飞入糖中,瞬时化成数头牛朝他飞奔而来。
商辂醒后请人帮他解读梦中景象,解梦人说笔墨纸砚和花生为妙笔生花的比喻,化成数头牛朝他奔来则是智慧的象征。商辂听后惊喜异常,忙吩咐家人取来麦芽糖和花生混合熬制,最后做成牛的模样,因此取名为牛轧糖(轧字本身含有花生的意思)。
商辂创制牛轧糖后,同一年去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竟连中三元,是明朝八十九名状元中唯一三元及第的学子。他为了感念文昌帝君的保佑,制作了大量的牛轧糖赴文昌殿祭拜答谢。后将牛轧糖分给大家品尝,因为口感香醇而广为流传。自此牛轧糖大受学子欢迎,成了求取功名的吉祥食物,因此又称状元糖或功名糖。逐渐人们发觉把糖制作成牛的形状过于繁琐,就把糖直接切成长块状,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鱼翅
从明朝开始,人们才发现鲨鱼鳍内含有胶状翅丝,而且口味甚美。明朝把鱼翅推向饮食市场之后,立刻引起强烈共鸣,认识其美食价值者逐渐增多。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四记述说:“沙鱼……形并似鱼,青目赤颊,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并肥美,南人珍之。”可见食用鱼翅之风率先起自南方,但很快就感染到北方食界,就连宫廷膳食中也添加了这种珍品原料,如刘若愚《明宫史》火集就记载:“先帝最喜用……鲨鱼筋”。鲨鱼筋,指鲨鱼翅筋。
成书于明代的小说《金瓶梅》第五十三回也把鱼翅视为高档食料,有云:“都是珍羞美味,燕窝、鱼翅绝好下饭。”按《金瓶梅》描写鱼翅美味,仅列入豪门饮食,说明那时的一般人尚无从问津。《汪穰卿笔记》卷三曾探讨鱼翅始源,有云:“鱼翅自明以来始为珍品,宴客无之则客以为慢。”此说当为确论。
西施舌
西施舌属瓣腮纲蛤蜊科,生长于潮间带及浅海细沙质的海底,又名车蛤、沙蛤、土匙。西施舌足部肌肉突出,海产视为珍味,因其状如人舌,故有西施舌之美称。
明朝时,文献记载西施舌,往往把视点聚集在福建境内。从诸家品评来看,闽产西施舌壳大肉白,口味鲜美,在当地海产珍品中名列前茅。明清两代,闽产西施舌挤身于海产珍品之列,并处处显示其名尊风流的独特魅力。
状元及第粥
及第粥是用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等生滚的荤粥,外加紧新鲜的姜葱煮成的。因为味道鲜美,故广东珠三角一带及港澳人都很喜欢吃。
这种粥为什么叫“状元及第粥”呢?这里面有段明代广东状元伦文叙有关的故事。伦文叙孩童时已表现出颇高的才气,但由于家贫,故是不得不以种菜卖菜维持生计,因而常顾不了午饭。一家粥店的老板怜其年幼,惜其才,于是就天天买伦文叙一担菜,并要他送到粥铺。在伦文叙把菜送到粥铺时,老板就会把用剩的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生滚白粥,然后再放些姜葱等免费请他吃,权作午餐。几年过去了,伦文叙天天在粥铺吃粥,因此对老板十分感激。后来,伦文叙的才气在一次的偶然机会中惊动了当时的广东巡抚,并得到了巡抚的资助,得以安心读书。十年寒窗,在一番苦读下,伦文伦终于不负众望,力压才子柳先开,得中状元。在衣锦还乡之时,伦文叙特别再次到了粥铺,感谢老板对自己幼时的帮助,并请老板再煮他以前常吃的那种粥。
由于此粥无名,故老板请伦文叙作命名,伦氏略加思索后,认为自己能高中状元都是由于这种粥的帮助,于是就为此粥取名为“状元及第粥”,并亲笔为粥铺写下牌匾,从此,粥铺名声大振,顾客盈门,而“状元及第粥”也在羊城、珠三角地区及港澳地区流传开了。
蟠龙菜
系明朝宫廷御膳佳肴,首创于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兴献王宫邸。为宴席上的美食上品。是钟祥地区名优土特产品之一。如今已是列入《中国菜谱》的名肴之一。
蟠龙菜色美味鲜,香嫩可口,油而不腻,蒸,炸,熘,炒、烩,不同的烹调方法,具有不同的特色深受人们的欢迎。
1521(明正德十六年),名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继位,由其堂弟,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兴王朱厚熜进京继承皇位。相传在朱厚熜出发之前,郢中名厨采用瘦猪肉和鲜鱼剁肉馅,拌入肥肉丝条,加上上等淀粉、鸡蛋清、葱姜末、食盐等拌成馅料裹熟鸡蛋皮之内做成长约30公分,口径约5公分的扁卷筒形,置于蒸笼内蒸熟,然后将其切成薄片,摆成龙形于盘中间回茏蒸热,就成了色、味、香、形俱佳的上等菜肴,所以称之谓蟠龙菜。其特色是色泽鲜艳、肥而不腻、肉滑油润,香味绵长。朱厚熜吃了赞不绝口,列蟠龙菜为御菜。
“蟠龙菜”成菜外形美观,白中透黄,鲜香爽嫩,如蟠龙卷曲,形象逼真。造型美观,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以吃肉不见肉而著称”。
洋芋
洋芋,也叫地蛋、山药蛋、洋番薯、马铃薯、馍馍蛋,茄科茄属植物多年生草本,地下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
洋芋传入中国实际上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马铃薯引种到我国的时间大约在16世纪,但它成为粮食作物的时间却很晚。
虽说土豆在明朝末年其实已经传入中国沿海,但是由于17世纪的土豆,由于没有经过基因改良,只能生长在与其原产地安第斯山脉气候类型相似的地方,别的地方即使种植土豆,产量也非常低,质量也不好。由于中国沿海的地势气候跟安第斯山脉相差太大,所以当时引进的土豆产量质量非常低,所以根本竞争不过本地农作物,中国大规模种植土豆是在清朝中后期,而当时欧洲已经培育出了适应各种气候的土豆了。
龙须面
汉族面食,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是一种又细又长、形似龙须的面条。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有吃龙须面之俗。今已为居民普通食品,常年食用。
“龙须面”是我国北方传统风味筵席面点品种之一,是从山东抻面演变出来的精品,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相传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厨师,在立春吃春饼的日子里,做了一种细如发丝的面条,宛如龙须,皇帝胃口大开,边品尝,边赞赏,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从此,这种炸制的细点便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点心。
由于抻面的姿式,如气壮山河一般,抻出的面细如发丝,犹如交织在一起的龙须,故名龙须面。
灌肠
灌肠在明朝开始流传。《故都食物百咏》中提到煎灌肠说:“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老北京街头常有挑担小贩经营此食品。有记载:“粉灌猪肠要炸焦,铲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风味儿童买,穿过斜阳巷几条。
春饼
春饼又叫荷叶饼、薄饼,是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是中国汉族的传统美食。它的材料简单,制作方便,口感柔韧耐嚼,吃法也有很多种,卷包配菜、作为主食单吃、炒饼都可以。
从宋到明清,吃春饼之风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赏赐春盘春饼的记载。明《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 ( 皇帝 ) 于午门赐百官春饼。”到清代,伴春饼而食的菜馅更为丰富。现在,人们备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饼时随意夹入饼内。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一直流传至今。
麻辣兔丝 麻辣兔丝,是明代宫廷的重九时令菜。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记略》载:“九月……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说明“麻辣兔”早在明代就已经成为北京的节令佳味。《调鼎集》记载了麻辣兔丝的做法:“切丝,鸡汤煨,加黄酒、酱油、葱、姜汁、花椒末,豆粉收汤。”就是将兔子宰杀,剥洗干净,去骨切丝,用鸡汤小火煨制,加黄酒、酱油、葱、姜汁、花椒末调味,当汤汁煨靠将尽时,用绿豆淀粉勾芡即成。
从这个配方看,没有今天所言的辣味料。其“麻辣“概念,似从姜汁和花椒末而来。
如今所说的麻辣兔跟以前的不大一样,明朝时候是用小火煨制,并且辣味主要来源于生姜和花椒。现在多使用(爆)炒、烤或凉拌的方式,辣味来源于辣椒、生姜、花椒(现代人口味重啊)。
螃蟹
“蟹八件”的发明
在古人吃蟹中,还值得一提的是“蟹八件”。“蟹八件”是一种吃蟹的工具。据有关文字资料记载,最初发明食蟹器具的是明朝一个名叫漕书的人,他首先创制了锤、刀、钳三件工具来对付蟹硬壳,后来发展到“蟹八件”。
据《考吃》记载:明代初创的食蟹工具有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小匙八种,简称为“蟹八件”。“蟹八件”是针对吃蟹而专门设计制作的。因此,它们分别有垫、敲、劈、叉、剪、夹、剔、盛等多种功能。
如,当蟹端上来时,先拿一只蟹放在小方桌上,用锤具将整只蟹的各个部位敲打一遍,然后再用圆头剪剪下蟹脚蟹螯,从脚吃起。而吃蟹脚蟹螯,必须用钎子。蟹脚虽然纤纤细小,但脚是活动的,活动的肉很好吃。如没有钎子,吃蟹脚只好用牙咬挤或是用牙嚼。用钎子吃蟹脚蟹螯,比用牙咬嚼吃蟹脚蟹螯,文雅风趣多,是古时诸多种的吃蟹方法中,最矜持的一种。
漕书为了吃蟹减少麻烦,吃得方便畅快,他创造了锤、刀、钳三件工具来对付蟹之硬壳,后来逐渐发展到八件。食蟹又分“文吃”和“武吃”,所谓的“武吃”吃的是快意,“文吃”吃的是工具。
后来从明代至民国初年,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到蟹三件(鼎、签子、锤)、四件、六件、八件、十件、十二件,后发展到鼎盛时期最多的一套吃蟹工具竟多达六十四件(《美食家》)。这些食蟹工具一般用铜制作,考究的则用白银制作。因为从坚韧度来说,金虽贵重但硬度不及银,而铜又很容易污染食品,所以按理说,上乘的“蟹八件”也应该是白银制的。其工艺极为精巧,刮具形状有点像宝剑,匙具有点像文房中的水盂。盛蟹肉用的是三足鼎立的爵。这些食蟹工具,又都配有圆形或荷叶形状的盘,盘底下有雕成龙状的三足。
“蟹八件”与“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相比较,是“文吃”。“文吃”有“文吃”的乐趣,据说,“文吃”一只蟹,要花一个小时。“蟹八件”吃蟹,在明、清时期,苏、浙、沪一带很是风行。
酒糟蚶
根据明代顾元庆在《云林逸事》里所提,先将螃蟹略以盐水煮过,颜色一变便捞起,将蟹肉取出剁成小块,保留蟹壳,再将蟹肉丁填入蟹壳,于其上淋蜂蜜,加鸡蛋搅匀,再于鸡蛋上铺蟹膏,蒸至鸡蛋凝固即取出,食前淋上橙汁与醋食用。
驴肉火烧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
火烧为一种面食,一般为死面做成(注:死面为未经发酵的面粉,经过发酵的面粉叫做活面,用活面做成的饼称为“烧饼”),驴肉火烧将其在饼铛里]烙熟后,架在灶头里烘烤,使其外焦里嫩,别具风味;趁热用刀劈开,加入热腾腾的熟驴肉,是最正宗的吃法。另有肉汤加淀粉熬制的焖子夹入火烧佐食,其中以保定南部定州地区的焖子最为美味和著名。有些厨师会加入驴板肠提味,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驴肉是一种典型的低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其100克所含蛋白质高达18.6克,远远高于猪、牛、羊肉的蛋白质含量,而脂肪含量仅为0.7克,且钙、磷、铁含量也相对较高,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可见驴肉的地位。
驴肉可补铁,预防贫血,脂肪含量远远低于猪牛羊肉,喜欢吃肉又想减肥的人非常适合。不过驴肉的味道和猪、牛肉有点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吃不惯。 总结:外脆内软,浓香诱人。
历史传说
保定的驴肉火烧据说起源于明初。朱棣起兵靖难,杀到如今的保定北部徐水漕河一带,打了一场败仗。燕王眼瞅着饿得就要见阎王去了。士兵出了个主意,要他效仿古人杀马吃。其实所谓“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马肉纤维比较粗,不是特别好吃。但是饥不择食,就把马肉煮熟了夹着当地做的火烧吃了。哪知味道还很不错。
于是后来当地老百姓也开始杀马做“马肉火烧”,而且马肉火烧因为曾经被皇上吃过而声名大振。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因为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马。这里的马可不是做火烧吃的死马,而是活生生的战马。马成了战略物资,当然就不能由着老百姓做火烧吃了。但是想吃马肉火烧了怎么办啊?于是就出现了替代品——驴肉。驴肉纤维比马肉细腻,而且纯瘦不肥,自古就是下肴的佳品。而且保定一带,属于冀中平原,水草肥美,最适合养驴。
河北地区的驴有两种,一种是沿海一带的渤海驴,一种是山区和平原的太行驴。保定的驴一般都是太行驴,而河间的驴肉火烧是渤海驴,相比而言,太行驴的肉质更加细嫩一些,于是在种种际会之下,驴肉火烧就诞生了。
水盆羊肉
据传起源于明朝崇祯年间,慈禧太后赐名“美而美”,是西安夏季的应时小吃,由一千多年前的“羊羹”发展而来的,吃时下辣面子(辣椒粉),吃得汗流泱背,西安人认为可祛暑。因其在农历六月上市,故称“六月鲜”。
原料:羊肉(选鲜嫩膘厚的)2.5千克,香料(花椒、桂皮、大茴香、草果)各适量,盐少许,味精少许。
制法:1、将鲜羊肉剔骨,并将羊肉与骨分别洗净。2、将羊肉放入锅内加水烧沸,再将羊骨砸断放入一同继续煮半小时,投入香料(装入布袋扎紧)。然后将羊肉捞出,切成小块,排放在原锅内(原汁原锅),用大火烧沸后,转中火煮约3小时,加上盐调好口味,再用小火慢煮10煮小时(火候要保持肉汤冒泡),撇清油沫,捞出肉放在案板上,切成块装碗。随即用适量原汤加少量开水及盐烧沸,浇在肉块上,加点味精即成。
特点:肉烂汤清,鲜嫩爽适,味美可口,如与烧饼同吃,并佐以青蒜、芫荽、泡菜、则风味尤美。
桥头排骨
源于明朝洪武年间,因中山王徐达在秦王岛(今秦皇岛市)的一次偶遇而闻名于世,并留有其题词:桥头排骨,美誉山海。世代相传至今,仍是秦皇岛有名的地方小吃。


评论 COMMENT 共 0条
你未登录,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