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熟知的三国时代,就有这么几位小女人因为争风吃醋,最后闹出了人命。
先来看《九州春秋》记载的这样一段话:“司隶冯方女,国色也,避乱扬州,(袁)术登城见而悦之,遂纳焉,甚爱幸”。讲的就是有位姓冯的女子,国色天香,后逃难至扬州,被袁术瞧见,纳为小妾。一个女人漂亮,当然是件好事,一个女人比绝大多数女人漂亮,这恐怕就不是好事了。而我们的冯氏,恰恰犯了这个“先天性”错误。这位貌压群芳,颇受袁术“照顾”的女子,引起了“后宫”娘娘们的一致不满,于是一并来到冯氏跟前吹风道:“妹子,美貌只是一时的。你若要想栓住主公的心,必先了解他的心。我们的主公啦,就是喜欢有志节的女人,妹子你若能时常摆出忧国忧民的样子,掉几滴眼泪,那么主公一定会爱死你的。”
上天是公平的。这位冯氏有着一副貌若天仙的样子,却给了一个稀松平常的脑子。那帮女人们怎会如此好心把男人双手奉上了,可我们的冯氏却信了,真的信了。于是,“(冯氏)后见术辄垂涕,术以有心志,益哀之”。袁家“后宫”的那些女人们见冯氏上套了,于是开始实施第二步计划:“共绞杀,悬之厕梁”。这出活生生的血腥情杀事件,最后竟然不了了之。原因很简单,这堆“醋女”们此前挖了一个很大的坑:“冯氏有志节、时涕泣忧愁。”本来脑子就不灵光的袁术,以为冯氏是为了老百姓没能住上“高价房”、没能吃上“放心肉”,郁郁而终,于是煞有介事地风光大葬了一把。
在醋坛子的战争里,不仅有一群女人PK一个女人的“情感群殴”,还有一个女人PK一群女人的“感情独挑”,袁术他哥袁绍的老婆就是这样一位挑大梁的狠角色(好像家庭纠纷总是出在袁家)。《三国志》里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袁)绍妻刘氏性酷妒,绍死,僵尸未殡,宠妾五人,刘尽杀之。”看得出来,刘氏是位“资深醋女”,自己老公尸骨未寒,自己已经迫不及待地秋后算账,把袁绍生前最得宠的五位佳丽整的香消玉殒。不过,这事还没完。这位“醋女”担心这群祸水们在地下和自家老袁再续前缘,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请人在俊俏的尸首上“泼墨”做了手脚,让她们在地下也无脸见人。事情做得如此之绝,刘氏依然还不解恨,不久又派人尽杀死者之家。
不过,三国时代因为争风吃醋,伤及无辜的女人绝不仅仅是刘氏,至少郭汜之妻也是其中一位。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董卓死后,其党羽李傕、郭汜专权辅政,其时李傕自为“大司马”,郭汜自为“大将军”,目无皇帝,横行无忌,百官敢怒不敢言。熟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李傕、郭汜拥兵自重,难免会有摩擦,恰巧郭汜的老婆又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醋女”。于是,太尉杨彪想了一个主意,安排夫人经常到郭府“打麻将”,一来二往,两人便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姐妹。见时机成熟,杨夫人悄悄地对郭夫人说:“闻郭将军与李司马夫人有染,其情甚密。夫人宜绝其往来为妙。”
说者有心、听者有意,郭夫人妒恨的种子算是在心里埋下了。如若两家不相往来,看这对“狗男女”如何苟且?郭夫人打定主意,乘李傕送来酒筵之机,暗置毒于食物中,当着郭汜面给家狗“旺财”试吃,当即,“旺财”光荣牺牲。经过老婆大人的一个折腾,郭汜对李傕这位曾经一起“扛过枪”的战友已是满腹狐疑。此后不久,李傕恰又力邀郭汜赴家饮宴,至夜席散,郭汜大醉而归,偶感腹痛。郭夫人惊道:“准是李傕在酒菜里下了毒啦!”被夫人如此一嚷,郭汜自觉背后一凉,酒醒了大半。郭夫人急忙到自家后院的“五谷轮回之所”里淘些粪汁,就往郭汜口里直灌。如此反复,折腾了大半个晚上,郭汜的“毒”,终于全部吐出。
如此狼狈的经历,郭汜羞恼成怒,索性推倒了“多米若”骨牌,事后立即向李傕宣战。李傕心想,老子掏心掏肺请你吃顿饭,郭汜你倒好,借题发挥,关起门和老婆唱双簧,恐怕,是早有了吞并的异心吧。因此,一场军阀大混战随即拉开了序幕,百姓流离失所,死伤不知其数。只不过,万千性命只因为一介女流打翻了“醋坛子”,最后魂飞魄散,实在有些不值。
三国时期凶杀案之崔琰之死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今河北故城县南部),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名士,不仅人长的仪表堂堂,历史记载其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而且文武双全,是不可多得人才,为人十分正直。先后在袁绍、曹操两大政治集团效力,甚为曹操器重。然而,这样一位名士,却因为一封信、一句话,就莫名其妙地被曹操下了大牢,最后还被赐死,成为当时一件公认的大冤案。直到陈寿写《三国志》,为其做传的时候,还写到崔琰之死至今冤之。那么崔琰为什么会被曹操赐死呢?这背后又有什么原因呢?
崔琰小的时候,有些木讷,不是很聪明,却自幼习武,练习击剑直到23岁。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崔琰小时候是好动不好静的孩子,对读书的兴趣不大。到了23岁,他才知道学习文化知识也很重要,于是开始发奋读书。崔琰开始涉猎《论语》、《韩诗》等书籍,经过他自己的刻苦努力,学了六年之后才和公孙方等人一起到北海名士大儒郑玄那里听课。但学习不到一年,就因为战争把学业中断了,郑玄带着大家到山里去避难,结果粮食很快就吃光了,于是郑玄和大家告别,遣散众学生回家避难。由于往西的道路有战乱不通,于是崔琰周旋青、徐、兖、豫等州,东下寿春,南望江、湖,到处流浪了四年才回家,回家之后他也是终日以抚琴读书为乐。
尽管,此时的崔琰还没有什么功业,就正式工作也都还没有。但几年的游历,开阔了他的眼界,在郑玄那里学习多少还是有所收获,加之自己几年的努力读书,使他的学识太有进步,不再是当年那个只会舞刀弄剑的小伙子。再加上自己是师承名士郑玄,所以,崔琰开始有了些名气,被当时任大将军的名门望族的袁绍所聘用,崔琰也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初涉政坛,崔琰就在袁绍面前表现出刚正驽直的性格,首先是袁绍手下人发掘坟墓,他进谏道:“当年孙叔敖曾经说过,军队如果不纪律严明,那样就没有什么战斗力,就是汤武指挥这个部队也不能取得胜利,袁公你呀应该严明纪律,收殓这些遗骨,以安民心、取民意”。按理说,崔琰刚参加工作应当少给领导提意见,但崔琰敢于直言,表现了他刚直的性格,这种性格也影响了他一生。袁绍虽然不听,但是也没有怪罪他,而且还任命他做为骑都尉。后来袁绍进攻曹操,崔琰又一次直言进谏,他以天子在许昌为由,认为袁绍出兵在政治上不符合道义,不如保守四州之地,可袁绍还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如此可见,袁绍任用崔琰,不过是利用他的声望妆点门面,而不是用其才能。袁绍死后,他们两个儿子争夺权位,都想拉拢崔琰,提高自己阵营的声望人气。而崔琰本身就对二袁兄弟自相残杀不满,他也不愿意圈入家族内部的权力争夺,以自己身体有病为由,拒绝他们的请求。但崔琰也因此得罪他们兄弟,被抓起来了,幸好多亏阴夔、陈琳营救才得以免罪。总体看,崔琰在袁绍那里初入政坛,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与使用,是郁郁不得志的,而他的刚直不屈的性格,也在这一期间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曹操大破袁绍后,占领冀州,知道崔琰有才名,聘任崔琰为别驾从事。一次,曹操大会宾客,曹操高兴地对崔琰说:“昨日我查看户籍,冀州能征到甲兵三十万,这可是个大地方啊。”曹操的意思,是想和崔琰说,冀州地广人多,可以补充自己在官渡之战时候损兵折将的损失。按照常理,此时,曹操大败袁绍,权势正盛,他的手下的人都会给他顺情说好话。无非是说:“曹丞相,您说的没错,冀州果然是大州,对我们来说是好消息啊。”可崔琰没有顺着曹操的话回答,却一脸严肃地番回答到:“今天下分崩,九州离析。百姓连年为战争所累,苦不堪言。明公当广施恩惠,救其于水火之中。为何反而先要征集甲兵呢?”意思是要告诉曹操你应该先体安慰恤百姓,而不先要想到去盘剥百姓。崔琰此话一出,当时在场的文武宾客,大为失色,他们没想到崔琰会当面顶撞曹操,大为吃惊,而曹操听到崔琰一番正直的话,马上改容,肃然起敬,称赞崔琰说的对。之后,曹操征讨并州高干,曹丕留守邺城,令崔琰傅之,给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也看出曹操对崔琰的重用。崔琰也确实担负起了做老师的责任。曹丕喜欢打猎嬉戏,崔琰曾经引经据典,义正严词地教训了曹丕一番。由此可见,崔琰正直的本色依旧不变,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当权,他都无所畏惧,敢于直言进谏。
建安十三年,曹操恢复了丞相制度。在下面设立了东曹、西曹两个办事机构,任命崔琰为东曹掾。虽然东曹掾这个官职品级不高,但是权利很大,掌握着朝廷官员的考评和举荐,相当于组织部门的负责人,控制当时官员的升迁调动工作,是很炙手可热的岗位。崔琰为人正直清廉,很好地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的潜规则,而且他工作能力强,识人的水平搞,为朝廷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史载“文武群才,多所明拔”并且全部量才录用,以致“朝廷归高,天下称平”,深得曹操信任和敬重。
后来,崔琰和曹操的裂痕缘于曹操在立王太子的事情上。当时、曹丕和曹植作为王位的主要竞争对手,各自明争暗斗,而曹操对这件事情也非常犹豫不决,感觉两个儿子都是很优秀的,拿不定主意。后来,到了曹操的晚年,曹操越发觉得立嗣之事刻不容缓是,于是,开始秘密询问身边重臣的建议,据记载,曹操咨询的对象有五人:太中大夫贾诩、尚书崔琰、东曹掾邢颙、西曹掾丁仪、黄门侍郎丁廙。在这几个人中,只有崔琰采用了“露板答曰”的方式,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他是支持曹丕的。按道理,曹植是他侄女婿,属于亲戚关系,而崔琰不但不支持曹植,反而公开支持他的主要对手曹丕。这是因为,崔琰考虑问题从来都是从大局和礼法的高度出发,从不顾及个人利害,而曹丕本身就有能力,而且又是长子,符合接班人的条件,一旦立曹植,属于废长立幼,容易引起政局不稳。所以,崔琰选择了支持曹丕。得知崔琰公开支持曹丕,曹操的态度是非常敬重崔琰,还给崔琰升为中尉的职务。尽管表面上崔琰好像得到曹操的认可,升了官,但其曹操内心是对崔琰公开选太子的事情,是不满意的。因为,曹操是希望能秘密地进行接班人的选举工作,也就是秘密立储,不希望将事件公开,造成两人的公开较量,从而引起朝廷上的纷争,造成政局不稳定。可正直的崔琰没有领悟到曹操的用意,他只是当礼法出发,认为选举接班人是国家大事,是件光明磊落的事情,就应该公开的表达观点,怎么可以在背后鬼鬼祟祟地秘密进行,这不是搞阴谋诡计吗?所以,他的做法与曹操的初衷背道而驰,曹操在内心深处对崔琰有所猜忌,也是缘于于此。在此,裴松之加了一条注,就是曹植的妻子,崔琰的侄女因为衣着华丽,而被曹操赐死。这么一条材料出现在此,一方面已经表示曹植在竞争中失势了,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崔琰的不满。
最后,导致崔琰死亡的事件,就是杨训上书的事件。杨训曾经被崔琰推荐过,虽然文才不是一流,但在道德层面上,十分清贞,因此也被曹操任用。后来,杨训上表祝贺曹操封为魏王,文章十分肉麻,很是吹捧。许多人看过后,认为杨训为人浮华,没什么真才实学,只会溜须拍马,也认为这一次崔琰看错人了。可崔琰不服气,拿过杨训的文章,仔细看了又看,于是,给杨训回了封信,“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崔琰的意思是说:“文章我看了,还不错,你别着急,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流言蜚语,一切都会有变化的,时间长了,以后人们就会了解你的文才了。”此外,崔琰也想着借着回信,讽刺那当爱挑人毛病,说风凉话的人,不通情达理。而事情却出了意外,这话传到曹操耳里,就变味了。特别是“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的这一句,曹操认为崔琰是出言不逊,你那意思,是说等时间长,政局还是会有变化的。你崔琰还有什么想法,从官渡之战起,我延聘你为我的别驾从事,到今天快二十年了,时间不短了,你是认为可以变天了吗?你一脑子的变天的思想,这我岂能饶你。于是,曹操将崔琰逮捕,并罚他做徒隶,也就是带着刑具干苦力。曹操没有立刻处死崔琰,一方面是崔琰名气太大,立即处死影响太大,另一方面,他也想利用惩罚崔琰做徒隶的机会,打击一下崔琰的气焰,看看他什么表现,再做进一步的处理。后来曹操令人视察崔琰的表现,看看他有没有好好认罪伏法,可崔琰的表现让曹操失望了,他依旧是神态自若,毫无惧心。又据《赐死崔琰令》里说,崔琰此时不但没有好好的认罪伏法,反而是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嗔,完全一副无所谓,不买账的对立态度。这一下子,自然惹得曹操大怒,曹操认为,你崔琰都是戴罪之人了,还有许多人天天去看望你,弄得和自由市场一样随随便便地进进出出的,再说那些人和你一个有罪人混在一起,你们想干什么,是要形成小集团反抗我吗?而且你的表情还一副横眉冷对,十分不满的态度,丝毫没有虔诚地虚心地认罪改错的态度。那崔琰为什么会如此表现呢?因为崔琰是名士,名士就对气节德操,看着比生命都重要,至于什么功名利禄他更看不上了,他是要追求精神的上的自由和尊贵,他崔琰不屑于解释,他也不会为了求生,而向权贵低头,正所谓”威武不能屈”。而且崔琰也知道自己生性刚直,早晚会触犯曹操的,难免一死,争论答辩也没有意义,所以选择了从容地面对死亡。崔琰如此表现,曹操自然勃然大怒,立刻下令赐死了崔琰。另据裴松之注里记载,曹操还曾令人去刺探崔琰是否自杀谢罪,结果崔琰没有死,曹操大怒说:“难道还等中我用刀砍你的头吗?”并派人将此话告诉崔琰,崔琰这才明白曹操的意思,就是让自己死,于是,他就选择了自杀。就这样一代名士崔琰,最终被曹操杀害了,以悲剧的结局收场。
回首历史,崔琰之死,无疑是一件文字狱,是当时一件最大的冤案。崔琰的死是时代黑暗造成的悲剧,是他的正直触犯了曹操敏感多疑的神经,最终造成了死亡的结局。崔琰之所以被杀,不仅因为他触犯了曹操的天威,在某些事情与曹操的想法相左,还在于他自身的名士的身份,过于耿直的性格,而且不会变通,引起了曹操的不满。崔琰不是投机的政客,一切行事的准侧是以礼法伦理的高度出发,而且是毫不退让,视之比生命还高,所以,他是不会考虑当权者的个人利益,一切都要从大义出发。历史上就记载曹操对崔琰是十分忌惮的。但这也让他步履维艰,乃至身首异处。所以,曹操认为这样的人留在身边,自然不会对他曹操俯首贴耳,反而会是曹操势力夺权的阻碍,必须除掉。加之曹操晚年猜忌之心越来越重,早已没有当年的大度之气,也认为正直的崔琰也是要反对自己的,所以不能留着。这些也都是造成崔琰之死的因素。
三国末期,有一位皇帝十分荒淫无道,最后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他就是吴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孙皓。
孙皓,是吴国一代明君孙权的孙子,在孙休死了之后,便由他当了国君。当孙休还是国君的时候,他将藩国赐给了孙皓,并且让孙皓当了乌程侯。当时有一个西湖人士名叫景养,在给孙皓看了面相之后,便告诉孙皓,他十分有前途,今后大富大贵,不可估量。孙皓听了他的话,非常开心,可是因为当时他还只是一个臣子,所以这番话如果被别人听见,恐怕是要被杀头的,所以孙皓也不敢声张。
孙休死的时候,晋国刚刚将蜀国灭掉,朝中的左典军万跟孙皓的关系非常好,于是便在朝中重臣中多次听到孙皓,并且大肆地赞扬孙皓才识渊博,明事理。吴国当时的丞相和左将军两个人商量了一下,认为如今蜀国已经灭亡,国家正面临着许多的危机,而且太子年幼,恐怕很难决断国家大事,保卫吴国,所以他们便商量立孙皓为吴国的君王,两人一拍即合,于是便来到了皇后的面前,劝皇后将孙皓认作是自己的孩子,皇后只是一个弱女子,也没有主意,于是便同意了。
在孙皓二十三岁的时候,当上了吴国的国君,众人将孙皓迎回吴国的都城,并且将他立为吴主。一开始,孙皓还是十分贤明的,他下令开放国家的粮仓,用来接济贫困的人,并且将宫中豢养的所有动物都放归与自然,所以当时所有的大臣都认为孙皓是一位明君。可是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孙皓内心的本性便都展露了出来。
本来,孙皓是要将孙休的皇后立为太后的,而且众位大臣也都已经准备将太后的玺绶送到宫中。可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孙皓竟然将朱皇后贬为了景皇后,并且立他的父亲为文皇帝。并且将他的母亲封为了吴国的太后,还将那个原本应该当吴国的国君的太子赶出了京城,将他贬到了藩国,让他当了个豫章王,并且还册立了皇后。
这些事情,已经是让朝中的大臣颇有微词,可是孙皓并没有收敛他的本性,反而是变本加厉,完完全全地将他的本性暴露了出来。孙皓每天不理朝政,日日笙歌,每日都喝得大醉,朝中的大臣都对孙皓彻底失望了,当时力推孙皓为国君的那些人,也看不下去了,于是在私下里也说了许多后悔将孙皓立为国君的话,被孙浩知道了以后,便不念旧情,直接杀了他们。
不仅如此,孙皓还杀害了原先的朱皇后,并且将她的葬礼安排在了一个十分破旧的小屋中,孙皓对外说朱皇后是生病死的,可是大臣们都知道,朱皇后并不是因为生病去世的,心中十分悲痛。不仅如此,孙皓还将吴国的故主孙休的几个孩子送出了京城,但是在却暗中派出了军队,杀死了年长的两个孩子。而且孙皓还叫州郡的太守选出有些姿色的女子,送到宫中,供他行乐。朝中大臣的女儿也是一样,到了十五六岁的年纪,必须让他亲自看过,他所立的皇后,在后宫中也是毫无威信可言。
几个受孙皓宠爱的妃子,指使下人在街上抢东西。陈声作为丝十中郎将,自然是负责处理这类事情的,他以前没得到过孙皓的宠信,所以便将那些下人都抓了起来,按照吴国的法律将他们依法处置了。于是那些妃子都像孙皓告状,孙皓丝毫不念及旧情,将陈声抓了起来,然后用烧的通红的锯子将他的头锯了下来,并且将他的尸体扔到了四望台的下面。
孙皓十分喜爱杀人,稍有看不顺眼的,便将他们抓起来,百般折磨。当时孙皓听信了一个从蜀地回来的人的话,认为只有北上,才能一统天下。所以孙皓立即将自己的母亲,妻子以及孩子,还有后宫几千人,离开京城,赶往洛阳。但是半路上遇到了一场大雪,道路都被损坏了,不能够通行,因为寒冷而死去的人数不胜数。士兵纷纷抱怨起来,孙皓这才放弃了要去洛阳的想法。
吴国许多的忠臣都被杀了,奸臣当道,所以朝政一片腐败。孙皓喜欢喝酒,于是便叫众大臣一起喝,如果有谁不想喝,或者是酒力不行倒下了,就要被杀头。孙皓还在国内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许多豪华的宫殿,并且还让士兵来干那些重活。
孙皓最后杀人上瘾,他把宫外的水引到宫中供自己杀人之用,那些后妃、还有宫女、甚至是内侍一旦有他不合心意的就立刻杀了扔进水里漂走,或者剥去面皮,挖凿眼睛成窟窿。
孙皓的昏庸无道,让许多将领都感到十分的不安,所以很多人都投降了晋国。后来,晋国出兵攻打吴国,吴国很快就灭亡了,于是孙皓便只能出城投降,后来晋武帝将他封为了归命侯。
高洋有个宠妃姓薛,早先与清河王高岳相好,后被高洋看中,强行将她迎入宫中。薛氏的妖媚之术,令高洋感到新鲜、刺激,他那三千宫娥顿时变得索然无味。薛氏极受宠幸,被封为薛嫔。薛嫔有个姐姐,长相也很妖艳,高洋干脆将她也弄进宫来,高洋与薛氏姐妹,有时一连数日不离床榻。后来高洋探知薛嫔依旧与高岳藕断丝连,不禁大怒。便令人当着他的面,将薛嫔的姐姐活活锯成八块,接着又砍掉薛嫔的头,将她的尸体乱刀剁碎;又把两姐妹的血渗进酒里,让大臣共饮。他还叫乐师剔去薛嫔大腿的筋肉,用白森森的腿骨做成乐器。在每次杀人后的酒宴上,让乐师用薛嫔腿骨做成的乐器弹奏"佳人再难得"的曲子,以示对薛嫔的"怀念"。
对于臣僚,高洋尤其喜怒无常。他看不惯大司农穆子容,就命令穆某脱去衣裤伏在地上,他则取箭来射,结果没有射中,于是生气地操起木棒,朝穆子容下身狠命一戳,这一戳径直戳到下腹之内,大司农当场一命呜呼。即便对他所倚重的大臣杨愔,兴发时也会毫不顾惜地加以摧残。杨愔肥胖,高洋给他取名杨大肚,还用马鞭抽他背脊,抽得杨愔袍褂浸满鲜血,接着又用小刀扎进杨愔腹中,宦官崔季舒在一旁看不过,故意用俳优的语言,像做戏一般地边说"老小公子恶戏?"乘机将刀掣出。这样整治以后,高洋还不甘心歇息,又叫人将杨愔活活装进棺材,钉上铁钉,用车运了出去,算作送丧游戏。幸好杨愔命大,被人救起,才暂免一死。
高洋杀人,有时经常半点情由都没有。有一次在晋阳时,他手握长矛,正找地方刺,忽见都督尉子耀站在一旁,便顺手朝他戳去,尉子耀当场被刺死。又一次,在太光殿上,莫名其妙地召来都督穆嵩,然后下令将他按下锯成两段。还有一次,在开府暴显家,只因为喊得出当时在场的都督韩哲之名,便随口一呼,当众把他叫了出来,用刀砍成几段才罢休。
高洋造下种种罪孽,典狱丞李典实在看不下去,便舍命仗义直谏,当着高洋的面指责他比桀纣还不如,要他改正。高洋哪肯听谏,歇斯底里地命人将李典绑起来沉入水中。李典宁死不屈,过了好一阵,高洋又命人将他捞起来再问,李典仍然矢志不移。高洋无奈,再次命人将他沉入水中,就这样沉了捞起再问?问了再沉,就是不能折服李典。高洋忽将口气一变,狂笑道:"天下真有如此的痴人,我今天才相信古时候确实有龙逢和比干了。"说完,竟然下令给李典松绑,将他放了。众臣正自诧异,谁知转眼间高洋又召他上朝,装出从谏如流的样子,表彰李典忠心,可还没等李典开口谢恩,就又下令将他拖出去腰斩了。
高洋是一个酒鬼,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杀人狂,他在金銮殿上设有一口锅和一把锯,每逢喝醉了酒,必须杀人才能快乐;而他从早到晚都在喝醉,所以他必须从早到晚不停地杀人。宫女宦官和亲信每天都有人惨死在他的盛怒之下,最后遂由司法部门把叛决死刑的囚犯,送到皇宫供高洋杀人时之用。后来杀的人太多,死囚不够供应,就用拘留所里正在审讯中的被告充数,称为"供御囚";不但送到皇宫,即使高洋出巡时,供御囚也跟在高洋的后面,只要三个月不死,即作无罪释放。
高洋凶性发作时六亲不认,他曾把母亲娄太后坐的小矮凳推翻,使老太婆跌伤;还有一次威胁说要把母亲嫁给鲜卑家奴。高洋到岳母家,一箭射中岳母的面颊,吼叫说:"我喝醉了连亲娘都不认识,你算什么东西!"再把已满脸流血的岳母打一百皮鞭。高洋把平日经常规劝他的两个弟弟高浚和高涣囚在地窖铁笼之中,高洋亲自去看他们,纵声高歌,命二人相和。二人既悲又惧,唱出歌声,声音颤抖。高洋听了,不禁流下眼泪,然后提起铁矛,向二人猛刺,卫士群矛齐下,两个弟弟霎时成了一团肉酱。高洋还把北魏帝国元姓皇族全部屠杀,婴儿则被抛到空中,用铁矛承接,一一刺穿。
当然历史上的暴君可不止高洋这么一个,像他这样出类拔萃的暴君在魏晋南北朝实在太多,像苻生、石虎、刘骏、刘昱、萧鸾个个都是杀人的能手。
后赵(319~352),魏晋南北朝十六国之一。羯族石勒所建。349年,石虎病死,后赵内乱,诸子争立,互相残杀。历史学家都说这是一个残暴的朝代!
西晋时期的石勒由羯族的部落小帅之子沦为汉族地主的耕奴,继而为将军、以至成为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皇帝。他曾率轻骑在宁平城一次杀死晋军二十万人,接着,少数民族士兵连败晋军十二阵,晋军再死三万人,洛阳失陷。
后赵帝国地盘虽小,石勒却有五个皇后,一万多个姬妾。
他死了以后,儿子日夜与五个皇后母亲淫乐,后来被石虎杀掉,灭绝了皇族。石虎的父亲早逝,从小随母亲生活,由石勒的父亲抚养,故有人称石虎系石勒之弟。
石虎好男色,男色郑樱桃为人又轻佻淫妒,使出种种柔媚的手段将石虎笼住。他每夜在枕边诋毁石虎的妻子郭氏,且时常当着石虎的面讥讽嘲笑。郭氏反唇相讥,谁知石虎袒护郑樱桃,于是和石虎起了争执。石虎性似烈火,一顿拳打足踢,将郭氏当场打死。
后来,石虎又娶清河崔氏女为继室,相处一年有余,郑樱桃又加以诋毁。石虎大怒,取来弓箭,急召崔氏问话。崔氏光着脚来到石虎跟前,边哭边哀求:“大王不要杀妾,先听妾一言!”石虎狞笑说:“你若心无歹意,何必这样慌张。你先坐下,我给你时间慢慢说。”于是崔氏转身入座,却听见背后弓弦声响,她急欲闪避,但已来不及,一支箭从后背穿入前胸,血光疾射而出,立刻倒地毕命。
石虎一次征集美女三万人,仅公元345年一年中,因征美女而不情愿者被杀高达三千余人。为容纳美女,石虎分别在邺城、长安、洛阳兴建宫殿,用人力四十万。前燕帝国进围邺城,那数万宫女,不是饿死,就是被士兵烹食。石虎造猎车千乘,车辕长三丈,高一丈八尺,同时造格兽车四十乘,令犯人在车里和猛


评论 COMMENT 共 0条
你未登录,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