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此登录
< 返回知识库战役

2018-06-07 13:14:34

12号字
12 14 16 18 20 22

明朝时期战役

1、明朝统一战争

明朝统一战争是明洪武元年至二十二年(1368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全国,遣军推翻元朝、消灭各地割据政权及元朝残余势力的一系列作战。

元末,爆发了红巾军为主的农民起义。义军首领朱元璋在江北红巾军掩护下,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相继攻灭江南汉帝陈友谅、吴王张士诚政权后,统一江南后。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北定中原、南略沿海并举,以夺取全国统治权。

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北取中原,进克大都(今北京);汤和为征南将军,消灭割据浙东的方国珍势力;胡廷瑞为征南将军,攻取福建;湖广行省平章杨璟等攻广西。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在各路大军接连获胜之际,朱元璋于应天(今南京)即帝位,国号大明,是为明太祖,建元洪武。

随即进行了长达22年的统一战争。

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起兵,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克集庆(今南京),尔后即吴王位,建百官,初步建立江南政权以后,先后消灭了占领湖广、江西等地的陈友谅、占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和浙东的方国珍,为北上灭元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北上作战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朱元璋作了审慎的筹划。他首先征求诸将的意见。平章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主张。朱元璋不同意这个轻敌冒进的方案。他根据当时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和各部内部的政治倾向、军事实力,认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必然陷入被动之中。为此,他提出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朱元璋根据这一战略构想,将整个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实施。第一阶段,首先攻取山东,继而转攻河南,占据潼关;第二阶段,攻取河北及元朝大都,消灭元朝;第三阶段,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完成北方之统一。北伐战争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实施的。

过程

攻取河南、山东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人由淮入河,北伐中原。为减少北伐阻力,争取人民拥护,出兵之前,朱元璋特别告诫将士,师到之处,切勿杀掠。并向北方人民发布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对汉族各阶层人民产生了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北伐比较顺利。为了保障北伐,令留守江淮之部队加强戒备,以防元军袭击。

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朱元璋得知徐达、常遇春所率北伐军已按既定撤屏蔽、剪羽翼、据户槛之方略,平定山东、河南,占据潼关,孤立大都。  

元朝大都之屏蔽已撤,外援隔绝,陷入了明军的弧形包围圈中。五月,朱元璋亲抵汴梁,听取前线将领的军事情况汇报,并讨论了下一阶段的战略步骤。根据当时元廷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军事形势,徐达提出由临清(今属山东)直捣大都的主张,朱元璋表示同意。遂决定由征虏右副将军冯胜守汴梁,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守河南(今河南洛阳),镇国将军郭兴等人镇守潼关,徐达率大军直取大都。

攻取河北

洪武元年(1368年)六月初,徐达令河南各军向河阴(今河南武陟西南)集结,各卫粮船由济宁起航,保障后勤供应。七月二十九日,他又遵朱元璋之命,令都督同知张兴祖、平章韩政、都督副使孙兴祖、指挥高显等率益都、徐州、济宁之师集结于东昌,等待与河南诸军会师北进。闰七月初二日,明军出师汴梁(今河南开封),一路势如破竹,连克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磁州(今河北磁县)、邯郸、广平(今均属河北)。闰七月十一日至临清(今属山东),遂令集结于东昌之师来会,且令参政傅友德开通陆路,都督副使顾时开通河道,于闰七月十五日水陆两路并进。师至德州,会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张兴祖、高显、毛骧、程华等师北进。

攻占大都

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二十日下长芦(今河北沧州)、青州(今河北青县及天津静海等地),二十三日至直沽(今天津),二十五日败元军于河西务(今天津市武清东北)。二十八日克通州(今北京通县)。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遂于当日夜三鼓携太子、后妃出健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八月初二日,徐达等进师攻取元都,至齐化门,令将士填壕登城而入。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杀死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并俘诸王子六人,封存府库图籍宝物以及故宫殿门,令兵守卫。命令士卒不得侵暴抢掠,居民各安其业。同时遣将巡逻古北诸处关口,又命指挥华云龙经理大都,新筑城垣。

攻取大都之役的胜利,从根本上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使残存在各地的元军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为明太祖朱元璋最终统一中国,夺取了战略上的绝对优势。

山西与陕甘

攻取山西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十五日,朱元璋命都督副使孙兴祖、都督佥事华云龙留守北平府(今北京),徐达、常遇春挥师西向,攻取山西。同时,命冯胜、偏将军汤和由河南渡河北向,以策应攻晋主力。经过近五个月的艰苦作战,明军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攻克大同,进而平定山西。这时盘据在陕甘方面的尚有李思齐、张思道等十余万人。徐达平定山西以后,迅即转攻陕甘,以求彻底完成此次北伐战略任务。自二月徐达派常遇春、冯胜渡河趋陕,至十二月明军击溃扩廓帖木儿反攻兰州之军,历时十个月。明军相继攻克奉元路(明改为西安府,即今陕西西安)、凤翔、兰州、临洮、庆阳等重镇,基本上消灭了这一地区元军之势力。至此,朱元璋北伐灭元之战宣告结束,基本上实现了战前拟定的战略计划。

此时北元尚有军队数十万,分据上都、秦陇、云南、辽东,四川亦尚有明升之夏政权。十二月,徐达分兵三路克太原、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等地,迫元将扩廓帖木儿败逃甘肃,山西归明。

统一西北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明军入陕西,克西安、凤翔,迫元将李思齐率部十万奔临洮(今属甘肃)。朱元璋致书招降,右副将军冯胜往攻,李思齐出降。五月,徐达乘胜取平凉、延安。北元主力扩廓帖木儿部精锐,被歼于兰州(今属甘肃)东。六月,常遇春回师北平(今北京),进克上都,元顺帝北逃应昌(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八月,徐达克庆阳,斩元将张良臣,占陕西。

洪武二年(1369年),北元兵袭扰原州、泾州、大同等地,皆被明军击退。

洪武三年(1370年),元顺帝驾崩,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袭位,改元宣光。朱元璋以扩廓帖木儿屡扰西北,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为副将军,分路出击,先后克定西(今属甘肃)、兴和(今河北张北)、应昌等地,大败扩廓所部,俘元郯王及平章以下将士8.6万余人,元嗣君爱猷识理达腊北走。邓愈率部自临洮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安抚吐蕃,于是河州以西,朵甘、乌斯藏诸部归附明朝。

东南沿海在明朝立国前夕,汤和与副将军廖永忠在灭方国珍势力后,出奇兵克福州,旋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破延平(今南平),执元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胡廷瑞克建宁(今建瓯)、兴化(今莆田),招降汀州(今长汀)及泉州以南州县;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率部入闽,歼陈氏余党金子隆等部,占福建。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朱亮祖为副将军,由福建海道入广东,与先遣由湖南征广西的杨璟及江西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部互为犄角,进军两广。三月,杨璟克全州(今属广西)、武冈(今属湖南)等地。 四月,廖永忠率部抵广州,元广东行省左丞何真势穷出降。诸路明军入广西,战至七月,相继攻取未下州县。

攻取四川

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朱元璋趁南征北伐胜利之际,遣使赴蜀招降割据的夏政权首领明升,遭拒绝后,决计用兵。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朱元璋命汤和为征西将军,周德兴、廖永忠副之,率舟师溯长江而上;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顾时副之,率步骑从陕西南下,两路明军水陆并进攻夏。闰三月,汤和部进攻瞿塘(今四川奉节东)受挫。四月,傅友德部声言出金牛道(川陕栈道),暗率5000精兵出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南),攻克夏军防守薄弱的阶州(今甘肃武都),开辟入川通道,六月克汉州;汤和克夔州(今奉节),抵重庆,明升势穷出降,夏亡。七月,傅友德围成都,夏丞相戴寿以城降。


统一云南

明朝建国后,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等,继续占据云南。朱元璋先后遣使招降,均被梁王所杀。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决意用武力攻取,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步骑三十万征云南。九月二十六,明军进至湖广(约今湖北、湖南)后,兵分两路:一路由都督郭英领兵五万,经永宁(今四川叙永)南下取乌撒(今贵州威宁);一路由傅友德率主力二十五万,经辰州、沅州(今湖南沅陵、芷江),占普定(今贵州安顺),直趋云南。梁王派司徒平章达里麻率兵十余万,至云南东部门户曲靖抗击。

洪武十四年(1381年)十二月十六日,明军乘大雾进抵曲靖东北之白石江。达里麻隔江相望,大为震惊。傅友德采纳沐英出奇制胜的建议,佯作正面攻击,另派兵一部从下游渡江,秘密迂回至元军侧后,在山谷间竖旗击鼓,元军顿时混乱。此时,沐英令勇士先行泅渡,主力乘势过江,又出动骑兵捣其中坚,俘获达里麻以下两万人。傅友德占领曲靖后,分遣蓝玉、沐英率军进攻昆明,自率兵数万北上,以策应郭英进攻乌撒。十二月二十二日,梁王逃离昆明自杀。次日,明军进抵板桥(今昆明东),元右丞观音保出城投降,蓝玉等整军入城。与此同时,郭英率军到达赤水河,元右丞实卜引军抵抗。傅友德率兵来援,实卜闻讯仓皇南撤。傅友德军进占乌撒后,实卜复率部争夺。明军依山为营,乘势攻杀,大败元军,并克七星关(今贵州毕节西南),直达毕节,附近州县望风归降。

洪武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二十三日,蓝玉、沐英率部攻大理(今属云南)。大理城西倚点苍山,东临洱海,南北有上、下两关,地势险要。首领段明之弟段世,聚众扼守下关。蓝玉等到达品甸,先派王弼部由洱水进攻上关,钳制段世兵力;夜半,又遣胡海部出石门渡河,绕到点苍山后,攀援而上,竖立旗帜。次日拂晓,明军进抵下关,守军惊乱。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将士紧随,杀进关内,与山上士兵两面夹击,攻占大理,俘获段世。不久,明军分兵攻取了云南全部。  

此战明军正确分析判断敌情和地形,避实击虚,出其不意,较快地取得了胜利。洪武十六年(1383年),大军班师,留沐英镇守云南。

统一东北

洪武三年(1370年),北元帝爱猷识理达腊败走漠北后,部将四逃。以太尉纳哈出为首的一部遁入辽东,收残兵二十万余,以金山(今吉林双辽东北)为中心,设区置官,割据东北,拒绝朱元璋招降,还屡次出兵袭扰明边,并胁迫高丽(今朝鲜、韩国)国王背明与之结盟。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命徐达、汤和、傅友德从海、陆入辽东,断纳哈出与高丽联系。

洪武十八年(1385年),命冯胜、傅友德、蓝玉率师会诸道兵至北平操练备征。乘纳哈出势孤,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蓝玉副之,率军二十万征辽东。五月,冯胜师抵辽河东,获纳哈出屯卒,知其大营虚实。六月,乘机越过金山,纳哈出降,部众闻败溃散。冯胜旋遣官谕降,得其众四万余人。九月,朱元璋封纳哈出为海西侯。命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唐胜宗、郭英副之,率军征漠北。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击败北元主脱古思帖木儿于捕鱼儿海(今俄罗斯贝儿湖)。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脱古思帖木儿被杀,余众投降明朝。

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即派人赴藏联络,对西藏各地僧俗首领加以安抚,承认他们的固有地位,但需要上交元朝封赐的旧印,由明朝重新任命并颁发新印。

洪武五年(1372年),元朝最后的一位摄帝师(即代理帝师)喃加巴藏卜率先归顺明朝,明朝封他为炽盛佛宝国师,赐玉印一颗。喃加巴藏卜还先后向明朝举荐了元朝在卫藏地区的旧官员一百多名,明朝都分别授给他们各级官职[7]  。

之后,西藏地区的僧俗地方势力,纷纷来到明朝首都南京,请求册封,明朝一律授以新的官职。明朝沿袭元朝利用和扶持佛教的政策,但与元朝只推崇萨迦一派的作法不同,而采取“多封众建。即对据有实力的佛教各派领袖人物都赐加封号。明朝共敕封过三大法王和五个王,史称“明封八王”。

明朝虽采取普遍封赐的办法,但名义上即委托帕竹一派行使西藏地方政权。萨迦派的权势早在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即被以绛曲坚赞为首的帕竹噶举派所取代,绛曲坚赞被元朝封为大司徒,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帕竹地方政权,他规定凡继承大司徒职位的人,必须在泽当出家,并担任泽当寺的座主。到了明朝,帕竹地方政权继续得到中央政府的承认,它的掌权人先后被封为灌顶国师和阐化王。从绛曲坚赞开始,帕竹地方政权在卫藏各要冲地点,兴建了十三个宗(县),整顿了原有的四个宗,委派宗本管理各宗行政事务。这些宗本都是帕竹属下的贵族,他们既是地方政权的官员,同时又受明朝的委托,被授于都指挥佥事的官职,成为中央政府属下的官员。

帕竹政权在西藏地区实际只维持了近百年的统治。

哈密卫

明初,随着明朝在关内统治地位的巩固,其势力逐渐向河西遥进。洪武五年(1372年)五月,明征西将军冯胜于永昌大败元军后,又攻克亦集乃(额济纳)路,甘肃遂告平定。这时,明军放慢了向西域进攻的势头,“嘉峪关以西置不间。”这样,嘉峪关以东,是明王朝的统治区,以西大部分地区,则是大大小小的封建割据者,他们主要是察合台汗后裔。夹在明王朝和割据者之间的哈密一带则是肃王的辖地。肃王是元王朝的宗室,是“正统”的皇族,与新建的明王朝处于对立状态。还在明朝军队抵达哈密以前,明朝就先后在哈密以东的酒泉地区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周围,建立赤斤、安定、曲先、阿端、罕东、罕东左以及先置后废的沙州等七个卫所,从而为进军哈密扫清了道路。

洪武十三年(1380年)四月,明太祖命都督淮英率兵西征哈密,攻到哈密城下,哈密王兀纳失里获悉,非常惧怕,遂遣使纳贡。后来,哈密王依靠其所占据的交通要路,阻挠中亚诸地去明朝的使者、商人,妄图借此垄断贡利,控制明朝与西域各地的贸易往来。这自然使明统治者极为恼火。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明太祖令左军都督佥事刘真、宋晟率兵征讨。明军从凉州出发,横穿沙碛,乘夜直至啥密城下,包围了哈密城。兀纳失里不甘心束手被擒,拂晓时突然从城内驱马三百余匹出城,一时间城门洞开,奔马狂突,明军不知是计,争相夺马。兀纳失里趁乱率家眷随从突围而去,一直逃到东天山深处躲藏起来。天明后,刘真、宋晟率军入城,一年后,藏匿于大山的兀纳失里不得不派出使臣向明太祖请罪,并进贡骡马若干匹,此后,两地关系愈益亲密。哈密正式归属明朝。朱元璋册封蒙古降王纳失里镇守哈密,设立哈密卫,这是明朝对西域地区行使主权的标志。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即位,对哈密一改其父以往谨慎小心、闭关自守的作法,把哈密看成是中原与西域地区来往的咽喉,对哈密采取羁縻政策,哈密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更为密切。

兀良哈地区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朝二十万大军绕道(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境内)包围了纳哈楚军队驻地。纳哈楚被迫。上述蒙古诸部失去屏障,其驻地随时可能遭到明朝的侵掠。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蒙古大汗在捕鱼儿海(今内蒙古贝尔湖)被明将蓝玉的军队击败西走。这些重大的军事失败,使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处于的境地。他们只得归附明廷。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设置了朵颜、福余、泰宁三卫,合称朵颜三卫,用以安置当地归顺明朝的蒙古族部众。朵颜卫在屈裂儿河(指洮儿河南支流归勒里河)上游和朵颜山一带;泰宁卫在塔儿河(今洮儿河)流域,即元代泰宁路;福余卫在嫩江和福余河(今)流域。同时,明廷授封三卫首领以各级官职,进行和。封阿札施里为泰宁卫,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尔为朵颜卫指挥同知。明廷要求他们“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做明朝的“属夷”。

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齐叶特。这是因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分别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三部为主组成。后来,明朝也把朵颜卫称为兀良哈卫。当初,三卫当中以泰宁卫最强大,其次福余卫,朵颜卫在后。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因此,明朝往往把三卫笼而统之地称作朵颜三卫或,把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驻地统称为“兀良哈地区”。

结果

洪武初年,元在中原的统治虽已结束,但退据上都的北元还具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仍不时窥视着中原,意欲卷土重来。另有无丞相纳哈出率二十万大军屯据东北,夏政权据有四川,元梁王据云南,秦、晋、关、陇地区也有大大小小的武装力量。在这样的形势下,朱元璋的当务之急,无疑是继续征战,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洪武二十年(1387),明军出动二十万大军,以冯胜为大将军,蓝玉、傅友德为副将军,大举征讨东北的元丞相纳哈出。强兵压境,纳哈出不敌降明,东北的割据势力被消灭。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奉命率十万大军入漠北,追击北元势力,在捕鱼儿海(今贝儿湖),杀元太尉蛮子,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在逃亡途中为部将所杀。北元的威胁不复存在。

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命汤和、傅友德帅军分两路进击四川,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便攻克重庆、成都,夏主明昇降,夏政权覆灭。

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傅友德、蓝玉、沐英奉命出师征云南。当年十二月,蓝玉、沐英攻克昆明,傅友德率军攻下乌撒,梁王在逃亡途中自缢而死。翌年二月,大军攻下大理,云南全境悉平。经过20年之久,于1388年最终实现统一大业。

朱元璋趁元末农民战争节节胜利之际,针对元朝势力受到极大削弱,其他作战对象各据一方、互不应援等情况,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恰当任用将帅,攻抚兼施,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大部分地区,显示了卓越的用兵才能和驾驭战争的能力。

2、北平之战 

北平之战是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至十一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队在北平地区进行的作战。

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至十一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队在北平地区进行的作战。

是年八月底,朱允炆以曹国公李景隆往代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50万人进驻河间(今属河北),再图北伐。江阴侯吴高及都督耿献等率辽东之兵围攻永平(今河北卢龙)。北平面临南北夹击之势。朱棣认真分析敌我态势,认为天时、地利、人和均在于己而不在敌,遂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围歼敌军的战略方针:即亲率大军往援永平,以诱李景隆军进攻北平,然后回师进击,将其置于坚城在前,大军在后的困境之中,加以彻底歼灭。九月十九日,燕王以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亲率大军援永平。二十五日,败吴高于山海关,斩首数千级,俘数干人。十月初六日,攻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收并宁王所部及朵颜三卫之军。九月十一日,李景隆获悉燕王北援大宁,率军越芦沟桥而北,围攻北平,遭到燕王留守部队的顽强抵抗。李景隆遂转攻通州(今北京通县),结9营于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以待燕师。十月十八日,朱棣回师北平,兵至会州(今河北平泉西南20里),分所部为5军,继续南进。十一月初四日,直抵其营,与北平留守部队配合作战,内外夹击,大败其军(参见郑村坝之战)。李景隆被迫退守德州。

3、万全右卫之战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七月,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之子辛爱率军攻明万全右卫(今河北万全)的作战。

嘉靖四十五年七月,辛爱率重兵攻万全右卫。明廷急命宣大、蓟辽各镇调兵应援,并令大同明军于天成(今山西天镇)、阳和(今阳高)间设伏,伺机击敌。辛爱自率10万骑攻西路。明总兵马芳率军赴援,与鞑靼侦骑相遇于马莲堡。堡垣多圮,马芳针对敌众己寡之势,拒绝部将修补城垣、据城防守之策,运甩空煽计,大开4门,偃旗息鼓,鞑靼兵于城外,野烧烛天,嚣呼达旦。而马芳不为所动,鞑靼骑兵不断前来侦察,因情况不明,未敢攻城。次日,马芳发现鞑靼军开始撤走,率军出击,大败辛爱军。不久,辛爱军复由延绥平山墩(今陕西靖边东南)入塞,近迫延安。明固原(今属宁夏)总兵郭江率兵守御,坚壁不战。陕西巡抚陈其学,侦悉辛爱兵深入明境,营垒空虚,遣都司冯时泰领兵出边袭破其营。辛爱迅即率军北归。

4、永、蔺、尊之战

永、蔺、尊之战是明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至五月,在明平奢崇明之战中,四川总督朱燮元与叛将奢寅等在永宁、蔺州、遵义一带的作战。

天启三年二月,官兵打败叛军,再复长宁(今四川珙县东)。朱燮元鉴于收复重庆以后,官军分散作战,平叛迟缓,决定集中兵力,统一指挥,与叛军展开主力决战。三月二十四日,会兵长宁,由四川总兵李维新统率,出师进攻永宁(今四川叙永)。首攻青石崖天蓬洞(今云南威信东南川、云、贵交界),乘雾夺险而入,与石柱土官总兵秦良玉兵会合,败奢寅于土地坎(叙永西南),追至老君营(叙永北),奢寅受伤而逃,樊虎中枪身死。继败叛军于横山青岗坪。四月十四日,攻克永宁,生擒叛将周邦泰等,降叛军2万,奢崇明父子败走红崖(今四川古蔺西北川、贵边界)。时遵义副将秦衍祚、侯良柱率兵2000进攻遵义。十三日,诱遵义叛军出战,先后在九接滩(遵义东涪陵江上游)、罗钢渡大败叛军,收复遵义。叛将安銮师妻子及部兵数千人投降。五月二日,官兵由永宁追剿奢崇明,连克红崖、白崖、天台(叙永东南)、楠木诸寨,降叛军数千人。总兵卢世卿擒叛军御史汪泽远、参谋文道南;副将秦翼明俘叛军监军夏奇云、给事中孔闻过。奢崇明父子败走蔺州(今四川古蔺)。兵备副使徐如珂奉檄直捣蔺州,奢崇明借贵州安邦彦10万叛军来援,徐如珂迎击,转战数十里,斩叛军万余人。二十九日,参将罗乾象攻克蔺州,烧毁叛军巢穴九凤楼,奢崇明父子奔走水西龙场(叙永东南,今属贵州)客仲坝,勾结安邦彦,复犯遵义、永宁,被官兵击败。

5、明平交阯之战

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至十二年(1414年)三月,明军平定交队简定等起事的战争。

战争背景

永乐五年(1407年)六月,明军击败安南(今越南)黎氏政权,改安南为交阯,分为15府、36州、181县,设立三司以总其政,另设5府、29县直隶布政司,正式将安南划入明朝版图;六年八月,交耻简定、邓悉及阮帅等人起事,推简定为主,建元兴庆,国号“大越”。各地纷纷响应,其势甚炽。明廷命黔国公沐晟为征夷将军,统云南、贵州、四川军计4万人,由云南往征,且令交阯都司都督佥事吕毅、黄中等集兵2万人待命。十二月二十四日,明军与简军战于生厥江,明军大败,兵部尚书、军事参赞刘俊、交阯布政司参政刘昱及吕毅战死。明廷闻报,于七年(1409年)二月初九日,命英国公张辅为总兵官,清远侯王友为副总兵,率南畿、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广西军计4.7万人,增援交阯战场。五月,叛军推简定为上皇,别立陈季扩为帝,改元重光。六月二十七日,张辅连破慈廉、广威诸营栅。八月初,简定将邓景异率军进攻盘滩,明守将徐政力战不敌,败死。邓景异进据南策州泸渡江太平桥。张辅闻讯,进军咸子关。时简定将阮世每率众2万人扼守其关,张辅挥师力战,大败之,遂进击邓景异。二十五日,进抵泸渡江太平桥,邓景异弃营而遁,交州、北江、谅江、新安、建昌、镇蛮诸府平定。九月初一日,追败邓景异于太平海口,俘获其将范必栗。时简定奔演州,陈季扩走义安,阮帅、邓景异亦窜走他处。十月初三日,张辅经由黄江、阿江、大安海口、福成江、神投海口等地,与沐晟会师于清化。

战争经过

十一月初十日,明军于美良县吉利栅擒获简定及其将陈希葛、阮汝励、阮晏等人。并于次年正月,于东潮州安老县宜阳社击灭简定将阮师桧部2万余人,平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明廷遂召张辅、王友及原调官军回京,令沐晟继续平定简定余部。八年(1410年)五月中旬,沐晟率军追击余部陈季扩至虞江,陈季扩弃栅而遁。追至古灵县及会潮、灵长海口,大败其军,斩首3000余级,获其将黎弄。追至鲁江时,为邓景异所败,广东都指挥孙全战死。十二月二十六日,迫于明军压力,陈季扩率阮帅、邓景异等降明,明廷授陈季扩为交队布政使,余授都指挥。九年正月,明廷以陈季扩等心怀二志,复命张辅率军2.4万人,配合沐晟军进讨。七月十七日,明军水陆并进,大败阮帅、邓景异、胡具、邓镕等部于月常江,缴获甚众。张辅乘胜督水军进攻陈季扩部,大败其阻击之军黎蕊、阮忠等部,斩首1500余级,生擒邓明、阮思碱等人。十年(1411年)八月,张辅率舟师大败阮帅部于神投海,生擒其翊卫大将军陈磊、龙虎将军邓汝戏等75人及士卒千余人(参见神投海之战)。十月二十六日,明军进逼义安府土黄县,少保潘季佑等17人降明,各授以官。于是,将军陈敏、观察阮士勤、安抚陈全勖、招讨使陈全敏等相继投降。

战争结果

十一年(1412年)十二月初七日,张辅、沐晟合军至顺州,大败阮帅部于爱子江,生擒校尉阮度等56人及士卒870人。追至爱母江,又大败之,余众溃散,降者甚众。十二年正月,进军政平州政和县,获悉邓景异、邓镕逃往暹蛮昆蒲栅,遂率军急迫,于叱蒲干栅擒获邓景异、邓镕等。明指挥薛聚追擒阮帅于南灵州。三月初十日,都指挥师佑擒获陈季扩于老挝,余众悉降。交阯起事彻底平定。历时5年有余。

6、镇北关之战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十二月,巡抚辽东都御史李松、总兵李成梁率军在镇北关(今辽宁昌图东)对海西女真叶赫部逞加奴、仰加奴的一次歼灭战。

万历十一年,海西女真哈达部因都督王台死,发生内讧,其子虎儿罕、康古陆、猛骨孛罗互相争权。叶赫部逞加奴、仰加奴二酋长则乘机进攻哈达部,企图控制之。十二月一日,逞、仰二酋集兵进攻新嗣立的猛骨孛罗,大掠而还。巡抚李松再三宣谕,叶赫部不听,情益骄横。李松与李成梁遂定计:李成梁率队去开原40里,设伏兵于固城;李松坐镇镇北关南楼指挥;参将李宁、宿振武在关外四隅设伏;仅派备御霍九皋前往叶赫部诱谕。约军中曰:“如贼入圈听抚,则张旗为号,案甲勿起;不者,闻炮声,即鼓行而前如令。”二十七日,逞加奴、仰加奴率精兵3000至镇北关,其中300骑已进入明军伏击圈内。叶赫军头目白虎赤剑砍霍九皋之臂,明军在格斗中被杀10余人。坐镇南楼的李松见叶赫部不肯就抚,遂命军中鸣炮。伏兵闻炮即起,奋勇冲杀,阵斩逞加奴、仰加奴及白虎赤等以下311人;逞、仰之子凡孙孛罗、哈儿哈麻也被明军斩杀。埋伏于固城的李成梁军闻炮声,急驰出塞,抄击叶赫部后续骑队,斩首1250余级。叶赫部遭此重创,发誓永受约束,李成梁遂班师。

7、酆家店之战

明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在明末农民起义中,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率部在酆家店(今安徽宿松东北)对官军进行的一次歼灭战。

是年三月,张献忠派兵3000人,进攻驻酆家店的官军。明副将程龙率苏州兵3000人,参将潘可大率安庆兵900人,分营防守。农民军于二十三日进攻受挫,乘夜劫营又中伏败走。副使史可法认为农民军势大,难以相持,初战既胜,宜退屯要害,以避其锋。但二将因胜而轻敌,认为不宜后退示弱,反合营防守,掘堑以待。二十四日,张献忠率数万众至,分屯四山,围困酆家店官军。史可法和总兵官许自强率兵600人驰救,因兵力单薄,不敢进击,仅在数里之外鸣炮声援。二十五日,张献忠以主力发起总攻,程龙、潘可大率众数次突围未果。程龙、陈于王自杀,潘可大等多名将领战死,约4000士卒被歼。

8、林墩之战

嘉靖四十一年九月上旬,牛田大捷后,倭寇约4000人败逃至林墩,结寨据守。戚家军乘胜进军,于九月十三日进抵莆田城。戚继光为迷惑敌人,制造暂不进兵的假象。次日夜半,戚家军轻装衔枚,直趋林墩。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在明抗倭的战争中,浙江都指挥使戚继光率军在林墩(今福建莆田东20里)捣毁倭寇营寨的作战。

上一章 目录

发 言
返回
标题 作者

评论 COMMEN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