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此登录
< 返回知识库中国古代饮食

2018-06-07 13:14:34

12号字
12 14 16 18 20 22

唐代饮食

一、饮食文化

(一)饮茶风尚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科举制度、诗风、贡茶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

唐代不仅在内地饮茶成风,而且迅速向周边少数名族地区传播,“自中地,流于塞外。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带去当时湖南岳州名茶,茶叶由此传人西藏地区。与此同时,茶也向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同时也逐步向国外传播。据《茶叶全书·中国茶叶贸易史》:在五世纪时,中国与土耳其商人在边疆贸易时,就以茶叶为首首先输出的物品。

(二)饮酒风尚

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在中国古代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在这个基础上,承袭六朝并突破六朝的唐文化,博大清新、辉煌灿烂,为中国文化史上添上了独特的一笔。殊不知唐代文人嗜酒特甚,有关诗文也特别多,因此唐代的“酒文化”是别具一格的。就中唐初的王绩,算得是一个先锋。王绩长期弃官在乡,纵酒自适,他所作待文多以嗜酒为题材,其中有一篇《醉乡记》,将历来的嗜酒文人称作酒仙,以为榜样。文中道:“……阮嗣宗、陶渊明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嗟乎,醉乡氏之俗,岂古华召氏之国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予得游焉。”      大凡把酷好饮酒且替饮酒的人称之为“酒仙”。自从有了“酒仙”的美称之后,酒仙便层出不穷。唐代中期就有“酒八仙”之说,称嗜酒的贺知章、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八人为“酒仙”。

中国以“茶文化”著名,中国还有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唐代文人更是把“酒文化”延出一门“酒文学”,这是一门独特的文学,有其超见脱俗的一面。这是一门我们所独有的与众不同的文学,十分了不起。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过去!

(三)不同阶层的饮食风尚  

唐朝时期饮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这种等级层次差别突出表现在高门化族与平民百姓的差异。先秦以来,食肉者为贵族,食素者为平民,因而这两者成了两大不同阶级的身份代称。

1.地主阶级的饮食风尚 

唐朝地主阶级,包括皇室、贵族富豪、士人等,他们以追求异味奇珍为乐事,崇尚口腹之欲,山珍海味,无不厌饱;甚者奇嗜恶癖,令人作呕。当然,也有少数地主阶级有知之士居安思危,提倡节俭,而能轻财贵义、乐善好施。饮食奢靡,是唐时期地主阶级的普遍现象。《汉书·食货志》载:“成帝时,天下亡兵革之事,号为安乐,然俗奢移,不以蓄聚为意。”当时奢移已成为时俗。唐朝时期因为食鹿之风盛行,故有献鹿之风。因而大量的捕宰各种鹿种,他是我国古代饮食史上的辉煌时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教训。滥捕野生动物,就是深刻的教训之一。

 2.普通劳动者的饮食生活  

(1)早餐

唐朝早餐,最常见的“馎(bó)饦(餺飥)”。简单地说,就是面片汤。

做法是将面片扯成拇指大小,水煮加调料,是唐人比较常见的主食,属于“汤饼”之一。

另一个常见的早餐是“粥”。

话说粥这种简单又营养的东西,也是唐人最爱,彼时粥的做法之多样,比起当代也不遑多让,在唐朝的医学著作《食医心鉴》里,专门有一部分就是讲粥的,其中提到各种做法,原材料从米到白粱米、粟米、薏仁米、大麦、小麦、粳米,辅料从蔬菜到肉到水果到干果,堪称包罗万象。

以下举几种类型。

胡麻粥(芝麻粥):当时很喜欢在饭里加芝麻,诸如王维的“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粥里也少不了,于是就有了胡麻粥(芝麻粥)。

寒食麦粥:寒食节的时候,据《唐六典》,公务员们的食谱里有寒食麦粥。至于民间,寒食节的时候多吃冷粥。

冷粥味道不大好,所以吃杏仁饧粥就很普遍。做法是大麦粥加上磨碎的杏仁,加上饧(麦芽糖)。

早餐之一还有饼,以下是几种饼的类型。

胡饼:胡饼的做法大约是白面饼胚,抹油撒芝麻,放炉子里烤熟。

煎饼:煎饼也是种时令美食,《唐六典》里就提到百官在三月三的时候要吃煎饼,但迄今为止没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唐时煎饼做法的文献,所以煎饼到底是加油条还是薄脆还是大葱,是不知道了。

(2)正餐

肉食

唐朝的正餐,说肉当然是首推羊肉,彼时羊肉的做法还不太丰富,举几个有名的:

生羊脍:这道菜是从隋朝传下来的,简单来说就是生羊肉切碎拌调料。

黄耆羊肉:算是道药膳,就是黄芪和羊肉煮汤。

浑羊殁忽:把羊和鹅杀了之后去内脏褪毛,然后在鹅的肚子里放上调好料的糯米饭和肉,把鹅放到羊的肚子里,然后烤羊,等羊肉烤好了,去吃鹅。

煲牛头:把牛头先烤了,再加上各种酒、豆豉、葱姜煮了,再拌上香料封在大瓮里用泥封口,埋起来点上火慢慢烤。

鹅鸭炙:这道菜据说是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的最爱,但是非常残忍,把鹅鸭放到金属笼子里,生炭火烤,再放上调好的调料汁,鹅鸭一热就开始浇调料汁,直到鹅鸭被烤死,味道也进去了,肉也刚好熟了。

猪肉,当时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蒸了就蒜泥吃了。

蔬菜

先说秋葵,这玩意当代也有,最常见的做法是炖汤。

醋芹:是唐初名臣魏征的最爱。就是现在的醋渍芹菜。

最后,唐朝人吃饭,还喜欢搭配“果品”,就是水果,橘子、荔枝、琵琶、龙眼、梨、桃、枣、杏、李子、樱桃都是当时常见的果品。

而以上都是唐朝中产阶级才能享用的饮食,底层平民的吃食就简单得多。在普通劳动者的日常生活中,肉食是相当难得之物。郭原平以家贫“唯食盐饭而已,或家中无食,则虚中竟日,”

唐朝时期的农民、奴隶、手工业者、城市平民等普通劳动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尽管他们劳累终日,但仍然“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二、宫廷饮食

宫廷御膳,因其强盛的国力和开张的文化而具有明显的中外兼收、多族并蓄的特点。虽趋于华丽(出现看席),但更呈现出包容、丰富、活泼的特征。

(一)唐代的宫廷宴会

宴请蕃使、喜庆加冕、庆功祝捷、重大节日等都要举行盛大宴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朝宴、樱桃宴、上巳节曲江宴等。朝宴自先秦便有,但唐代的朝宴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无论是礼仪的完善,还是酒食的丰盛都是前所未有的。

开元时的朝宴一般是朝会贺毕举行的,大型宴会多在元旦、冬至等大节时举行。《开元礼》对宫廷大宴有详细记载:大宴时,只有高级官员才有入殿上座资格的。文官三品以上坐在御座的东南,朝西;介公、鄢公在御座的西南,武官三品以上坐在二公之后。朝集使、都督、刺史,蕃客三等以上,在上朝时的位置设桌坐饮,其余在殿下或阶外与宴。

皇帝升座后,传令王、公等升殿上,升殿要卸剑、脱鞋。光禄卿跪请“请陛下赐群臣上寿。”制曰:“可。”一名上公代表群臣进酒致辞:“某官臣某等稽首言:元正首祚,臣某等不胜大庆,谨上千秋万岁寿。”众臣皆拜。皇帝答曰:“敬举公等之觞。”诸臣又拜。皇帝端起臣下敬的酒,饮尽,全体皆舞蹈,三呼万岁。司仪叫“就座”以后,百官才落座。这时歌舞节目开始,尚食官开始给大臣们敬酒。司仪道:“酒到,起立!”坐着的人要先俯伏,然后起来,站到席后。每个人见酒到自己面前,都要再拜一番,接过杯子,恭敬就座。每当皇帝一举酒劝饮,众臣必须站起,若皇帝站起身来,众臣更必须俯伏趴在地上。酒过三巡后,又进饭,先君后臣,礼仪如进酒。饭后,又摆酒和点心果品,观舞。

整个宴会,酒行十二遍。宴会完毕后,全体起立,降阶、佩剑、穿鞋,回到原来朝贺的立位,再拜,皇帝起身坐御轿从殿东房出去,回宫,群臣依次而退。

另外还有较多的宴请大臣之会,如宣召大臣后的便宴就是较常见的一种。这种召对每日必有,朝参后于廊下赐食,称为“廊餐”。

唐代基本上保持着这种制度,只是到了唐僖宗时改为每月初一朝参时赐食;敬宗时改为朔望二朝;到后唐时又变为五日一“廊餐”。

樱桃宴即进士曲江宴,曲江宴时正值暮春,樱桃刚熟,成为尝新食品,红红的樱桃增添了席间的喜庆气氛,故名“樱桃宴”。

进士宴在历代的名称不一样,它是隋唐以来科举选士的一个产物,是殿试后为文武两榜状元和进士举行的宴会,以及皇帝为特擢人才而举行的宴会。进士曲江宴始于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年)一直延续到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年),历时一百七十多年,是唐代历时最长的游宴。

皇帝常赐新进士游宴于曲江,有时还将自己喜爱吃的御膳美食赏赐给他们品尝,如僖宗、昭宗曾赐新进士每人一枚“红绫饼炎”,以示恩宠。最著名的是“倾动皇州”的上巳节曲江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的《丽人行》是对唐玄宗天宝年间上巳节曲江宴的生动描写。

唐代皇帝于三月三日上巳节这天在曲江园林大宴群臣,作为一种惯例,连绵不下百年,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每年都要举行。其规模之大,景况之盛、耗费之巨,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史称“倾动皇州”。

曲江池经过隋唐两代皇帝的经营,到开元、天宝年间已经变成了碧波荡漾,柳荫四合,花木环绕,宫室楼台星罗棋布的园林,是长安风光最美的游赏野宴场所。每年上巳、重九两个节日唐玄宗都要在这里大宴群臣,尤以上巳节为最盛。唐玄宗时,上巳节在曲江池举行的宴会有两类:一是皇帝赐群臣宴。参加这类宴会的人,上至宰相、皇亲国戚,下至长安、万年两县县令。就是说,凡在京城的文武百官都有资格参加,而且允许他们随带妻妾子女前来。另一类为民间自费游园野宴。唐玄宗为显示太平盛世、官民同乐,特允许城中士、庶、僧、道等于此日来曲江游赏并饮宴娱乐。因此,这一天的曲江园林,鲜车宝马,摩肩接毂,万众云集,盛况空前。

这一天官员们的酒宴,虽然统称为皇帝赐宴,但因人数逾万,宴席不在一处,也不全由宫廷举办。皇帝、贵妃及少数至亲近臣的筵席设在“紫云楼”上,这里居高临下,可以一面饮宴,一面俯瞰曲江全景。宰相和翰林学士们的筵席,皇帝特许设在彩船之上,可以一边饮酒赋诗,一边泛舟观赏湖光水色。其他各级官员的筵席,分别设在曲江池周围的楼台亭阁或临时搭建的锦绣帐幕里。皇帝在紫云楼上所设的酒宴由御厨制办。

其他官员的酒馔,有的由诸司衙府制办,大部分由京兆府代替朝廷制办。虽不及皇帝筵席高贵,也力求海陆杂陈,集京城名馔佳肴之精华。其费用也分别从诸司和京兆府库中开支。至于士子庶人等的私宴,当然是由各人自备,可自由地选择在花间草地举行,另有一番情趣。有的士女们别出心裁,专选花卉美丽的地方,在草地上插着竹竿,挂起红裙作帷幄在里面饮宴,称为“裙幄”。

菜点也是争奇斗艳,唐代许多花式菜肴、糕饼,就是在曲江宴时,各家以奇特炫耀、互相比赛而创制出来的唐玄宗酷爱乐舞,上巳节曲江大宴之日,京兆府城中所有民间乐舞班社齐集曲江;皇帝不仅特令公卿大臣随带府中歌妓前来,还令宫中内教坊和左右教坊的乐舞人员来曲江演出助兴。所以这一天的曲江池,处处是宴会,处处是乐舞。“红树摇歌扇,绿珠飘舞衣”,“才见春光生绮陌,已闻清乐动云韶”,就是对曲江游宴乐舞的生动描写。

在中和节、重九节时,为增进君臣情谊,唐代帝王也在曲江设宴与大臣同乐。筵席间除了观赏曲江景色,品尝珍馐美味外,最讲究赋诗。皇帝要赐御制诗给臣僚,大臣们要以韵作应制诗相和。重九节曲江赐宴唐初即有,中和节则是唐德宗所立。

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日重,统治集团内部离心离德,叛乱时起,朝廷深感君臣和睦的重要,德宗李适在平息了朱泚、李希烈叛乱之后,命宰臣李泌给二月增立一个节日,李泌按德宗的意图提出:废除正月晦日之节,改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这一天,皇帝可赐群臣宴,并赐给臣僚们刀、尺,表示裁度;官员们要献农书,表示务本;民间要用青色袋子装着谷物、瓜果种籽互相赠送;村社居民要酿“宜春酒”祭祀勾芒神(五行神中的木神)以祈祷丰收等等。德宗对李泌这一建议十分高兴,完全采纳,立即颁布诏令,正式宣布立“中和节”,并规定这一天给全国官员放假一天,京城中的朝臣则到曲江举行宴会。这种宴会虽不及盛唐时上巳节曲江宴规模宏大,却也是唐代曲江名宴之一。(二)唐代宫廷的节日饮食习俗

1.元旦

皇帝不仅要接受百官朝贺,还要接受远方少数民族和附属国的首领和使臣的朝贺,以至于驰道冠盖相望,羽旄飞驰,朝堂大殿筵席纷陈,钟鼓喧天,丝竹震耳。唐代宫廷守岁的风俗十分盛行,岁除之日,太常领属官乐吏并歌儿舞女千人入宫,于寝殿前进傩舞,同时“燃巨烛,燎沉檀,荧煌如昼”,皇帝王妃公主都来观看,然后大摆酒宴,饮椒柏酒,侍臣应制作诗,歌舞升平,极尽豪华奢侈。元宵节 据《清异录》记载,这一天皇帝与庶民要吃“油画明珠”,其制法已不可详考。晚上观灯时,照例要大摆宴席。《新唐书·严挺之传》记载: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太上皇帝睿宗燃千灯,弛门禁,大晡御宴,在安福门观灯“昼夜不息,阅月未止”。

2.中和节

唐德宗时,把二月初一定为中和节。这一天,皇帝要给在京的大臣赐宴,各地方官员在当地也要宴请属官,还要饮“宜春酒”。唐德宗曾赋诗记此事:“东风变梅柳,万夤生春光。中和纪月令,方与天地长。耽乐岂予尚,懿兹时辰良。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端午节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古老的习俗,唐代以前的粽子品种极为单调。到了唐代,粽子已是皇家的美味食品了,且技艺更加精细,品种也多起来了。当时宫廷有一种九子粽,是将九个小粽相串而成。唐玄宗食后曰:“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皇宫端午日,往往要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这时宫廷御厨更是忙碌,“厨人尝散热之馔,酒正行逃暑之饮。庖捐恶鸟(枭羹),俎南肥鱼、新筒裹练、香芦角黍……。”端午节的娱乐活动也是别出心裁。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造粉团角黍置于盘中,再制作纤巧的小角弓,箭射盘中的粉团,射中者得食之。因为粉团滑腻又小,颇难射中。这本是皇宫中的游戏,后来传遍了长安城,射粉团、食粉团成了端午节的一种习俗。

3.千秋节

即皇帝生辰。到此日唐玄宗要在兴庆宫花萼相辉楼大摆筵席,百官都来祝寿。并令全国各州郡都饮酒宴乐,放假三日。唐代时人们过生日吃长命面,表示祝贺长寿,皇室也有此俗,《新唐书·后妃传》载“元宗皇后王氏,始以爱弛不自安,承间泣曰:‘陛下独不念阿忠(自称小名)脱紫半臂(一种戴在臂间的首饰)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面条)邪?’帝悯然改容。”

(二)隋唐宫廷御膳中的名食

隋唐时宫中名食绚丽多彩。宫廷御膳的主粮仍以麦、稻为主,间以各种杂粮,但稻米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饭食品种增多,较著名的有越国公碎金饭、御黄王母饭、青精饭、清风饭、长生粥等。

越国公碎金饭 据曾任隋炀帝的尚食直长的谢讽所著《食经》载,隋越国王杨素爱食此饭,推至宫廷。据传在隋炀帝巡幸江都时,传到扬州。扬州故老云:今闻名海内外的扬州蛋炒饭,就是隋炀帝时传下来的“碎金饭”,又名“金裹银”。此饭之妙在一个“裹”字,炒成之后米饭颗粒分明,每粒外面都裹上金黄油亮的蛋黄,盛在碗中,如碎金闪烁。

御黄王母饭 此饭是唐皇室贵族席上的主食之一,这种饭出自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中,王母即神话中的西王母,古时民间将其作为长生不老的象征。御黄王母饭是周代八珍“淳熬”的发展,唐人郑望的《膳夫录》说此饭“遍镂卵脂盖饭面,装杂味”。也就是说饭面上盖满雕镂过的蛋和油脂,饭里面杂糅各种美味,是什锦盖浇饭之先河。

青精饭 这是一种富有营养又兼食疗的饭,其做法是先将南烛树叶捣碎,取汁浸米蒸熟,其色青,故名青精饭或乌饭。传说久食此饭,身体轻健,童颜复生,延年益寿,很符合皇室与贵族们的心理需求。杜甫诗云:“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

清风饭 唐敬宗时,内廷新出一种供暑食的“清风饭”。用水晶饭、龙睛粉、龙脑末、牛酪浆调和,放入金提缸,垂下水池,待其冷透,供为御膳。实际是一种凉粥,只是原料除牛酪浆外,今天已经难以确认为何物。

长生粥 顾名思义,是用有延年益寿作用的食物制成的粥品。主要原料是黑米、桂圆、莲子、大枣等。唐代长安把黑米称为紫米,由于此米色泽黑紫,质地较硬,营养价值高,兼有滋阴、益肾、补胃、暖肝、明目、活血等多种食疗功能,所以成为皇室贡品。平民百姓是很难享到这一口福的。

玉尖面 唐代皇帝的早膳有一种叫“玉尖面”的馒头,是用“消熊栈鹿”为馅的包子。熊之极肥者为“消”,又叫“熊白”;鹿以倍料精养者为“栈”。因此这种包子的馅是用肥熊肉和精鹿肉制成的。

银饼馅 唐代御膳名点中有“银饼馅”用乳酪和面,膏腴作馅,皇帝有时将此饼赐给大臣食用,品尝到这种饼的大臣都觉得美味无比。

红绫饼 “红绫饼”是皇上赐给新科进士的,得到的人都觉得荣耀无比。下面这两个故事也是关于饼的:一次,唐玄宗和太子一同用餐,太子用刀切割熟羊肉,刃上沾满了油渍,太子用一张饼把刀擦干净。玄宗观察着太子的举动,见他用饼洁刀,面露不快之色;太子正不知如何处理这张饼,象抹布一样扔掉当然痛快,发觉了父皇的脸色后,太子只好慢慢把饼送到嘴里。玄宗立即有了笑容,并说:“福当如是爱惜。”唐僖宗避战乱逃到蜀地的那段日子十分狼狈,粮食匮乏。时代几乎断粮的那天早晨,有位宫女拿出方巾包着的半斤面,用村人进献的酒和面做饼,烙成后请皇帝进用。嫔妃捧着饼哭着说:“此消灾饼,官家若以社稷生灵为意,乞强进半枚。”

三、民间饮食

尽管有米饭,但唐朝的主食以面食为主,更具体地说,是以饼为主,各种饼多达几十种(其时各种馒头也叫饼,饼的概念比现在大)。

在唐代笔记小说《因话录》里就提到“世重饼啖”。各类史书、小说、诗歌里也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饼,比如蒸饼、煎饼、胡饼、汤饼等等。

当时的肉食,以羊肉为主(吃牛肉是犯法要被重判的,猪肉虽有但不太多),而羊肉有个问题就是膻味大,所以能去膻味的胡椒在当时地位极高,价格也非常贵。

为什么唐朝不吃鸡鸭鹅肉?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在唐朝有的时候,鸡鸭鹅等禽肉是不算肉的——这里有个小故事:唐初一度禁止御史到地方时吃肉,但唐初名相马周到地方特别喜欢吃鸡肉,然后就被人告了,唐太宗说“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意思大约是我怕铺张浪费所以禁止御史吃肉,但是吃鸡怎么能算肉呢?

关于肉食,再补充点,当时唐朝渔猎风气很盛,钓鱼很常见,而且当时有道非常非常有名的菜——“切鲙”,其实就是当今的生鱼片。

打猎得来的猎物,诸如鹿、兔子、野猪、熊,也经常出现在唐人的菜单里。

再说蔬菜,现在很常见的西红柿、土豆、青椒、红薯、洋葱、辣椒、玉米,猜猜看有多少是唐朝能吃到的?

答案是零,这些当时都没有。

即使现在常见的大白菜(当时叫“菘”)、菠菜(当时叫“波棱菜”)都不算是常见的蔬菜。白菜是因为品相不佳,菠菜则是刚刚引进价格太贵。

那么当时最常见的蔬菜是什么?秋葵,叫“冬苋菜”,杜甫有诗云:“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谁云滑易饱,老藉软俱匀。”现在已经不大常见了,只在南方部分省市还有吃。

另外还有一种很常见的蔬菜,叫做薤(xiè),杜甫同样有诗云:“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现在这菜也还有,名字叫“藠 ( jiào)头”,但同样也很不常见了,只在南方部分省市还有。

再说做法,当时的做法比较单调,基本就是煮、蒸、烤三种,炒什么的要到宋代才有。

再来说说调料。

当时辛香料还是蛮多的,常用的花椒、胡椒、豆蔻、桂皮、陈皮都有了;也有些比较复杂的调料,诸如豆豉、豆酱,葱姜蒜也都有了;盐肯定是有的啦。

不过味精、鸡精这些近代才有的当时肯定没有,辣椒也没有。

很多古诗里都提到了当时做饭用的调料,诸如“蒸豚搵蒜酱, 炙鸭点椒盐。去骨鲜鱼脍,兼皮熟肉脸”(猪肉蒸了蘸蒜泥、烤鸭蘸椒盐、生鱼片、带皮的羊或者猪头肉);再如“鲂鳞白如雪,蒸炙加桂姜”等等,都能看出来唐人对于调料使用跟现代已经很接近了,做法也很多样。

当时也有醋,用酒烹饪也屡见不鲜,另外,唐朝也有糖,不过当时更常见的叫法是“饧”,更具体来说应该是麦芽糖,也有把饧加入做成饮品的,这种饮品叫做“饴”。

当时制饧的工艺很精湛,制作出来的饧品质很高,如李商隐所说“粥香饧白杏花天”;至于蔗糖则是刚刚兴起,还是玄奘从天竺带回来的制作工艺,自那之后,砂糖才渐渐普及。

以唐朝时长安一代为例,说说他们一天都在吃什么。

唐朝早餐,最常见的“馎饦(餺飥)”。简单地说,就是面片汤。

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对馎饦的做法有详细描述:“餺飥,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

简单说就是面片扯成拇指大小,水煮加调料,是唐人比较常见的主食,属于我前面提到的“汤饼”之一。

另一个常见的早餐是“粥”,话说粥这种简单又营养的东西,也是唐人最爱,比如白居易的“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苏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再比如皮日休的“朝食有麦饘,晨起有布衣。”其中的饘,也是粥。

彼时粥的做法之多样,比起当代也不遑多让,在唐朝的医学著作《食医心鉴》里,专门有一部分就是讲粥的,其中提到各种做法,原材料从米到白粱米、粟米、薏仁米、大麦、小麦、粳米,辅料从蔬菜到肉到水果到干果,堪称包罗万象。

随便举几个出场率高的:

胡麻粥(芝麻粥)。当时很喜欢在饭里加芝麻,诸如王维的“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粥里也少不了啦,于是就有了胡麻粥(芝麻粥)。

寒食麦粥。寒食节的时候,据《唐六典》,公务员们的食谱里有寒食麦粥。至于民间,寒食节的时候多吃冷粥。

杏仁饧粥。冷粥味道不大好,所以吃杏仁饧粥就很普遍。做法是“寒食三曰,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按玉烛宝典,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别以饧沃之”(《邺中记》),简单说就是大麦粥加上磨碎的杏仁,加上饧(麦芽糖)。

当然,除了面片汤和粥,早餐肯定还是有其他可选的,比如:蒸饼。

简单说就是一切上笼蒸出来的面食,都可以叫蒸饼。(其中当然包括了馒头,但不限于馒头,还有一些类似包子的),有直接蒸的、有加油蒸的,还有放入干果、馅料蒸的。

另有宋人吴处厚在《青箱杂记》中提到:“仁宗庙讳贞(应作‘祯’),语讹近蒸,今内廷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想到武大郎了吧。

挑个有名的介绍吧:

子推蒸饼:这也是寒食节的时令食物,今天也能吃到。

另一个超级超级有名、出场率极高的主食,就是胡饼了。

白居易有诗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讲的就是白大诗人山寨了京城里一家著名胡饼店,然后做出来送个友人的故事。

胡饼的做法大约是白面饼胚,抹油撒芝麻,放炉子里烤熟——考虑到这玩意来自西域,做法跟馕也如出一辙,我觉得就是馕了。跟烧饼什么的,也是同源。

感觉胡饼应该和今天的囊差不多。

在《唐语林》里有豪华版胡饼做法:时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为“古楼子”。一斤羊肉裹到大胡饼里,调料就是黑椒豆豉,抹上酥油,放炉子里烤,叫做“古楼子”,听起来就够豪爽。

再有就是煎饼。

煎饼也是种时令美食,《唐六典》里就提到百官在三月三的时候要吃煎饼,但迄今为止没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唐时煎饼做法的文献。倒是元代王桢《王祯农书·谷谱二》中,讲到“(荞麦)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摊作煎饼,配蒜而食。”

所以,至少元代的正宗煎饼,是加蒜的。

主食之外,唐朝正餐里,肉食首推羊肉,彼时羊肉的做法还不太丰富,举几个有名的:

生羊脍,这道菜是从隋朝传下来的,简单来说就是生羊肉切碎拌调料,味道什么的自行想象吧。

黄耆羊肉,算是道药膳,就是黄芪和羊肉煮汤。

还有一道,可以算作当时名菜中的名菜——“浑羊殁忽”,做法也很奇葩,《太平广记》是这么说的:“取鹅,燖去毛,及去五脏,酿以肉及糯米饭,五味调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剥,去肠胃。置鹅于羊中,缝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却羊。取鹅浑食之。”

简单说,就是把羊和鹅杀了之后去内脏褪毛,然后在鹅的肚子里放上调好料的糯米饭和肉,把鹅放到羊的肚子里,然后烤羊,等羊肉烤好了,去吃鹅。不过居然还有地方在做。

说完了羊肉,再说说牛肉。虽然名义上禁止吃,但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能力,不允许我杀牛,但是牛意外死了,我就可以吃了吧?所以牛肉做的菜还是有的,比如这道:

煲牛头,在《北户录》里是这么记载的“南人取嫩牛头火上燂过,复以汤(烫)毛去根,再三洗了,加酒豉葱姜煮之候熟,切如手掌片大,调以苏膏椒橘之类,都内于瓶瓮中以泥泥过,煻火重烧,其名曰褒”。做法很复杂,能牛头先烤了,再加上各种酒、豆豉、葱姜煮了,再拌上香料封在大瓮里用泥封口,埋起来点上火慢慢烤。味道怎么样?作者称赞比熊掌还美味。

还有一道名菜“鹅鸭炙”,据说是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的最爱,但是非常残忍,把鹅鸭放到金属笼子里,生炭火烤,再放上调好的调料汁,鹅鸭一热就开始浇调料汁,直到鹅鸭被烤死,味道也进去了,肉也刚好熟了。

再说说存在感没那么强的猪肉,当时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蒸了就蒜泥吃了。

此外还有需要重点提的是“鱼鲙”,就是生鱼片。没错,日本的生鱼片是从唐朝传过去的,只是今天又从日本传了回来。

生鱼片这东西,海内外也差不多,取新鲜的鱼,或切成片、或切成丝,蘸调料吃,这可是当时的顶级菜肴了,因为切鱼片对刀功的要求很高。

杜甫有首《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详细记载了吃的过程:“姜侯设脍当严冬,昨日今日皆天风。河东未渔不宜得,凿冰恐侵河伯宫。饔人受鱼鲛人手,洗鱼磨刀鱼眼红。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嘴春葱。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箸未觉金盘空。”

说完了肉,咱说说菜。

先说秋葵,这玩意当代也有,最常见的做法是炖汤。

另有一道名菜“醋芹”,是唐初名臣魏征的最爱。就是现在的醋渍芹菜:

最后,唐朝人吃饭,还喜欢搭配“果品”,就是水果啦,橘子、荔枝、琵琶、龙眼、梨、桃、枣、杏、李子、樱桃都是当时常见的果品。

其实总体来说,大唐盛世的人们自然没有今天的吃货幸福,可以吃到更多好吃的。这从顾阎中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和杜甫的《丽人行》中即可窥得一豹:“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高足的浅碗,四个小碟子。有一碗是白色的圆球形的东西,有点像外面滚了米粒的蓑衣丸子。有一碗颜色是鲜红的,很惹眼,用放大镜细看,不过是几个带蒂的柿子。”

而韩熙载夜宴图描述的是一场在当时非常奢华的餐宴,平民吃什么可想而知。

杜甫《丽人行》倒是描述了许多山珍海味,但是都过于绮丽夸张,估计是杜甫的想象产物:“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紫驼之峰:即驼峰,是一种珍贵的食品。唐贵族食品中有“驼峰炙”;素鳞:指白鳞鱼;犀筯:犀牛角作的筷子。

这种只写更贵,不写更美味的诗,一点都不写实,估计杜诗人也不是个专业食客。


发 言
返回
标题 作者

评论 COMMENT 0

你未登录,请登录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