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战争
潞州之战是907年(五代后梁开平元年)五月至二年五月,后梁军攻潞州(治上党,今山西长治),被晋王军击败的攻防战。
名称:潞州之战
地点:潞州(治上党,今山西长治)
时间:907年
结果:晋军几乎全歼梁军
交战各方:后梁军晋军
各方兵力:梁军主力几近十万众晋军半之
伤亡情况:梁军几乎被全歼,晋军有较大损失
主要指挥官:李存勖,李嗣昭,周德威;朱全忠,康怀贞,刘知俊
唐天祐三年(906年)八月,梁王朱全忠出兵沧州(治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之际,晋王李克用乘机袭占潞州,命昭义节度使李嗣昭镇守,既牵制梁珲扩张河北,又借以屏蔽河东。
四年四月,朱全忠篡唐称帝建后梁,改元开平。五月,为夺回潞州,命陕州节度使康怀贞领兵8万,与魏博(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兵会攻潞州。六月,后梁军进抵潞州城下,李嗣昭与副节度使李嗣弼见后梁军势盛,避不出战,婴城固守。康怀贞昼夜攻城,半月不克,乃筑垒连营,欲长围久困。李克用知潞州被围,恐日久有失,即命蕃、汉马步军都指挥使周德威为行营都指挥使,率马军都指挥使李嗣本、马步都虞侯李存璋、先锋指挥使史建瑭、铁林都指挥使安元信、横冲指挥使李嗣源等率晋阳(今太原西南晋源镇)兵前往救援。
八月初,周德威领兵至余吾(今山西屯留西北),康怀贞遣亲骑都头秦武领兵阻击,被周德威击败。十二日,朱全忠因康怀贞久战无功,贬其为行营都虞侯,易亳州刺史李思安为潞州行营都统,率河北兵疾趋潞州。及至,又于外围增筑深沟高垒,与康怀英部形成“夹寨”,内防守军外突,外可抗击援军。同时,征调山东(太行山以东)百姓运粮支前。周德威侦知,屡遣轻骑断粮运。李思安为保粮运,又从东南山口修筑甬道通夹寨。周德威则与众将昼夜轮番攻击,后梁军疲于奔命自救,只得闭垒自固。
十一月,李克用为牵制后梁再遣兵增援;先令李存璋率军攻晋州(治白马城,今山西临汾),继遣军袭洺州(治广年,今河北永年东南)以策应周德威。十二月十九日,朱全忠果遣河中(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及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旧陕县)兵救援晋州,致无力增援潞州。
正月,李克用病亡,其子李存勖继晋王位。为防内乱,周德威等退军乱柳(今山西沁县南)待命。时后梁军久攻潞州不下,士卒疲惫不堪,将校引兵逃亡者以万计。朱全忠疑晋王李克用诈死,欲召军还。三月初十,朱全忠抵泽州(今山西晋城),遣使至潞州与诸将议进退,诸将皆认为:潞州被困逾年,资用无补,援兵又撤,攻之必克。
朱全忠纳众议,又易匡国节度使刘知俊为潞州行营招讨使,并遣使招降潞州守军。时城中资用将竭,但为迷惑后梁军,李嗣昭与将佐登城宴饮,并斩招降来使,以示拒降。朱全忠见状,命刘知俊率精兵万余攻城,稍获小胜,料潞州孤城指日可破,遂自返京师。四月,李存勖乘后梁军骄惰,与周德威等出晋阳疾驰南下,五月初一,进潜三垂岗(今山西潞城西南),静待至凌晨,乘雾偷袭后梁军夹寨。后梁军戒备松懈,睡梦中突遭晋军攻击,惊慌溃乱。
晋军乘势分兵两路,周德威率兵攻西北角,李嗣源率军攻东北角,填沟烧寨,擂鼓呐喊而入,后梁军大败,招讨使符道昭马倒被杀,将士失亡以万计,丢弃粮资器械无数,潞州围解。
象牙潭之战是五代十国时期909年(后梁开平三年、吴天佑六年),吴王杨隆演遣军在象牙潭(今南昌西南)挫败镇南节度使、抚州刺史危全讽军的作战。
名称:象牙潭之战
地点:象牙潭(今南昌西南)
时间:后梁开平三年(909)
结果:吴王军于象牙潭(今南昌西南)击败抚州刺史危全讽军
交战各方:吴王军 抚州刺史危全讽军
各方兵力:7000兵 十万
伤亡情况:众多士兵溺水而亡,危全讽及其将士5000入被俘
相关人物:危全讽,刘威,杨隆演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吴天佑六年,909年),吴王杨隆演遣军挫败抚州刺史危全讽在象牙潭(今江西金鸡县东北)反叛的作战。 是年六月,抚州(今江西吉安)刺史危全讽自称镇南节度使,率领抚、信(今江西上铙)、袁(今江西宜春)、吉(江西吉安)四州的军队号称十万,进攻洪州(今南昌市)。淮南洪州守军仅有千人,节度使刘威以疑兵滞敌,秘密派人到广陵(今江苏扬州)求援;危全讽兵屯坚城,驻扎象牙潭,不再前进,请求楚王马殷出兵相助。马殷派指挥使苑玫会同袁州刺史彭彦章包围高安以增援危全讽,执掌淮南大权的徐温任命周本为西南面行营招讨应援使,率兵7000救援高安。周本认为楚军只是声援危全讽,并非攻取高安,一旦击败危全讽,援兵必然撤走。于是领兵急奔象牙潭。七月,危全讽在象牙潭临溪营建栅栏,连绵数十里。十七日,周本隔溪水列阵,先派老弱士兵挑战,以试探虚实;危全讽当即下令渡溪追赶,周本乘其半渡之际,发兵攻击,危全讽军大败而逃,自相践踏,众多士兵溺水而亡。周本又分兵截断其归路,危全讽及其将士5000入被俘。周本乘胜攻取袁州,刺史彭彦章被俘;接着又攻克吉州。铙、信等州亦被淮南攻取,高安楚军果然退走。 此战,周本示形用兵,施计诱歼,以7000兵破数万之众,可谓以少胜多之战。
杨隆演(897年—920年),字鸿源,原名杨瀛,又名杨渭,五代时期南吴君主,杨行密次子,杨渥之弟。
天祐五年(908年,此时唐已亡,南吴不承认后梁,遂沿用唐哀帝天祐年号),弘农王杨渥为张灏、徐温所杀,杨隆演因之继立。徐温寻杀张灏,因此专权。虽杨隆演不久为宣谕使李俨承制授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同平章事、弘农郡王,然而大权仍掌握在徐温之手。
天祐七年(910年),再为岐王李茂贞承制加中书令,并继承杨行密吴王之位。


评论 COMMENT 共 0条
你未登录,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