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此登录
< 返回知识库战役

2018-06-07 13:14:34

12号字
12 14 16 18 20 22

隋唐时期主要战争与战役


【北周灭北齐之战】

北周建德五年(北齐隆化元年,576)十二月至六年正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率军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击灭北齐的作战。   

572年,北齐名将斛律光受戮,北周皇帝趁势进军北齐。建德五年,北齐帝高纬于平阳(今山西临汾)战败后,退至晋阳(今山西太原)。周武帝率军乘胜追击。北齐高阿那肱率军1万镇守高壁(今山西灵石东南)。宇文邕率军至高壁,高阿那肱望风而逃。十二月,宇文邕与宇文宪在介休(今属山西)会师。逼降北齐守将韩建业后,向晋阳和北朔州急进。高纬欲奔突厥,随员多散,乃回奔邺城。宇文邕亲率诸军攻破晋阳,疾趋邺城。高纬退至邺城后,禅位于皇太子高恒,恒时年八岁。六年正月,高恒从邺城出逃济州(今山东茌平西南)。宇文邕围攻邺城,焚烧西门,北齐军战败。高纬率百骑东走,以慕容三藏守邺宫。北周军攻入邺城,北齐王公以下官员皆降。高恒在济州遣人持玺绂至赢州(治赵都军城,今河北河间),禅位于任城王高浩,与高纬等再逃青州(治益都,今山东淄博临淄)宇文邕派尉迟勤追击高纬和高恒至青州,齐将高阿那肱降,高纬、高恒率十余骑仓促南逃,欲奔陈朝。在南邓树(今山东临朐西南),被周军俘获。二月,周军攻下信都(今河北冀县),俘北齐任成王高浩,广宁王高孝珩等。随后,周武帝遣军平定各地反抗势力。北齐亡。北周统一北方。



陈攻北周 彭城之战

陈太建九年(北周建德六年,577)十月至十年二月,陈司空吴明彻率军进攻北周彭城(今江苏徐州)被击败的作战。   

太建九年十月,陈宣帝陈顼闻北周灭北齐,即乘机争夺淮北地区,遂派吴明彻率军北进,陈军至北周吕梁(今江苏徐州东南),击败徐州总管梁士彦,进围彭城。十年二月,陈军绕城布列战船,加紧攻城。北周上大将军王轨率军驰救,占据淮口(即清口,今江苏淮阴西南清水入淮之口),修筑长围,并以铁锁贯连车轮数百沉入清水(即泗水,在今江苏淮阴及其西北),以封锁航道,阻断陈水军退路,在清水两岸筑城,旬日而就。下游水路全被王轨截断。吴明彻前遇坚城,退路被断,遂下令决开水堤,乘水势撤退。不料至清口,水势渐退,船舰触上周军沉入水底的车轮,无法通过。王轨乘机引兵袭击,大败陈军。吴明彻被俘,所部3万及器械辎重为周军所获。陈谯州刺史萧摩诃仅率精骑突围,得返。



北周攻陈 淮南之战  

北周南进的作战。陈太建十一年、北周大成元年(579)九月,北周以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杞国公宇文亮、郕国公梁士彦等进攻陈淮南地区。十一月,韦孝宽分遣杞公宇文亮自安陆攻黄城,梁士彦攻广陵,自率众攻寿阳。陈帝陈顼命南兖州刺史淳于量为上流水军都督,中领军樊毅都督北讨军事及其他将领一起,率军抗击周军。不久,韦孝宽攻克寿阳(今安徽寿县),宇文亮攻克黄城,梁士彦先克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继取霍州(今安徽霍山北)等地。陈军难以抵挡,遂将南、北兖、晋三州以及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山阳(今江苏淮安)、平阳(今江苏宝应西)等九郡民众徙往江南。周军乘势攻下谯州(今安徽蒙城)、北徐州(治燕县,今安徽凤阳东北)、 豫州(治今安徽寿县)、霍州(今安徽霍山境) 等地。至此。淮南地区皆为北周所有。



著名战役:

1、[武陟之战]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八月,在杨坚平尉迟迥之战中,上柱国韦孝宽率军在武陟(今河南武陟西)地区,大败尉迟迥军的决定性作战。   

北周宣帝宇文赞死后,年仅8岁的静帝宇文衍继位,左丞相杨坚辅政,总揽军政大权。北周太祖文帝外甥尉迟迥预感杨坚对周室不利,于六月公开起兵反抗。七月,杨坚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7总管兵前往讨伐。三十日,孝宽军进至怀县永桥镇(今河南武陟西南)东南。永桥城池坚固,地当要冲,已为降于尉迟迥的镇将纥豆陵惠据守。诸将一致请先攻此城,孝宽说服众将: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损我兵威;若先破其大军,此城能有何为!遂断然引军进至武陟扎营。时尉迟迥已派其子尉迟敦率军10万进抵武德(今河南武陟东南),在沁水东岸布阵20余里。适值沁水暴涨,两军隔水对峙。八月十七日,杨坚委派之监军高?到达前线后,遂令在沁水架桥准备发起进攻。尉迟敦军从上游放下火筏,企图焚桥;高?命士卒在上游构筑水中障碍“土狗”?(前锐后广,前高后低,状如坐狗的土墩),以阻火筏近桥。尉迟敦挥军稍退,欲待孝宽军半渡而击之;孝宽却乘机擂鼓齐进,待全军渡毕,高?又下令焚桥,以绝士卒反顾之心。孝宽军奋力猛攻,大败尉迟迥军。尉迟迥单骑逃往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孝宽军乘胜追击,直趋邺城。


2、[邺城之战]

北周大象二年(580)八月,在杨坚平尉迟迥之战中,北周上柱国韦孝宽率军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平定相州总管尉迟迥叛乱的进攻战。

武涉之战后,行军元帅韦孝宽率6总管军乘胜追击尉迟敦溃军,迅速迫近相州(治邺城),叛军头目尉迟迥之根据地邺城。尉迟迥遂以精兵3000埋伏于相州南之野马岗,被孝宽属下行军总管宇文忻率500骑兵突袭歼灭。尉迟迥又在草桥(邺城南)部署阻击,亦为宇文忻部击败。孝宽军于十六日进抵邺城近郊。尉迟迥集中全部兵力13万,列阵城南,准备决战。时青州总管尉迟勤(迥弟之子)来援之先头部队3000骑已经到达,5万主力尚在途中。孝宽当即发起进攻。尉迟迥不顾年老,仍披甲上阵,其部属关中兵均拼死力战,孝宽军进攻受挫,被迫撤退。时宇文忻见邺城百姓数万人观战,即与监军高颎、长史李询商定:先射观者,造成混乱,然后乘势冲击。观战士民被射,纷纷逃避,喊声震天。宇文忻趁机传呼:“贼败矣!”孝宽军士气复振,乘乱进击,大败尉迟迥军,迥率余部退入城中。孝宽乘势挥军围攻。李询和大将军贺娄子干率部首先登城,破城而入,迥被迫自杀。尉迟勤、尉迟敦等向青州(治益都,今山东淄博)方向逃走,被开府仪同大将军郭衍率精骑千人追获。至此,尉迟迥举兵68天即宣告失败。



[梁郡之战]

北周大象二年(580)八月,在杨坚平尉迟迥之战中,河南道行军总管于仲文率军在梁郡(今河南商丘南)地区,击败尉迟迥大将军檀让军的作战。 

六月,北周太祖文帝外甥尉迟迥,恐杨坚辅政不利于帝室,公开举兵反抗。杨坚遂命将出师讨伐,以拒不降迥的原东郡太守于仲文为河南道行军总管,率军8000人,东攻檀让。七月,檀让率军攻下曹州(治左城,今山东曹县西北)、亳州(治小黄,今安徽亳县),屯兵梁郡。八月中旬,于仲文率军东进,在汴州(治浚仪,今河南开封西北)东倪坞,击败尉迟迥部将刘子昂、刘浴德两部后,进至蓼堤(今河南商丘县境,梁孝王时所筑大堤,长300里)。时檀让有军数万,双方兵力众寡悬殊。仲文先派羸弱之师前往挑战,继而佯装败退。待檀让军骄纵懈怠,疏忽戒备后,派精兵快速杀回,由左右两翼突然进击,大败檀让军,生俘5000余人,斩首700级,迫使檀让率余部退守成武(今属山东)。随后,仲文军乘胜攻打梁郡,尉迟迥守将刘子宽弃城逃走。仲文军又在追击中擒斩数千人。


[金乡之战]

北周大象二年(580)八月,在杨坚平尉迟迥之战中,河南道行军总管于仲文率军在金乡(今属山东)地区伏歼降迥将领席毗罗军的作战。

于仲文率军8000人,在梁郡(今河南商丘南)地区大败尉迟迥部将檀让军后,檀让残部退守成武(今属山东)。仲文乘胜进兵,攻克曹州(治左城,今山东曹县西北),俘尉迟迥所署刺史李仲康;继以精兵袭占成武,再败檀让余部。这时,降迥将领席毗罗率军10万屯于沛县(今江苏沛县东),正准备攻打徐州(治彭城,今江苏徐州)。仲文察知席毗罗妻子留住金乡,便派人假扮席毗罗使者,向金乡城主徐善净谎报:“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尉迟迥)令,赏赐将士”。金乡人信以为真。仲文简选精兵,伪造尉迟迥的旗帜,加速前往。徐善净以为是檀让军到来,连忙迎接。于仲文随即将其擒获,遂占金乡。诸将多劝屠城,仲文晓喻部属,此城乃席毗罗起兵之地,保留其将士家属,则毗罗军必来夺取,当可以逸待劳,设谋歼之。如果立即屠城,席毗罗绝望后就不会来了。果然,席毗罗仗其优势兵力来攻,企图夺回金乡。仲文背城结阵,并于数里外麻田中设伏。席毗罗军列阵毕,刚刚发起进攻,背后伏兵突发,俱曳柴草鼓噪,尘埃张天,喧声震耳,席毗罗军顿时混乱。仲文军乘势进击,席毗罗军惨败,争渡洙水(今山东钜野洙水河),溺死者甚众。于仲文俘檀让,斩席毗罗。尉迟迥所占河南各地,全部平定。


【杨坚平司马消南之战】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左丞相杨坚命柱国王谊率军平定郧州总管司马消难之乱的战争。

北周静帝时,左丞相杨坚总揽朝政。郧州总管司马消难(其女为静帝后)得知相州总管尉迟迥举兵反对杨坚消息后,遂于七月二十四日举兵响应。以开府田广等为腹心,杀总管长史侯莫陈杲、郧州刺史蔡泽等40余人,所辖郧(治安陆,今属湖北)、随(治随县,今属湖北)、顺(治随县北,今属湖北)等9州,鲁山(今湖北汉阳东)、甑山(今湖北汉川东)等8镇,均附之。并以其子质于江南陈朝,请求支援。杨坚遂于二十六日命王谊为行军元帅,率4总管兵前往讨伐。八月初,王谊军至郧州,司马消难率部退至鲁山、甑山,并以此二镇降陈。初六,陈朝诏命司马消难为大都督,总督9州8镇军事,并赐随公。初七,又命镇西将军樊毅进督沔、汉地区(今湖北汉阳、汉川境)诸军事,南豫州刺史任忠率军进发历阳(今安徽和县),超武将军陈慧纪为前军都督,率军进发南兖州(治小黄,今安徽亳州),以示援助。北周上大将军元景山等率军进击,樊毅等劫掠而退。元景山等率部疾追,一昼夜行300余里,与樊毅等战于漳口(今湖北云梦南),一日三战皆胜,樊毅等退保甑山镇。此际,豫(治汝南,今属河南)、襄(治襄阳,今湖北襄樊)、荆(治邓县,今属河南)等州巴蛮首领兰雒州率各部反周,响应司马消难。王谊即命总管李威、冯晖、李远等分兵进击。不到一月,均获胜利。




【杨坚平王谦之战】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八月至十月,左丞相杨坚命柱国梁睿统兵,平定反对杨坚的益州总管王谦的战争。

北周静帝宇文衍年幼,杨坚专权。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先后举兵反对杨坚。王谦亦不愿依附杨坚,于八月初七,出动巴蜀军队l0余万人,攻占始州(治今四川剑阁),企图阻止新任益州总管梁睿入蜀。所管益(治今成都)、新(治今四川三台)、泸(治今四川泸州)等18州与武(治今甘肃武都)、兴(治今四川略阳)等10州,多子响应。梁睿到汉川(今陕西汉中)被阻,杨坚即命梁睿为行军元帅,率利(治兴安,今四川广元)、凤(治今甘肃凤县)、文(治今甘肃文县)、秦(治今甘肃天水)、成(治今甘肃成县西)等州兵步、骑20万,进讨王谦。八月下旬,王谦以长史乙弗虔、隆州刺史高阿那肱及益州刺吏达悉惎率军10万人围攻利州,并堰嘉陵江水以灌城。城中将士不过2000,众寡悬殊,在北周总管豆卢勋率领下,昼夜顽强抗拒,40天不克,并不时出奇兵击破达悉慕军。梁睿大军到来,乙弗虔、达悉惎等南逃。十月,梁睿发起始州之战,先后击破王谦军在通谷(今四川广元南)、龙门(即龙州,治今四川平武东南)、开远(今四川剑阁东北)等险要地点的守御,打开丁入蜀通道剑阁道。然后,挥军南下,直逼益州。王谦连忙收缩兵力,命一部兵力守御益州,亲率精兵5万人,背城结阵,迎战梁睿军。梁睿集中主力,奋勇攻击,大败王谦军。王谦率余部欲退益州,因达悉惎、乙弗虔举城投降,被迫领30骑逃往新都(今四川新都东)。新都令王宝将其捉获。梁睿斩王谦,益州遂定。





著名战役: 

1、[利州之战]

北周大象二年(580)八月,在北周左丞相杨坚平王谦之战中,北周利州总管豆卢绩率部进行的利州(治兴安,今四川广元)城池守御战。

时王谦因不满左丞相杨坚总揽北周大权,举兵反抗,于初七调发巴、蜀军队攻占始州(治今四川剑阁),企图阻止杨坚新命总管梁睿入蜀。下旬,又令其部将达悉惎、高阿那肱、乙弗虔等率军10万围攻利州。上大将军豆卢绩率军不足2000人,据城坚守。达悉惎等筑土山攻城,又挖凿城墙70余处,堰嘉陵江以水灌城。豆卢绩指挥所部昼夜相拒,顽强坚守40天,击破敌军无数次攻击,并派奇兵积极反击,斩杀数千人,俘虏2000人。待梁睿大军赶到,达悉惎等率军逃去。




2、[始州之战]

北周大象二年(580)十月,在杨坚平王谦之战中,北周行军元帅梁睿率军在始州(治今四川剑阁)地区连续进攻益州总管王谦军的作战。

八月,梁睿率军20万人,由利州(治兴安,今四川广元)南下,进攻始州,企图打开入蜀通道,直趋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始州北有大、小剑山屏障,东有嘉陵江水可凭,蜀北古栈道一—剑阁道,由该区通过,为古代南下入蜀必经之道,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王谦为阻梁睿军入蜀,令其部将敬豪、梁岩率军固守始州城;赵俨、李三王等率军l0余万人,据险设营,守御通谷(今四川广元西南)、龙门(即龙州,今四川平武东南)等地,以确保剑阁道及始州无虞。梁睿军进至通谷,李三王等以劲兵拒守,闭垒不战。梁睿以总管张威为先锋,率部出战。张威先令人临阵大骂,激怒李三王出阵,然后派精兵奋力攻击,一举击溃李三王军;梁睿军主力赶到,擒斩敌7000余人,遂即前进到龙门,遇赵俨、秦会等率军10万据险抗拒。梁睿令将士由山间隐蔽小道,衔枚开进,四面奋击,大破赵俨等军营垒,迫使始州守将敬豪、平林守将梁俨投降。王谦又令部将高阿那肱,达悉慕等据守开远(今四川剑阁东北)险要之地,阻遏梁睿军。梁睿为出其不意击破守军,遂命上开府拓跋宗率部直取始州;又命大将军宇文复进兵巴西(今四川绵阳),大将军赵达率水军入嘉陵江,从两翼威胁敌军侧后;并派部将张威、王伦、贺若震、于义、韩相贵、阿那惠等,各自率部,从正面分路攻击,经过半天激战,终于击破开远守军,达悉基等败逃益州。梁睿遂即长驱疾进,直逼益州,为最后消灭王谦势力奠定了基础。



隋统一战争

隋开皇元年(581)九月至十一年春,隋文帝杨坚出兵北击突厥、南灭陈朝及平定江南的统一战争。

南北朝末期,北周、突厥和陈朝三个主要政圌权并存。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总揽北周大圌权的大丞相杨坚废周立隋,是为隋文帝。时隋疆域大体为长江以北,长城以南,东至沿海,西达四川的广大地区。拥有1100余县、2900余万圌人口,封圌建经济、文化较发达。杨坚为统圌一中圌国,革除弊政,发展生产,亲自讲武,整顿军圌队,并陆续采取一些改圌革措施,不断增强国力、军力。北方突厥为游牧奴圌隶社圌会,自6世纪中期崛起,至沙钵略可汗时,控圌制着长城以北,贝加尔湖以南,兴安岭以西,黑海以东的辽阔地域,拥有骑兵数十万。因隋王朝停止对其献礼、和亲,不断兴兵南犯,威胁隋的统圌治。但当时突厥有4可汗,各拥重兵,沙钵略与阿波、达头等可汗不和,为隋制胜突厥提圌供了有利条件。江南陈朝传至后主陈叔宝时,保有长江以南、西陵峡以东到东南沿海的400余县、200余万圌人口。政圌治腐朽,上下猜忌,赋税繁重,府库空虚,刑法残圌暴,人圌民圌怨圌声圌载圌道;后主沉醉于酒色,疏于戒备,凭借长江阻遏隋军进攻。杨坚曾准备先灭陈朝,后击突厥。为巩固北部边防,防止突厥攻扰,在边境增修亭障,加固长城,并命上柱国阴寿镇幽州(治蓟县,今北圌京圌城西南),京兆尹虞庆则镇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屯兵数万以备之。开皇元年三月,即派大将贺若弼、韩擒虎分任吴州和庐州总管,镇江北要地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庐江(今合肥),作灭陈准备。九月,陈将周罗喉攻占江北隋的胡墅(今江苏六圌合西南)。杨坚命尚书左仆射高颎节度行军元圌帅长孙览、元景山率军伐陈。此际,突厥沙钵略可汗因其妻为北周千金公主,便以为北周复仇为借口,联合原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于十二月攻占临榆镇(今河北抚宁东,一说今山海圌关)。并联络各部,准备大举攻隋。杨坚根据隋朝新立,边防不固,实力尚不够充实等情况,决定变更原来计划,改取南和北战,先败突厥,后灭陈朝的战略。二年春,杨坚调整部署,于并州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在洛阳(今洛阳城东)置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以秦王杨俊为尚书令;在益州(治今成都)置西南道行台尚书省,以蜀王杨秀为尚书令;并不断调兵遣将加强北方各要地守备,以御突厥。在元景山部击败陈将陆纶水军,攻占损口(今湖北汉川东北损水入汉江之口)、沌阳(冷湖北汉阳东)。





丰利山之战

开皇元年(581),隋反击吐谷浑侵扰的一次重要作战。

元年八月,吐谷浑攻扰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隋命上大将军元谐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贺娄子干、郭峻、元浩等步骑数万出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直趋青海,欲抄吐谷浑军后路。吐谷浑急忙回撤,与隋军交战于丰利山(在今青海湖东),吐谷浑大败。吐谷浑太子可博汗率劲骑5万前来增援,隋军再次大败吐谷浑军,斩俘万计。吐谷浑王侯30人率所部前来归降,可汗夸吕率亲兵远逃。隋诏封吐谷浑高宁王移兹裒为大将军、河南王,负责统领降隋部众。其余酋长也分别赐予各级官爵。并留贺娄子干镇守凉州,防御西部来犯之敌。



【突厥攻隋之战】

隋开皇元年(581)十二月至二年十二月,突厥沙钵略可汗率军进攻隋朝的战争。

突厥为古代居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的游牧民族。自6世纪中叶以来势力强盛。北周、北齐均送以厚礼,并与之和亲。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大丞相杨坚废周立隋。十二月,刚篡位的突厥沙钵略可汗(名摄图),因隋朝对其礼薄,借口为其妻北周千金公主的宗室复仇,与前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联兵攻陷临榆关(今河北抚宁东,一说今山海关),并约同各部落准备大举攻隋。杨坚下令于北方边地增筑亭障,修缮长城,加强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并州(治晋阳,今太原市西南)、乙弗泊(今青海乐都西)、临洮(今甘肃岷县)、武威(今属甘肃)等地守备。采纳奉车都尉长孙晟关于“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提议,派人结好西面的达头可汗,东面的处罗侯及奚、契丹等部,以分化突厥,孤立沙钵略。二年二月,撤回准备进攻江南陈朝的军队,集中兵力抗拒突厥。四月前,突厥大军进犯隋边。四月,隋上柱国李充部击破突厥于河北山(今绥远包头西黄河以北)。大将军韩僧寿部击破突厥于鸡头山(今甘肃干凉西)。五月,高宝宁引突厥兵攻平州(治今河北卢龙)。突厥悉发40万骑兵,突入长城,分路攻隋。六月,李充部再败突厥于马邑(今山西朔县)。达头部攻兰州,在可洛峐(今甘肃武威境)为凉州总管贺娄子干击败(参见可洛峐山之战)。十月,杨坚因关中形势紧急,派太子杨勇屯兵咸阳,十二月又命大将军虞庆则屯兵弘化(今甘肃庆阳)。时沙钵略率军10余万进到周盘(今甘肃庆阳境),隋行军总管达奚长儒率部2000人迎战,杀伤其万余人。柱国冯昱屯兵乙弗泊、兰州总管叱列长叉守御临洮、上柱国李崇屯兵幽州,皆为突厥所败。于是,突厥纵兵自木硖、石门(今宁夏固原西南和西北)分两路进击,尽掠武威、金城(今兰州)、天水、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上郡(今陕西富县)、弘化、延安(今延安东北)等地。沙钵略欲继续南进,达头不从,引兵退走。长孙晟乘势用计,让沙钵略之侄染干告沙钵略:铁勒(居突厥以北游牧族)等反,欲袭其牙帐。沙钵略恐老营有失,遂撤兵出塞。




著名战役:

[可洛峐山之战]

隋开皇二年(582)六月,在突厥攻隋之战中,隋凉州总管贺娄子干率军在可洛峐山(今甘肃武威东南)地区,击败达头可汗军的作战。

这年五月,突厥沙钵略、达头、阿波等5可汗率骑兵40万分路攻隋,各地隋军分别进行抵抗。达头军分两路疾进,其右路军在鸡头山(今甘肃平凉西)被隋将韩僧寿部击破,左路军继向武威、兰州开进。六月,达头率部攻兰州,贺娄子干率部迎战。双方在可洛峐山地区遭遇。达头军人多势盛,贺娄子干先采守势,阻川为营,断绝达头军的水源,俟其人马因缺水而困弊时,乘机进击,达头军失利,暂时迟滞了达头军的攻势。



【隋反击突厥之战】

隋开皇三年(583)四月至五月,隋卫王杨爽统军,多路反击突厥的战争。

隋初,突厥强盛,多次攻隋,抢掠牲畜、财物。隋为立于不败之地,暂时实行战略防御,同时加强反攻准备,充实国力、军力。至开皇三年四月,隋文帝杨坚乘突厥内部矛盾加剧与灾荒严重之机,命杨爽、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勤、秦州总管窦荣定等并为行军元帅,率军�

发 言
返回
标题 作者

评论 COMMENT 0

你未登录,请登录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