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此登录
< 返回知识库战役

2018-06-07 13:14:34

12号字
12 14 16 18 20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役

1、前燕灭冉魏之战

    前燕灭冉魏之战指的是公元351年(前燕慕容俊三年,大魏永兴二年)八月至公元352年八月,前燕国主景昭皇帝慕容俊率军于廉台(今河北无极东北)、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间击败继而俘虏冉魏武悼天王冉闵并击灭冉魏帝国的战争。公元352年四月,意欲吞并中原已久的前燕国主景昭皇帝慕容俊命业已攻占幽州的慕容恪与相国封弈趁兵锋南下,直指定都邺城的冉魏,冉魏国主武悼天王冉闵领兵御敌,双方于安喜一地交战数日难分胜负,其后慕容俊御驾亲征,冉闵退守泒水南岸,双方于河对峙,冉闵移兵廉台、邺城,双方于此地激战,冉魏败亡。

公元352年,前燕军南下冀州,冉闵率军抵抗,兵败被俘,前燕军攻入邺城,冉魏亡。而冉魏君主冉闵则被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至此,冉魏灭亡,国祚仅2年。

战役背景

公元352年正月冉闵终于攻克了襄国,后赵残余势力至此基本被消灭,从而终于得以腾出手来对付此前一直无暇顾及的前燕,遂率领部队离襄国北上,活动于北方边境的常山、中山诸郡,一边四处搜集粮食,一边查看地形,准备抵御燕军南下。

战役过程

战役开始

是年四月,已经夺取了幽州的燕王慕容俊决心灭亡冉魏,吞并中原。他派慕容恪及相国封弈向冀州讨伐冉闵,干系冉魏命运的决战就在安喜首先拉开了序幕。

战役经过

当时冉闵兵少,因而大将军董闰和车骑将军张温都劝说道:“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请且避之,俟其骄惰,然后益兵以击之。”,冉闵闻言大怒道:“吾欲以此众平幽州,斩慕容俊;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司徒刘茂、特进郎闿相互说道:“吾君此行,必不还矣,吾等何为坐待戮辱!”于是全部都绝望自杀了。

冉闵遂不纳董闰、张温之言,而率军进驻于同中山近在咫尺的的安喜,准备在此同燕军进行决战,慕容恪也随即率军追至,冉闵率军与燕军在安喜等地的平原上连续激战,均未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时,燕主慕容俊又率主力南下,进驻中山,准备会同慕容恪军合围冉闵:“俊如中山,为二军声势。”,冉闵闻讯大惊:“闵惧,奔于常山”。冉闵随即修改作战计划,而率领部队向常山方向南撤,决意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将燕军引向廉台的临水与多丛林地带交战,企图利用那里的有利地理环境扬长避短,以相对劣势的步卒击败鲜卑铁骑,同时,廉台位于常山方向,常山太守苏彦的部队可前来接应。慕容恪也紧追不舍,魏军且战且退,一路连续多次击退慕容恪的追击,方才得以顺利撤到泒水南岸的魏昌附近扎营,慕容恪旋即也南渡泒水,和冉闵对峙。

冉闵的选择并不是没有道理。此时的慕容恪部由于孤军追击,已经和慕容儁的主力拉开了距离,无法得到援助。况且燕军大都是善射的轻弓骑兵,机动力很强,尽管冉闵屡屡将之击溃,但因安喜地处原野,轻骑兵即便失利也不过是四散逃走,过不了多久又散而复聚,冉闵的军队为步骑协同,很难追上这种敌人打歼灭战,所以一直没能取得决定性战果。可现在不同了,魏昌城侧面是山丘丛林地带,慕容恪背后就是泒水,一旦溃败就再也无路可逃,只能被赶进泒水里淹死,想再一鼓而散,散而复聚,是做不到的。燕魏两军此前曾连续10次交战,燕军均被击败。冉闵勇猛无比,所部将士皆为精锐,燕军因此都十分畏惧,慕容恪为克服部下的惧敌之心,特意在阵前激励将士:“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

冉闵虽然在平地上也照样能够多次击败慕容恪,但这次为稳妥起见,他先引军向丛林进发,欲引燕骑兵至丛林作战,以选择更合适战场,以图一举击溃燕军,但是慕容恪的参军高开却识破了冉闵的计谋,遂向慕容恪进计曰:“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阳走,诱致平地,然后可击也”,慕容恪从之。冉闵见燕军识破自己的计谋不肯进入丛林,又受不得燕军激将,加之粮食短缺士卒饥疲不能久拖不决,且鉴于自己此前已经有过多次在平地上击败慕容恪的先例,遂决定干脆将计就计,就回到平地上与慕容恪进行决战,企图力挽狂澜于既倒,在令燕军后无退路的泒水畔击溃燕军。只不过他万万没有想到,慕容恪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招数,致使他一招棋差,满盘皆输。

慕容恪由于在平地上野战对决,也无法挫败冉闵的少数步兵,反而被连续10次击败,因而不得不牺牲骑兵的机动性优势,想出一个笨法子,也就是将最精锐的五千名“勇而无刚者”鲜卑勇士用铁链锁起来作为前锋部队,并牺牲他们的生命作为肉盾牌,来抵挡冉闵军的猛烈冲击,以阻滞冉闵军的突围进度,以便为慕容恪两侧主力部队的合围赢得必要的时间,他本人则率领中军的主力部队部署在连环马之后,为连环马前锋部队的后盾。 如此列阵,除非斩断铁索,又或将挡路的每一匹马都杀死,使铁索坠地,否则休想前进一步。不仅如此,心思缜密的慕容恪还在铁索连马阵之前另外布置了一道骑兵,而将五千铁索连马放置在第二阵,是借第一阵骑兵加以掩护,以防被冉闵提前识破会改变突击方向,等近在咫尺才发现铁索就已经晚了。

冉闵骑朱龙宝马,左操两刃矛,右执钩戟,一马当先冲入慕容恪中军阵地,顺风斩杀数百名鲜卑勇士,但当他冲垮了第一阵燕军骑兵,和第二阵燕军骑兵交锋后,骇然发现原本一冲就散的骑兵突然变成了严密的方阵。这时两侧的鲜卑军伏击部队也突然出现,并开始迅速围了过来,冉闵见已经中计没有了退路,遂立即断然下令直冲慕容恪亲军,企图擒贼先擒王力挽狂澜来个鱼死网破,由于燕军连环马骑兵都被铁链联结在一起,无法自由躲闪与还击,因而为砧上之肉任人宰杀,很快就被魏军将士们斩杀殆尽。

战役结果

冉闵军突破连环马铁阵后直冲至慕容恪本人附近,连侍奉慕容恪左右的参军高开也在激战中因身受重伤而丧命,一度几乎力挽狂澜,但是这一切已经太晚了,因为两侧的燕军主力部队已经围上来了。虽然慕容恪牺牲了最精锐的5000勇士的生命,但是却有力地阻滞了冉闵军的突围进度,为慕容恪两侧主力部队的合围赢得了宝贵时间,而这时冉闵兵力短缺的劣势开始凸现出来,而慕容恪的兵力优势则开始发挥出来,对魏军形成了重重包围。又经过一场惨烈的血战,魏军7000余将士全部力战而死,冉闵杀开血路溃围而出,向东跑有二十余里,坐骑因伤重和疲惫而突死,被紧追不舍的燕军骑兵所俘,被杀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自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是岁永和八年也。”是年八月,邺城陷落,冉魏亡。

2、北魏攻后燕之战

北魏皇始元年(后燕永康元年,396年)八月至三年正月,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北魏主拓跋珪率大军南下,攻占燕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大败后燕的战争。

战前形势

魏、燕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之战后(参见参合陂之战),燕国力大损。后燕主慕容垂不久病死,太子慕容宝继位。北魏主为取得中原,遂乘机于皇始元年八月,率步骑40余万大举攻燕,南出马邑(今山西朔州),越句注山,遣左将军李栗率5万骑兵为前驱,派将军封真等从东道出军都关(今居庸关),袭燕幽州(治今北京市)

经过

皇始元年九月,南进魏军在晋阳城外大败并州牧慕容农,攻克晋阳(并州治所,今太原西南),慕容农只身逃归中山。魏出军都之步骑亦攻克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拓跋珪取并州后,继续率军东进,直指后燕国都中山。燕王慕容宝修城贮粮坚守中山,派慕容农出兵安喜(今河北定州东南),作为警戒。一切军务,皆委于赵王慕容麟。

皇始元年十月,拓跋珪派冠军将军于栗磾、宁朔将军公孙兰率步骑2万,暗从晋阳开韩信旧道,趋井陉关(今河北井陉西北)。拓跋珪首先攻取常山(今河北正定南)。常山以东各郡县守宰或逃或降,只有中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信都(今河北冀县)三城为燕军所守。

皇始元年十一月,拓跋珪命东平公拓跋仪率5万骑兵攻邺,冠军将军王建、左将军李栗攻信都;自率大军攻中山,不克,拓跋珪认为中山城固,急攻伤士,久围则费粮,遂率军南向。十二月,北魏别部大人没根率新兵数十人降燕,请兵袭魏;其侄酰提在并州任监军,亦率所部回国作乱。

皇始二年二月,燕主慕容宝闻魏有内乱,不从魏主请和,调集步卒12万、骑兵3.7万屯柏肆(今河北藁城北15公里),在滹沱水北筑军营,向魏军挑战。拓跋珪率军到柏肆,在滹沱河南筑营。慕容宝派勇士万余人为先锋夜渡滹沱河,袭击魏营,亲率大军在魏营之北布阵,作为后援。燕军夜到魏营,凭借风势放起大火猛攻魏营,魏军大乱。但拓跋珪很快召集军队,在营外多设火把,纵骑兵冲击,大败燕军,俘斩万余。慕容宝率军渡河退回。次日拓跋珪整军渡河,与燕军相持。慕容宝见燕军士气被夺,率军向中山败退。拓跋珪追击,多次打败燕之殿后军队。慕容宝害怕被魏军追上,令士卒抛仗弃甲,继而置大军于不顾,仅率2万骑逃回中山,时值大风雪,冻死者无数。所弃将士及文武大臣,降魏或被俘者甚众。拓跋珪在柏肆战胜燕军,旋遣兵回国平定内乱,随即再次进攻中山。

皇始二年三月,后燕发生内乱,慕容麟谋杀燕主未成,出奔。慕容宝等走保龙城(今辽宁朝阳),分派西河公库僻官骥率兵3000帮助慕容详守中山。五月,库僻官骥与慕容详发生内讧,被杀。拓跋珪在中山攻慕容详一个多月不下,撤军就食河间(今河北河间南)。慕容详在中山城自立为皇帝。七月,慕容麟率众潜袭中山,斩慕容详自立。八月,拓跋珪移兵常山九门(今河北藁城西北)。九月,中山城中缺粮,慕容麟率2万骑兵进驻新市(今河北新乐西南),遭拓跋珪攻击。十月,慕容麟战败,率数十骑逃奔邺城。拓跋珪乘势攻入中山,燕降魏的公卿尚书将士2万人。拓跋珪攻克中山后,派骑兵3万增援拓跋仪进攻邺城。

皇始三年正月,后燕范阳王慕容德从邺城率户4万,南徙滑台(今河南滑县东)。拓跋仪率军进入邺城,随即追慕容德至黄河而归。北魏伐后燕之战结束。

3、枋头之战

公元369年晋大司马桓温,率步骑共五万大军,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出发,开始了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打到距前燕都城仅几十里的枋头,桓温屯兵枋头,遭遇前燕殊死抵抗,又因粮道断绝,不得已而归,归国途中先是被前燕慕容垂慕容德设伏打败,又被赶来支援前燕的前秦将领苟池邓羌劫了归路,回到姑孰五万步卒仅剩万余人。虽然发生地点不在枋头但因为史书上习惯成此次战役为枋头之战遂得名。

战争背景

桓温第三次北伐(枋头之战),是在东晋内部权力之争面临短兵相接状态的情况下进行的。 当时,中原形势对晋朝讲很不乐观。前燕和东晋在许昌几次拉锯战,最终丢掉了这一重镇。兴宁年间(363年至365年),淮阳一带也失守。最后,洛阳城守将见孤城难守,找个借口自己带兵逃离,只留下沈劲一人带区区五百人守城。(《江南罡风吹浮萍》一文交待过,沈劲是王敦“逆党”沈充之子,一直想以身殉国挽回家族声誉,他就等着这种“光荣”的机会。)公元365年,前燕名将慕容恪、慕容垂兄弟率兵进攻,洛阳自然苦守不住,沈劲死节。不久,鲁郡、高平、宛城又接连被前燕军队攻取,燕军甚至攻掠到汉水以北地区,大掠而去。公元368年(海西公太和三年),晋廷加大司马桓温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转年五月,桓温自领徐州、兖州刺史,率步骑五万,从姑孰就出发,进行他的第三次北伐。

战争准备

晋军凿运河引粮

公元369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四月,晋大司马桓温,率步骑共五万大军,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出发,开始他规模最大的第三次北伐。六月,桓温抵达金乡(今属山东),这时天旱,河道水浅,水运困难。桓温大军是坐船沿河道前进的,这样做的好处一来是士兵不易疲劳,二来运粮方便,三来因为前燕的水军微弱,不易受到攻击。但河里要是没有了水,这些好处就都享受不到了。于是桓温命冠军将军毛虎生,从巨野泽(当时在今山东境内的一个大湖泊,后因黄河改道等原因,今天已不存在)挖掘长达三百里的运河,将汶水(今大汶水)与清水(古济水自巨野泽以下别名清水)连接,引黄河水入清、汶。这个时候,桓温的首席谋士郗超,向桓温提出两条重要建议。郗超说:“汶水-清水-黄河这条通道太过于脆弱,水量小,运输困难,依托此道稳步北上的话,如果燕军坚守不战,又象秦人一样坚壁清野,我们的补给很可能跟不上,那时情况就麻烦了。不如干脆放弃水道,全军只带必要的干粮,沿陆路轻装疾进,避开要塞,直扑邺城(今河北临漳,357年,前燕将都城迁到这里),他们慑于公的威名,惊慌之下,很可能弃城北逃,遁回辽西(郗超眼中的慕容评和慕容垂眼中的邓恒差不多啊)。如果他们仓促应战的话,正好一举将其主力歼灭。就算他们固守邺城,也一定来不及坚壁清野,这样城外的庄稼和民众,就都是我们的了!如果桓公觉得这么做太冒险的话,不妨就在这里停止前进,修筑要塞,花一年功夫在这一带屯积粮食、辎重,等到明年夏天,再行进攻。这样做虽然迟缓,但可立于不败之地。舍此二策不用,却挥军北上,进攻时不能速战速决,那么时间一旦拖到秋冬,不旦水量更少,而且北方天冷,士兵们冬衣不足,那时需要担心的,就不只是粮食了。”尽管桓温对郗超一向很器重,但对他的这两条建议都没有采纳。桓温不采纳第一条建议的原因很好理解:太冒险了,一旦只带少量干粮迫近邺城,如果交战不利怎么办,想回来那就难了!眼下的水道虽然不很理想,但毕竟是一条生命线,顺利的话可凭之进攻,不顺利的话,要撤回来也有依托。别忘了,桓温对没把握的事,可是从不下注的。桓温不接受第二条建议的原因就有点让人费解了,第二建议比桓温自己执行的方案更加稳重、谨慎,更象桓温的用兵风格,那他为什么还弃之不用呢?在下猜想,原因恐怕还是顾忌朝中的反对派,担心自己长期既不在朝,也不在荆州大本营,他们会乘机攻击自己(这也是为什么桓温在第二次北伐大胜之后,不乘胜前进,而是迅速收兵南归的原因)。这种事,连他的敌人都是看得很清楚的,此时的前燕大臣申胤就说过:“桓温北伐破燕这件事,是东晋众臣所不愿看到的,一定会在暗中百般阻挠破坏,拖他的后腿。”要避免后方生变,桓温就得尽快打完这一仗,而过于谨慎的用兵风格,又不允许他采用郗超的第一策,另外他对自己指挥硬仗的能力,还是有信心的,所以两难之下,他最终只好选择了郗超认为的下策。

战争影响

东晋方面

第三次北伐(枋头之战),桓温败于枯头,望实俱损,他的地位开始转折。但这只是情况的一个方面。情况的另一方面,就桓温在江左积累权力的过程看来,第三次北伐以后,桓温才取得徐、豫,扫清进入建康的障碍,控制司马昱,使东晋朝廷一度成为“政由桓氏,祭则寡人”的朝廷。因此,桓温第三次北伐又是他在江左权力之争中取得胜利的顶点。但也使得东晋几十年间再无力北伐。

前燕方面

桓温的北伐对前燕的力量形成了一次相当的打击,但前燕主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在枋头之战后不是励精图治,反倒是自以为是,不修政务,国内政治日益腐败,“政以贿成,官非才举”,前燕还自恃晋军已退,出尔反尔地拒绝将虎牢关以西之地给前秦做答谢,为后来前秦的伐燕之战找到了一个绝好的借口。另外由于慕容垂此战一战成名,收到了朝野上至皇帝下至大臣的妒忌,也是慕容垂投奔前秦的前奏,慕容垂一走,前燕的灭亡也指日可待了。

前秦方面

通过助燕击晋,稳定了北方的局势,实现了王猛设想中的晋燕两伤而秦得其利的构想,为后来的伐燕乃至统一北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王猛充分利用两国外交上表面和好的机会,利用各自途径积极收集前燕的重要情报,充分了解前燕的情况,加紧秣兵厉马,积极准备灭燕之战。

4、北魏分裂之战

北魏分裂之战,从北魏永熙三年(534)至次年正月结束。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际,两派势力间相互争夺的发动战争。永熙三年(534),高欢在洛阳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改年号天平。次年正月,宇文泰等拥立元宝炬为帝,是为文帝。改年号大统,史称西魏。

简介

北魏分裂,是指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的事件。

北魏孝庄帝杀死权臣尔朱荣之后,北魏大乱,尔朱兆、尔朱世隆杀害孝庄帝,先后拥立元晔、元恭、元修做皇帝。混战的胜出者是高欢。534年,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关系决裂,逃到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于是在邺城拥立元善见为皇帝,是为东魏。元修在年底被宇文泰所杀,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皇帝,是为西魏。东魏政权在高欢的控制中,550年,被高欢的儿子高洋建立北齐而取代;西魏政权在宇文泰的控制中,557年,被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建立北周而取代。

进程

北魏普泰二年(532)闰三月,高欢于韩陵山(今河南安阳东北)大破尔朱氏军后(参见高欢击尔朱氏之战),即以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为根基,遥控朝政。魏孝武帝元修不满,遂于永熙三年(534)

四月,诏宇文泰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关西大都督。

五月,下诏戒严,准备讨伐高欢。六月,高欢以清君侧诛杀斛斯椿为名,调集大军南下,以其弟、定州刺史高琛镇守晋阳,以高敖曹领兵为前锋,向魏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开进。

七月,元修亲率军10余万驻防河桥(今河南孟县南),命斛斯椿为前锋,于邙山(今洛阳北)北麓构筑营垒,抵御高欢军。宇文泰得知高欢急行军围攻洛阳的消息,即与部将商议对策,遂宣布高欢罪行,同时,命部将赵贵领兵由蒲阪(今山西永济西)渡过黄河,径直向高欢大本营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进攻;另派部将李贤率骑兵1000继续增援洛阳,接应魏帝元修;行台长孙子彦镇守陕城(今河南三门峡西);自率军进驻弘农(今河南灵宝南)。元修命斛斯椿与行台长孙稚,大都督、颍川王元斌之镇守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贾显智、斛斯元寿镇守滑台(今河南滑县),以迎击高欢军的进军。高欢命相州刺史窦泰领兵攻滑台;建州刺史韩贤领兵攻石济(今河南延津东北)。贾显智与窦泰在长寿津(今河南滑台东)相遇,私通消息,商议投降事宜,被其军司元玄发觉,即报告魏元修。元修派大都督侯几绍率部前往,贾显智于阵中叛变,投降窦泰,侯几绍战死。北中郎将田怙亦为高欢作内应,被魏帝发觉后处死。高欢军继续南下,于是月底渡过黄河,向洛阳进逼。面对高欢军的紧逼�

发 言
返回
标题 作者

评论 COMMENT 0

你未登录,请登录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