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战役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公姬旦率军东征,于中原地区平定以武庚为代表的反叛势力的一次大规模作战。
牧野之战前后,周武王姬发虽在牧野之战歼灭了商军主力,但商的残余势力仍有相当力量。为安抚商遗贵族,武王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为诸侯,仍居原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并分商地为三部,由武王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分别统治,监视武庚。武庚表面上臣服于周,实则时刻企图复辟。周灭商两年后,武王病逝,太子诵继位为成王。武王弟周公旦以成王年幼,而摄理国事。管叔、蔡叔对此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欲谋害武王,窃取王位。武庚见有机可乘,便与管、蔡串通起来,联合东方旧属国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蒲姑(又作薄姑,今山东博兴东南)及徐夷、淮夷起兵反周。叛乱势力遍及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使新生的周王朝处于危机之中。面对不利形势,周公首先向召公恳切解释,表明自己摄政是为王室着想,并无异心,使其不信流言,加强了内部团结。随后,以召公留守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处理后方政务;授予齐侯姜尚以征伐叛逆之权;并昭布天下,联络和调集各地诸侯,于周成王元年亲自率师东征叛军。反周势力虽气势汹汹,但因政治、民族等复杂关系,内部并不统一。据此,周公旦采取集中兵力各个破敌的作战方略,首先以重兵沿武王攻纣路线,直取朝歌,击溃武庚所部,攻占管、蔡治地,杀武庚、诛管叔、放逐蔡叔,降霍叔为庶人。继之进兵东南,采用先弱后强的方针,先攻徐、淮等九夷。经连续作战,攻灭熊、盈族17国,迁殷民于洛邑(今河南洛阳)。最后才挥师北上攻奄,迫使奄国投降。随之,薄姑等国亦相继降服。至此历时3年的东征胜利结束。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在周公东征中,周公旦率军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平定武庚叛乱的作战。
商纣王之子武庚乘周王朝内部不睦之机,煽动管叔鲜、蔡叔度等,联合东方旧属国发动叛乱。周公旦率领周军沿武王攻商的路线,直取朝歌,进攻向武庚封地邶(朝歌北)。周大军一到,武庚军大惊,立即溃败。周军杀死武庚,占领其地,取得东征的首战胜利。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儿世纪),在周公东征中,周公旦率军于卫(今河南淇县境)、庸(今河南新乡西南)平定管叔鲜、蔡叔度叛乱的作战。
管叔鲜、蔡叔度及霍叔处均系周武王姬发之弟,跟随商纣王之子武庚在卫、庸发动叛乱。周公旦在率领大军进攻武庚的同时,分兵一部攻打管、蔡。周军首先击破管叔军,占领卫邑,杀死管叔。接着又攻进蔡叔庸邑,俘获蔡叔并将其囚禁在郭凌(一作郭邻)。此战为东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西周初年,在周公东征中,周公旦指挥周军进攻东方诸国(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安徽江苏北部地区)的作战。
周公在平定武庚、管叔、蔡叔的叛乱之后,便挥师东进,继续攻打东方叛乱各国。他采纳了辛公甲“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的建议,先攻淮、泗间九夷诸小国。周军克服地势低洼、河湖众多,兵马水土不服,行动不便的困难,连续作战,终于征服九夷熊盈族17国。接着,周军北上攻打奄国(今山东曲阜旧城东)。周军占领奄国西、南两边邻国。奄国势孤,国君被迫投降。以后丰(今山东益都西北)、蒲姑(又作薄姑,今山东博兴东南)等国也相继投降。周公东征胜利结束。
周康王二十五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军进攻鬼方(今陕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的一次作战。
鬼方是古代北方游牧族之一,经常侵扰中原地区。周初,武王灭商后曾将其放逐至泾、洛(今陕西泾河、洛河)以北,令其按时入贡。后因周军镇压东方管叔、蔡叔和武庚的叛乱,进攻东部的准夷等而放松了对西北方的控制,鬼方部落乘机从岐周(今陕西岐山)以西和陇(今陕西干阳、陇县)之间,经常对西周西北边境侵扰,威胁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二十五年,为了消除边患,周康王命盂率领大军进攻鬼方。鬼方亦调兵迎战。经两次大规模作战,周军斩杀鬼方4800多人,俘获其4名首领及以下1.3万多人,还缴获了很多车马和大量牛羊。周军将鬼方又驱逐至远离镐京的汫陇和岐周以西。周西北边境暂安。
周昭王十六年(约公元前10世纪),昭王率军进攻楚国(今湖北一带)的作战。
楚是位于江汉地区的小国,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一说今枝江,又一说今河南淅川)。武丁时被商军击败,臣服于商。商末,楚君鬻熊归附于周,辅佐文王。成王时,为赏赐开国功臣之后,封鬻熊曾孙熊绎为子爵,正式成为周之封国;但因其地处“蛮夷之邦”,采取岐视政策,不与其他诸国同等对待,楚与周王室遂产生矛盾。后经其子孙两代开辟山林荒地,吞并群蛮小国,逐渐强大起来。楚日益强盛及向外扩展,引起周王室的不满,认为是潜在威胁。为征服楚国及获取楚荆的铜,周昭王曾三次率师攻楚。十六年,昭王亲率西六师南征。越过汉水,东夷,南夷臣服来见的有26邦国,胜利而还。十九年,第二次攻楚,被楚军击败,西六师丧失殆尽。昭王末年,第三次攻楚,回师汉水时,因船坏,昭王落水淹死。从此失去了控制南方的力量。
周昭王十六年(约公元前10世纪),昭王在南攻楚荆时率军对东夷各国(今山东、江苏、安徽一带)进行军事威慑的一次作战行动。
东夷乃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西周初年,这些国家对周室时服时叛。经周公、成王东征,周势力达到今山东境地,淮夷、徐夷仍倔强不服。这年,以楚国为首的方国部落进犯周朝疆土,昭王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集结大军,南征楚荆。为稳定后方,先向东夷进兵。各夷国见众寡悬殊,纷纷归顺。至昭王伐楚时,东夷南夷有26邦国前来臣服朝见。这便加强了周王朝对东夷诸国的控制,孤立了楚国。
周穆王十二年(约公元前10世纪),穆王率军进攻犬戎(今陕西彬县、岐山一带)的作战。
戎系古戎族的一支,殷周时游牧于泾渭流域,是殷周西方的劲敌。周文王曾对之用兵,使其荒服(五服最远的地方)于周。穆王时其势益强,阻碍了周与其他方国部落的往来。这年,穆王率师西攻犬戎广获其五王”(《后汉书·西羌传》),并把一批犬戎部落迁至太原(今甘肃平凉、镇原一带)。这就打开了通向大西北的道路,对加强周人同西北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具有重要意义。
周穆王十七年(约公元前10世纪),穆王兴军进攻徐夷(今江苏西北部和安徽东北部)的作战。
徐夷又称徐戎,东夷之一。夏至周分布于今淮河中下游,周初以今江苏泅洪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曾随武庚反周,后对周时服时叛。穆王即位后其势益强,其国君僭号称王,为偃王。这年,穆王东征,中原空虚,徐偃王遂联合九夷(淮、泗一带各部族)侵周,西至黄河边,宗周危机。穆王闻讯,立即乘坐造父(其以善御幸于王)所驾马车,昼夜兼程,返回宗周,兴师东征,大破徐夷,巩固了周朝在东方的统治。
密国原本在今甘肃省灵台县,是西周初年商代密须国故地上分封的姬姓国家。根据史书记载,周文王三年,密须国的国民仰慕周文王的圣德,把国君绑了起来献给文王,周文王于是在密须国故地建立起密国。到了周恭王的时候,恭王到密国游玩,喜欢上密国的三个美女,但密康公不愿意献出这三个美女,周恭王怀恨在心。
当年秋天,发兵攻打密国,密康公仓猝应战,半夜里城被攻破,密康公骑牛突围,拂晓也没有逃出去。由于金秋季节,洪水泛滥,牛被拦在城东1公里之处的河湾里,康公被擒,三个女子在战乱中逃走。今天灵台县仍有“三女川”,“澜牛湾”等地名,记录着密国的这段历史。
甘肃密国被灭以后,周恭王把当地的民众迁到了今天河南省的新密市境内,让他们仍旧使用密国的国号。


评论 COMMENT 共 0条
你未登录,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