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此登录
< 返回知识库春节

2018-06-07 13:14:34

12号字
12 14 16 18 20 22

图片1.png

图片1.png

布依族春节习俗:姑娘抢挑第一担“聪明水”

  春节是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除夕晚上,布依族的人们都通宵达旦地守岁。新年初一清晨,姑娘们争先恐后到井里挑“新年水”,又称“聪明水”。人们认为,谁先挑到第一担水,就会在这一年中得到幸福。正月初二,年轻人穿着漂亮的新衣服到村边、山腰、田坝去玩表,对歌、吹木叶、唱“筒筒歌”、踢鸡毛毽、丢花包等。

  云南的布依族主要居住在罗平县八大河布依族乡和富源县。

景颇族春节习俗:小伙子们的射击比赛

  景颇族的青年人在春节普遍开展“坦丁”(射击)活动。“坦丁”是景颇十分爱好的活动,姑娘们往往是这个活动的裁判,她们把靶包高挂在树梢上,小伙子争相用箭射,谁射中,靶包就归谁。姑娘们在靶包里放有各种东西,有的象征吉祥,有的表示爱情,有的取笑捉弄小伙子,但多数装着硬币。

  景颇族的“目脑纵歌”一般于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为期三四日。“目脑”是景颇语的音译,意思是大伙跳舞。是景颇族人民用来驱恶扬善,祝贺吉祥幸福,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日,云南省陇川、盈江、瑞丽等地的景颇族都身着盛装,手拿各色手帕和花环;老年人身背织有民族图案的“筒帕”,扛着盛着米酒的竹筒。敲锣打鼓,鸣枪放炮,成群结队地从四寨八乡来到举行“目脑”活动的地方。其中包括附近的傣、阿昌、崩龙、布朗、汉等兄弟民族,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

图片1.png

彝族春节习俗:大年初一妇女不劳动

  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大年初一妇女被免除所有的家务活动,以示对妇女在过去一年中的辛劳的感激之情。除夕日,每户人家的门前会立起一棵青松,表示除旧迎新、免祸消灾;堂屋的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松针,用于坐在上面吃年饭。

  除夕夜,成年男子必须通宵达旦地守夜。守夜时,几位男子聚在一起,边饮酒边谈论家族往事等等,现在也有玩扑克的。守夜的目的主要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同时也是为了挑回第一担水,在天亮之前做好饭菜,以便一旦天明就可用餐。

图片1.png

傣族春节习俗:象脚鼓比赛

  初二、初三,一些傣族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图片1.png

僳僳族春节习俗:赛诗会

  傈僳族人们在春节期间最喜欢举行“赛诗会”。会上,青年男女穿着节日的民族盛装,遥遥相对,在恋歌中眉目传情,而已婚的老歌手们,一边品尝着温醇的水酒,一边向年轻人传授他们爱唱的名诗或名调。

图片1.png

侗族春节习俗:村际芦笙会

  侗族喜欢在春节期间举办“芦笙会”。这种活动一般由两个附近友好的村庄协商举行。如果甲村到乙村去举办“芦笙会”。这种活动一般由两个附近友好的村庄协商举行。如果甲村到乙村去举办“芦笙会”,那么,乙村的乐队就先在村头吹奏着芦笙迎接,见面后,乙村先奏起“迎宾曲”,甲村再吹“见面曲”,然后,跟着乙队欢欢喜喜到乙村,饮宴之后,芦笙会就开始了。

图片1.png

图片1.png

白族春节习俗:朝山会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有着浓郁的民族风韵,同时又受到汉文化的深远影响。作为夏历新年的春节,在很早之前就已传入白族地区,至今已成为白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

  初一当天,按习俗不能到别人家,但可以到外面玩。早上起来,白族主妇先在院子中祭拜天地,再到堂屋中祭拜祖先,最后到大门口拜祭,之后方可出门。吃完元宵,大人小孩便纷纷出门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到处鞭炮齐鸣,村村寨寨响起了欢快的白族唢呐,小伙子敲着八角鼓,姑娘们唱着白族调,打着霸王鞭,在村寨中心的大青树下且歌且舞。群众组织“洞经会”、“莲池会”引领舞龙队伍和财神走街串巷,各家各户争着把龙和财神请进家中歌舞一番,以讨吉利。每当财神唱出吉利的祝词,人群中就爆发出“谢金口”的欢呼,一时鼓乐齐鸣,村寨中处处洋溢着欢乐和喜庆。

  初二这天,可以走亲串友,小孩子们终于盼到亲戚朋友给的压岁钱了。这一天的白族习俗活动丰富多彩。腊月里结婚的新人要去拜望男女双方的亲戚,俗称“请新娘客”,各家亲戚要送给新娘子各种礼物。洱海附近的白族当天往往成群结对到洱海东岸的青山村观看古老的白族宗教祭祀活动“上刀梯”。在十几米高的梯子上,绑着数十把锋利的钢刀,刀口朝上。巫师手抱公鸡,赤脚爬上刀梯顶端,口中念念有词,向四方祭拜,祈祷四时清吉。巫师回到地上,手脚均毫发无损。海东各村则盛行赛龙舟。远处三塔挺立,苍山含黛,山顶积雪和山腰的玉带云相映成趣,在碧波万倾的洱海上,点点龙舟如在画中。

  春节期间,白族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朝山会。大理鸡足山是佛教名山,全山共36寺,72庵,与峨眉、五台、普陀、九华齐名,为迦叶尊者道场。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涅盘后,其大弟子迦叶尊者来到鸡足山守衣入定,等待弥勒佛下界成佛。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为朝山会。虽是初春,但鸡足山上已是山花烂漫,春意浓浓。朝山者来到鸡足山,在各个寺院给佛像敬香供果,捐献功德。朝拜者最后要到鸡足山顶峰金顶寺,东观日出,西观苍洱、北眺玉龙,南看祥云,极目千里,但见春和景明,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春节前结婚的白族新人,也成双成对来朝山还愿,祈求生活幸福,爱情甜蜜。

图片1.png

壮族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

  [壮族]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正月初一、初二,来客必吃粽子。男女对歌,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

图片1.png

图片1.png

苗族“客家年”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等。

图片1.png

图片1.png

藏族“跳神会”

  [藏族]藏历年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图片1.png

图片1.png

 图片1.png

水族踢毽比赛

  [水族]春节期间,男女青年喜欢开展踢毽比赛。比赛项目有单踢、双踢、正反脚踢、优胜者获奖。

图片1.png

图片1.png

图片1.png

满族红灯高挂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6米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两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图片1.png

一年中要过两次年

  云南元阳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彝族,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阳历,彝族太阳历将一年分为10个月。每月以鼠日为一个月起头,12属相循环3次,在猪日终结为月末,每月36天。一年360天,剩下五或六天为过年日,不计算在10个月之内。大年在每年夏至日,过三天。第一天为接祖日,第二天为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过两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闰年加祭祖日过三天。

图片1.png

  元阳县彝族与汉族交往多起来后,也与汉族一起过春节,但仍然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点。春节前三天内,家家杀年猪。屋里屋外要打扫得干干净净,门前栽松树,大小门头、灶前厩旁都插上松枝,祝愿来年生活美满幸福。年三十晚上不在别人家过夜,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全部还清。

  除夕之夜,严禁说不吉利的话,不准恶言秽语,不准打妻子小孩。父亲或长子率领全家老小,用托盘托着酒、肉、饭、水等祭品,依次向祖宗、天地、土、水、日、月、龙、灶献祭,然后又向门、柱、水缸、畜厩、大农具一一献祭。全家入席后,将饭菜每样取一点放到门外给无家可归的野鬼。然后盛一碗饭给狗,传说第一次洪水年里庄稼全被淹死了,是狗从天神那里讨回了五谷种子,所以年节首先慰劳狗。等狗吃饱了,然后全家才吃年夜饭。

  正月初一早上,鸡刚打鸣,天还未亮,各家男子就鸣枪放炮,到水井祭祀水神,争取第一个取回新水。天刚刚放亮,全家已经起床,穿上节日盛装迎接财神,然后做汤圆献祭各路诸神。再做一个汤圆贴在小孩子脑门上,表示孩子又长了一岁。元阳彝族把正月初一称作“女皇日”,妇女不作或少作家务,做菜做饭全由男人操办。饭甄子无论有多大,饭都要蒸得满满的,表示粮食全年有余。初一全天都不动刀斧,不出寨门,不出门作客,不到菜园取菜。初二、初三才开始走亲访友,女人带着孩子回娘家。

木刻“请柬”邀亲友

  在每年的冬月或腊月,独龙族要过唯一的传统节日,独龙族语叫“卡雀哇”,是独龙族的年节。节日的长短主要看食物的准备情况而定,一般是两三天或四五天。节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选择好吉日,就开始过年。

  独龙族居住在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雪山之间的独龙江流域,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选定过年的吉日后,各家都邀请亲友一起来过年。他们在特制的木条上刻上缺口,这就是“请柬”,派人送往邀请的村寨。木条上刻了几个缺口,就表示再过几天后要举行仪式,庆祝年节。接到木刻“请柬”的人,要带上各种食物,前往致意祝贺。宾主相见,要共同饮一筒水酒,相互对歌。晚上,全村的人都陪着客人欢聚一处,围着篝火,一面品尝食物,一面看青年男女跳“锅庄舞”,共同庆贺一年一度的丰收。男子一边祝词,一边喝酒,喝完酒就把酒碗抛入悬挂在火塘上空的竹架以卜祸福,碗口朝上为吉兆。

图片1.png

“女儿国”女人忙

  “女儿国”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把春节叫“库诗”,即新的一年。摩梭人过春节,意味着祭拜祖先,祭祀天地日月和万物,这是“女儿国”里妇女最忙碌的时候。

  摩梭人保留着的母系社会,至今还实行以感情为唯一基础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在摩梭人中,母亲的权威最高,因此被称为“女儿国”。在摩梭家庭,由家中年纪最大、最有威信的老祖母或母亲主持家政,全家每个人的收入都交给她,由她安排全家人的生活。过年前一个月,主持家政的妇女就要为全家每人买新衣裤,每人至少一套。接着,妇女们开始酿酒、榨油、做米花糖、舂米磨面,春节所需的松明子、柴禾也要准备齐。因为,按照摩梭人习俗,从正月初一到十六,不能动用绳子,否则新的一年会遇到蛇。腊月二十四日,所有摩梭人家的妇女都从屋顶屋角到门缝铺下,进行彻底清扫。女人给孩子理发洗澡,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

  正月初一,黎明刚刚来临,摩梭妇女就背上木桶,到清泉或小溪边背水,这叫“争头水”。谁起得最早并争到头水,意味着这家人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兴旺,财源茂盛。所以妇女很早就起床梳洗好,等到天边泛白时候,争先恐后来到山泉溪流边。水背回来后,主妇准备好早餐,全家祭锅庄,向祖宗和老人磕头。太阳出山,母亲带着孩子,背箩里装着猪膘、茶叶、酒,到同一“斯日”(同一母系血缘的各个家庭组成一个氏族)的长者家拜年。

图片1.png

过完大年就成人

  对于年满十三岁的普米族孩子来说,过大年对他们特别重要。因为过大年要为他们举行“穿裤子”“穿裙子”礼,以后他们就是成年的小伙子、小姑娘了。

  过大年是云南普米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男女老少都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迎接新年。除夕之夜,满了十三岁的孩子们,按照性别各自团聚在一起,通宵作乐,告别可爱的童年生活。一等雄鸡高唱,东方吐白,他们立即回到自己家中,准备参加专为他们举行的成年仪式。家里人根据要举行成年礼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在火塘边的“男柱”或“女柱”旁,放好一袋粮食和一只猪膘。猪膘是将杀好的猪掏空内脏、抽去骨头,在猪肚子里抹上花椒、盐巴后风干作成的,是普米族和摩梭人的特有食品。猪膘象征财富,粮袋象征丰收。

  女孩的成年礼叫做“穿裙子礼”,由母亲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双脚分别踩在粮袋和猪膘上,右手拿着耳环、串珠、手镯等装饰品,左手拿着麻纱、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征妇女将有享受的权利和承担家庭的义务。接着巫师向家祖和灶神祈祷,母亲给女孩脱去麻布长衫,换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长裙,系上绣有图案的腰带。换上新装的女儿向灶神和亲友叩头表示感谢,亲友送给礼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礼叫做“穿裤子礼”,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许多母系社会遗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边,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征勇敢;左手拿银圆,象征财富。巫师向灶神和家祖祈祷,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来,给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长裤,系上腰带。换上新装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样给灶神和亲友一一叩头,用牛角酒杯向亲友敬酒。亲友们往往送他一只羊,祝贺他日后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举行“穿裙子礼”、“穿裤子礼”时,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参加的亲友客人。他们端给客人每人一碗骨头汤,一块肉和一些猪心猪肝,表示大家是至亲骨肉,心肝相连。宴会后,仪式才算结束。

  举行了“穿裙子礼”和“穿裤子礼”,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伙子,可以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交活动,成为家族的正式成员。

图片1.png

 


发 言
返回
标题 作者

评论 COMMENT 0

你未登录,请登录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