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谣一:
有民谣记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民谣是春节活动大事记,中原人民置办年货的活动也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
陕西春节民谣二: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捏饺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河南南阳春节民谣三:
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稻鸡,二十八,贴花花(指贴对联、窗花、年画等),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湖北春节民谣四:
二十三打土尘,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办鱼肉,二十七洗金漆(洗澡),二十八刜鸡鸭,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方言读yā)鐤罐咵。年初一,开门就作揖,初一拜家庭,初二拜亡人,初三初四拜丈人。”
东北春节民谣五: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
北京春节民谣六: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山东春节民谣七:
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锅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煤鼠,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
东北春节民谣八:
姑娘要花、男孩要炮、
老头要个新烟袋、
老太婆要副裹脚套。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春节民谣九:
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扭上街。这首儿歌几乎将春节前后的活动,如腊八、糖果祭灶、守岁、拜年等一一概括,读起来琅琅上口,至今仍在“俗文化”的传播者口中传唱。
春节相关民谣十:
在福建漳州城里关于春节风俗的民谣《正月歌》有很多种版本,比较完整的有:
初一早,初二早,
初三困够饱,初四豆干炒,
初五假开,初六拍囡仔尻穿(又作“舀肥”、“舀饭”或“行得无脚目”),
初七平宵,初八摸(又作“初七摸,初八浪荡空”;“初八哮枵”),
初九“敬天公”,初十地公生,
十一“有食福”,十二“转去拜”,
十三人点灯,十四“结灯棚”,
十五元宵暝,十六倒灯棚,
十七人相找,十八打瞌睡,
十九买物配,二十做功课。
春节相关民谣十一:
广东梅州地区客家人一般从阴历十二月廿四日或廿五日祭灶开始入年界。“送灶君”一举,也表示“入年界”的开始。入年界后一般不干重活,不食酸菜、霉豆腐,不食粥。主要是象征回避晦气,不再“穷酸”、“倒霉”,期望来年有个好光景。而“年三十”,则被客家人称为“年三十前”,民谣道:
初一就话初一头,
初二又话新年头,
初三又讲穷鬼日,
初四就话嬲一日,
初五又话神下天,
初六又话结团圆,
七不去,八不归。
九九十十看打狮,
十一十二龙灯出,
索性半月正来归。
而在开始过年的活动也有客家人俗语:
年到初一二,家家打斗叙。
年到初三四,人客来来去。
年到初五六,有酒又无肉。
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钵。
年到初十边,依旧同先般。
年到十五六,食了余剩肉,
耕个耕,读个读。
山西太原《过年谣》:
二十三,灶王老爷上了天;
二十四,刷下对子写大字;
二十五,家家户户糊窗户;
二十六,上街去割过年肉;
二十七,全家老小都洗脚;
二十八,糕儿馍馍两笸箩;
二十九,提上壶壶灌烧酒;
年三十,供上祖宗摆上肉。
太原《避债谣》:
二十三,保证还;二十四,我发誓;
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
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再想法;
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见面,
初一碰见拱拱手。
《正月十六请闺女》:
木锨板,挖胶泥,
正月十六请闺女,
杀公鸡,宰母鸡。
公鸡说:我的脖子长,杀我不如杀那只羊;
羊说:我四条金腿往前走,杀我不如杀那只狗;
狗说:我白天看家晚上歇,杀我不如杀那只鳖;
鳖说:我往河里缩一缩(音chu),杀我不如杀那只猪;
猪说:喝了我的血,吃了我的肉,杀我不如杀恁舅”。


评论 COMMENT 共 0条
你未登录,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