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此登录
< 返回知识库服饰

2018-06-07 13:14:34

12号字
12 14 16 18 20 22

周朝服饰性别

冕服miǎn fú:礼服中最权贵的一种,给帝王穿着,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玄端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而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纹冕服。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的衬衣,古代衬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礼时穿赤色的。

弁服biàn fú: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玄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礼都是上衣下裳不相连,惟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禕yī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yú zhái: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纹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

阙翟quē zhái: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纹。

鞠衣jū yī:为王后率领民妇礼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也是诸侯之妻帮助君王礼祭宗庙的祭服。 

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君王及大宴宾客的礼服,也是卿大夫之妻帮助君王礼祭宗庙的祭服。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也是士之妻帮助丈夫助祭的祭服。 
      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周朝服饰部位

上衣:穿在上面的是衣,衣领开向右边。

下衣:下面的叫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fú,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衣裳相连体则为深衣。

冠帽巾:那时的冠已发展齐全完善,基本后世的冠在当时都可以看到,有鹊尾冠、尚冠、长冠、筒冠、冕、弁等。帽类在当时也有了雏形。

鞋履:在周代,皮制鞋履已经流行。鞋面由前盖、前尖、后尾三块皮革部件组成。鞋头呈方型。毡靴,一般是指北方寒冷地区一种用羊毛毡制成的长筒靴子,保温性强。

周朝服饰等级

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腰间则用条带系束。

一般民众只能穿衣和裳,很少着深衣。

周朝服饰材质

布料按贵重依次为粗葛布,细葛布,细麻布,帛(丝织),缯zēng(粗绸),织缎等。 衣服的穿着还要里外一至,里面的衣服和套在外面的衣服布料要一样。 不能外穿帛服里着布衣。

商周服饰的花纹

奴隶主服装图案主要是雷龟文,主要表现在衣服的领口、袖口、前襟、下摆、裤脚等边缘及腰带上。表现形式主要是规则的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而且是以二方连续构图形式来表现的。

周朝配饰

装饰类有璧、环、瑗yuàn(中国古代的一种玉器,大孔的璧)、璜(半壁形的玉)、玦(环形有缺口的玉器)、柄形器、笄、簪、珠、管、柱饰、各种小型配饰、动物配饰、贝饰、杂佩、项饰、腕饰、大型组佩,复杂的组饰和组佩是西周新型装饰类玉器的代表。

礼器:有戈、圭、戚、钺、锛(bēn,指木工用的一种平木器、削平木料的平斧头。)簋(簋guǐ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琮、璋、璧;另有圭璧和璧琮组合创新礼器;

工具类:斧、刀、凿、铲、刻刀等。

葬玉类:有琀、握玉、玉目。

日用类:首次出现玉抄(撮形)和玉罍(罍léi是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

花纹:有鱼、虎、鸮、鸟、凤鸟、蝉、蚕、蛙、牛、羊、马、骆、熊、象、燕、鹰、兔、龟、鳖、鹿、鼠、鸽、蚱蜢、蜻蜓、蜘蛛、螳螂、蛇、猴等。

西周时期,用玉制度逐渐制度化、规范化,代表财富、身份、等级的玉组佩应运而生。西周是个崇尚礼制的王朝,当时人们佩戴玉组佩,不仅仅为了美身,更是为了表现身份、等级和自我修养。古人常以玉的温润、光洁、坚硬的美质来譬喻君子所尊崇的高尚品德。


















发 言
返回
标题 作者

评论 COMMENT 0

你未登录,请登录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