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龙还被人们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龙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而演化为龙。然而并非所有的怪异兽象都百川归海,纳入了龙像之中,在与龙形象形成、发展的同时,一些怪异兽象也在发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龙的某一种形象特征。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在汉族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而这一公案却由于“真龙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结果。据说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仓卒间不能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又向几名同僚询问,糅合汉族神话传说,七拼八凑,才拉出了一张清单,向皇帝交了差。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
1、蚣蝮(读音:bā xià)又名八夏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
2、嘲风:喜好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
3、睚眦(yá zì):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像;
4、赑屃(bì xì):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龟;
5、椒图:(jiāotu)形状似螺蚌,性好闭,铺首衔环是其形象;
6、螭吻(chī wěn):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
7、蒲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作大钟的钟纽;
8、狻猊(suān ní):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
9、囚牛:性喜音乐,其形为胡琴琴杆上端的刻像;   
①囚牛:龙生九子的老大,平生喜爱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形象。   
②睚(yá)眦(zì):是老二,平时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形象。   
③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时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形象。   
④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是老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钮是它的形象。   
⑤狻(suān)猊(ní):形似狮子,排行老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形象。  
⑥霸下: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形象。   
⑦狴(bì)犴(àn):又叫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的虎头型的装饰是其形象。   
⑧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边的文龙是其形象。   
⑨螭吻: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嗓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形象。
赑屃,也称龟趺,霸下。形状像乌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故事:“乌龟驮碑”(赑屃)的故事
  我们在名胜古迹,庙宇宫陵游览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石碑。那些石碑大多被石雕的一只乌龟模样的动物驮着,人们俗称“乌龟驮碑”,但其实这驮碑的动物并不是乌龟,而是古代的一种神兽,它的名字叫“赑屃”(赑bì屃xǐ),是龙生九子之一。
赑屃又名霸下。它的面貌一般是龙头,龟身,有的头上有角,身后有麒麟尾,有的却长得和乌龟差不多。尤其唐宋年间留下的老赑屃,经常和乌龟没什么特别的不同。但虽如此,还是有两个细节是不同的:乌龟是没有牙齿的,赑屃有,经常还龇着一口整齐的牙,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赑屃背后的鳞片数量也和乌龟不一样。
 赑屃的地位还是挺高的,龙生九子有许多种说法,但是每一种说法中,赑屃都很荣幸的位列其首。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负重,背东西。所以这个词引申出来有强壮有力和稳健的意思。
 但是赑屃原本也不是这么老实。在上古时代,它经常驮着三山五岳,在神州的江河湖海中兴风作浪,为祸人间。结果遇到了大禹治水,大禹将其收服。从此,它就跟着大禹推山开河,挖渠疏沟,造福人间了。在大禹治理了洪水以后,大禹怕它闲下来又去作怪,就搬来一个顶天立地的巨型的石碑,让它驮着,上面记载着治水的功绩。
赑屃是龟蛇结合的一种神兽,和中国司北方的神兽——玄武属于同支。玄武在古书上被认为是龟,或者是龟和蛇的结合。所以现在多看到的玄武是一条蛇缠着一只龟。蛇是龙的形体意象的起源,在一些地方直到现在还认为蛇是龙。赑屃稳健有力,担负天下的寓意,使其成为了一直被压在石碑下的动物。和别的神兽一样,人们认为摸摸它们是会沾些福气的。
螭吻,也叫鸱吻、鸱尾、好望,等。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书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拓展:螭吻从何处来?这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古人对天灾、火患、雷电等自然现象不了解,认为这是龙的驾驭驱使),给人们带来吉祥……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避邪物”,可以说,文化涉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因此,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尤其是在中华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
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1960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可见中国建筑上出现螭吻,至迟在西汉时期就比较完备了。通常置于古代大型建筑的屋脊上的“避邪物”,传说可以驱逐来犯的厉鬼,守护家宅的平安,并可冀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为此,不论是建筑等级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饰有"龙"来避邪,并以此来显示宅主的职权和地位。
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传说:寺院雕刻元素之神兽蒲牢的故事
北京城的“九门八点一口钟”之说,讲的就是蒲牢的故事。“九门”是指老北京城的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其中八个城门挂着点(报时的器物),崇文门却挂着一口城钟。据说,起初,龙子蒲牢不分场合地点,在北京城东南方乱吼扰民,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派军师姚广孝去降服蒲牢。姚广孝法号道衍,是出将入相的大和尚,他知道“蒲牢”的来历和特长,就把京城东南侧崇文门的点摘下来,换上铸有蒲牢城钟,让蒲牢守护。蒲牢从此一心一意为京城百姓效力,发出的声音洪亮又通人情,秀才听到的是“中榜!中榜!”官员听到的是“廉洁!廉洁!” 商人听到的是“交税!交税!”夫妻听到的是“恩爱!恩爱!”……
 蒲牢不仅仅出现在祠堂、寺院雕刻的各种大钟上,在工艺品商店里,蒲牢也是顾客喜欢购买的吉祥物,多作挂件,形体为钟。有民俗认为:蒲牢利于名声,官贵,求职。以蒲牢为主的动物雕刻挂件也很受欢迎,挂在卧室或书房,有说能镇宅。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传说:大约在900年前南宋的时候,有个专管牢狱的人叫犴裔。犴裔看管监狱时,对待犯人就象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和善,每天都给犯人讲解出狱后怎样做一个好人,因此很多贪官都妒忌他,一直想找机会把他杀掉。
传说当时的皇帝赵构很迷信,光是天天为他作法的道士就有七八个,其中有一个是皇帝最为信任的道士叫封咒的人被贪官收买了。有一次,封咒为皇帝作法,就在用龟甲占卜时,忽然大惊失色,龟甲掉在地上摔成了两半。皇帝问他怎么了,他“扑通”一生跪倒在皇帝面前,假意言到:“皇上,臣、臣不敢说。”皇上又说:“但说无妨,恕你无罪。”封咒这才肯说:“皇上,臣刚才占卜时,在龟甲上隐约看到六个字。”“是哪六个字?”皇上问。“犴裔乃是瘟神”“啊!什么!难道犴裔真是天上的瘟神下凡来散播瘟疫的?”“正是如此。皇上,如果不赶快除掉犴裔,后果不堪设想啊!”封咒道。皇上听到这话立刻下旨,让大奸臣秦桧处理这件事。秦桧接到圣旨,高兴的不得了。立即摆酒设宴款待封咒,而且还赏了他纹银百两、锦缎百匹。
秦桧领旨后问其他几个同党该如何处置犴裔,他的同党都说:“该把犴裔处死,最好今日正午问斩。”秦桧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立刻让人把犴裔抓来。
在犴裔被押赴刑场的途中,街道两旁的百姓都为犴裔鸣不平。犴裔被押到刑场时,他对着天喊到:“想我犴裔一生为国为民,哪儿作过对不起陛下的事。陛下您斩了我不要紧,但您千万不要再相信那道士的谗言了,否则大宋江山不保,黎民百姓遭殃呀!”接着,他又对那些奸臣说:“你们这些衣冠禽兽,害死了人都不知悔改,我犴裔就算化成走兽也要找你们报仇血恨。”说完便被斩首了。当时在场的百姓们放声大哭。
就在这时,天空中突然电闪雷鸣,一头怪兽出现在云头。只见他麟头豸尾西龙翼,足踏祥云照九州。这头怪兽用一阵龙卷风把道士和奸臣们都卷上了天,又摔在山头。山头立刻裂开一条缝隙,把他们全部封在里面了。
这头怪兽叫狴犴,是犴裔的化身。狴犴既是牢狱的象征,又是黎民百姓的守护神。
蚣蝮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是龙生的九子之一,又名趴蝮(bā xià)。形似鱼非鱼,好水,又名避水兽,没人说得清它的样子。头部有点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更接近于兽类,有点狮子相,头顶有一对犄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以此灵异之物镇于桥顶两侧,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桥会永避水害,长存永安。
拓展:寓意四方平安之意,水性非常好,修桥之时,放于桥头或桥身。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于作为建筑物的排水口。也有传说蚣蝮能吞江吐雨,负责排去雨水。在故宫、天坛等我国古代经典的皇家建筑群里经常可以看到蚣蝮的身影。
蚣蝮性善好水,又称吸水兽,会调节水量,使洨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保珐粻粹救诔嚼达楔惮盲佑一方平安,倍受百姓崇敬。以此灵异之物镇于桥顶两侧,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桥会永避水害,长存永安。
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这样,这位模样像豺一样的龙子出现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传说:睚眦者,龙生九子之一,虽为龙种,然身似豺豹。其父嗔,欲弃之,幸而母亲哀求,得以苟全性命。
十年成人,拜别家门,投天涯而去。于天地而立,但见海阔天空,不可丈量;风起云涌,纵深无限。不禁感慨万千:“吾虽身形非龙,然志气是龙。虽无龙族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之能,却也傲气冲天,志在四方。父以貌取人,吾实不敢言,夫有志者,能屈能伸,今自立门户,誓成大事,以正龙子睚眦之名!”言毕,浪迹天涯,以寻成事之机。
姬昌者,周之文王也。屈于商纣帐下。纣王弃臣而贪色,酒色乱性,荒淫无道。文王谏之,纣不喜,乃先杀其长子,后害文王。所幸文王命不该绝,落荒而逃,历尽艰辛,乃回都城西歧。纣大怒,诏书各诸侯,欲兴兵灭周,以除后患。
文王归周以来,夜不能寝,昼不能眠。周危在旦夕,文王度日如年。
一日做梦,见龙神将至,欲请之,梦醒。文王善卜卦,乃择一良日卜之,曰:“西歧之东,有能人相助。”乃往。
行不过数里,于河畔一巨石旁寻见一奇人,此人身形怪异,但见其面如豺,身如豹,身负银刀,烂袍金甲;威风凛凛,似有吞月之势,气宇轩昂,如有揽日之力。此人乃龙子睚眦也。文王壮胆而问之:“壮士何许人氏?身形何以如此怪异?”
答曰:“龙子睚眦!”
文王大惊,疑有神助,乃言:“吾名姬昌,周之文王也。”
睚眦亦惊,只见这老者气宇非凡,却不曾想是周文王。睚眦心中喜道,今事可成矣。乃行礼:“文王安好?”
文王还礼道:“身有疾,是以寝食难安,如坐针垫。”
睚眦大笑,文王不解,乃问何故。
睚眦笑言:“文王之疾患之久矣,乃纣王伐周耳!”
文王惊诧不已,随即神色黯然:“纣王诏书各路诸侯,以叛乱之名欲伐吾周,周危矣!”
“王以何迎之?”
文王对曰:“纣王者,虎也。今纣王欲携天下之兵而伐周,四面皆敌,寡不敌众,周如砧上之肉而四面皆虎,众虎竞食,徒之奈何?若以兵拒之,必玉石俱焚,
不拒之,则坐以待毙。悲哉!痛哉!”
睚眦道:“文王安能坐以待毙焉?”
文王踌躇片刻乃道:“为子之道,其孝为先,为臣之道,以忠为本。纣王无道,天自谴之,姬昌若因此而违纣王意,乃不忠。姬昌不忠,纣必怒而伐周,若因此而丢祖上基业,乃不孝。固姬昌当以颈上人头请罪,以退纣王之兵,而不至名节遭损。”
睚眦冷笑数声:“人言周文王乃仁义之君,今见之,不过迂腐之老叟耳!”
文王怒言:“姬昌以礼相待,汝何出此言?”欲走。睚眦复笑。文王曰:“话不投机,有何可笑?”
睚眦乃正色道:“今纣欲兴兵于周,不战而屈人之兵,乃王无志;先祖基业创建不易,今尽毁王手,乃王不孝;纣王兴兵,已箭上弦,刀出鞘,焉能因王之头而罢休?王一相情愿,如妇人之见,乃王无智;为君者,当恩泽苍生,若因王而遭至灭顶之灾,乃王不仁;纣王无道,哀声起伏,若有一支义军击之,必群雄四起而援之,纣之军,必如土崩瓦解,王不兴兵,乃王无谋。固而方才笑之!”
文王大悟,面带惭色道:“姬昌迂腐,愧不敢当,险误大事,壮士之言如雷鸣惊梦。然祖上基业已如风中残烛,当以何迎之?”
睚眦拔出银刀,就巨石上画出一方地图,以刀为笔指点江山,其言:“商纣地广数千里,权及天下,实乃外强中干。纣之兵权散落于各诸侯,直接听命于纣者,不过朝歌一带。因此文王必先与各诸侯联盟方为上策。可速谴能言之使说之。可嘱使言‘纣王暴政,人皆不敢言,周与各诸侯乃唇齿之势,唇亡而齿寒,因此而不可助纣为谑。今纣兴兵,人声皆哀,国将有殇,周可占人和;朝歌距西歧千里有余,非朝夕可至,周可占地利;纣贪色弃臣乃逆天而行,周可占天时。昔日商汤废禅让而立世袭,取夏而商代之,今商纣逆天无道,亦当群雄取而代之。因此周与各诸侯歃血为盟,乃兴兵而伐商耳!’如此这般,诸侯焉有不结盟之理?”
文王喜,乃言:“姬昌即日谴能言之使往四周诸侯说之,可以立歃血为盟之誓。”
睚眦言:“极善。”
文王又言:“纣当兴兵,当怎生以迎?”
睚眦刀指地图对言:“今观天下之势,周于西,商于东,相隔千里。纣军慢则一年,快则数月,非朝夕可至。其间,文王可励精图治,广积粮多囤兵,则可拒彼军。彼千里而来,必人困马乏,可坐而迎之,以逸待劳;彼远来,必急攻,可避之,久攻不下,彼必噪,兵者忌噪也,可使一计而反击之,彼军必如土崩瓦解,可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攻至朝歌,则天下定矣!”
文王大喜,乃拜睚眦而道:“夫大志者,高瞻远瞩,雄才韬略,必有包藏宇宙之机,壮士真乃有志者,姬昌不如!姬昌现求贤若渴,若有壮士相助,则事可成矣,切莫推辞。”
睚眦乃拜文王道:“睚眦虽为龙子,然相貌丑陋,亦无呼风唤雨之能,为父所不认,因此实乃山野村夫耳。承蒙文王看重,睚眦不才,当尽力而辅之,以正吾龙子之名。睚眦乃一介武夫,引兵杀敌尚可,若论治理国家则弱。今文王可沿河畔而去,可见一垂钓老者,其名姜尚,号子牙,虽年过花甲,实乃贤者,有经天纬地之才,王可速请之,若得姜子牙,则天下可定矣。”
言毕,文王乃携睚眦沿河畔寻姜子牙而去。
其后,如睚眦所言,众诸侯与周结盟,皆派兵援之。文王得道多助,有志者,皆投之。一年后,文王驾崩,其子姬发即位,号武王。不日,纣军而至。姜子牙与睚眦以兵迎之。纣军大败而归,武王亲统军而追击之。于牧野一战击溃纣军,商纣亡,周武王乃统天下。众诸侯无有不从者,皆进都朝贺。
其后,武王封姜子牙为侯,号“齐”;而天下归周之日,睚眦不辞而别,武王噫嘻不已,乃亲自命工匠铸睚眦像于刀剑龙吞口,世代相传,以谢龙子睚眦辅周之恩。
狻猊传说形如狮,喜烟好坐,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
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椒图(jiāotu) ,龙生九子之一,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铺首衔环为其形象。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
囚牛,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好音乐。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
传说:
传说在美丽的泸沽湖畔住着一个美丽的彝族少女玛雅,她和母亲相依为命地生活在彝族部落的小村庄里,虽然生活清贫,却也不愁温饱。每天黄昏时刻,玛雅都喜欢抱着她心爱的月琴在泸沽湖畔轻轻弹奏,因为这月琴是她阿爸和阿妈相识相爱的见证,阿爸留下的唯一一件纪念物。几年前,当阿爸被部族大首领抓走作苦役后,她就只能日日抱着这把月琴在湖边弹奏,等待着有朝一日阿爸回家,等待着一家人团圆的那一天。
泸沽湖中住着一个“妖怪”叫囚牛,之所以称其为妖怪,只因它头长鳞角,遍体通黄像龙又不似龙,当地的村民都惧怕地称其为“妖怪囚牛”。相传囚牛会在黄昏时刻露出湖面捕食湖畔的幼童,所以在黄昏时刻,村民们都不敢走近泸沽湖。而玛雅却从不顾这样的传言,每日黄昏都要在泸沽湖畔弹琴思念阿爸。说也奇怪,妖怪囚牛却从未出现伤害过她。
原来,这囚牛并不是什么妖魔鬼怪,他是龙王那九个不像他的儿子中的长子,所谓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各的不同之处。这囚牛偏就喜欢丝竹乐器之音,所以每日黄昏当玛雅弹奏时,他就会静静地在泸沽湖底聆听,时而悄悄浮上湖面偷偷望一眼玛雅,就这样久而久之,囚牛爱上了玛雅。终于有一天,玛雅在弹琴时无意中瞥向湖心的目光发现了正在静静地注视着自己的囚牛,瞬间的恐惧被那抹深情的凝望所抹去……但是天界律例,人神不可相恋,囚牛只有每日黄昏在湖中远远地凝视着他所爱的姑娘,而玛雅也仅仅是每日黄昏不曾改变地在湖边轻轻弹奏。
这样的日子并不长久,玛雅的美丽令部落的大首领心升歹意,他以玛雅阿爸的性命要挟玛雅嫁给他做小妾,为了救阿爸,她只得答应了大首领的要求,在出嫁的前一天黄昏,玛雅抱着那把月琴再次来到泸沽湖边轻轻的弹奏着,音律中不再是往日淡淡的思念,而是一股浓浓的离别前的绝望。当然,这一切也自然瞒不过囚牛的,他听出了这旋律中的感情,知道了玛雅即将离开,情急下的囚牛一跃而出泸沽湖,飞向了大首领的宅第,杀死了大首领。
囚牛因此触犯了天条,天庭派天将擒住囚牛,为了惩戒他,要将其处死。龙王不忍,向天庭求情,此刻的囚牛却跪地诚恳地承认自己所犯下的罪责,心甘情愿接受惩罚,但是只求将尸身的一部分安置在玛雅的月琴上,这样可以日夜陪伴着她,聆听她的琴声。天将被囚牛的痴情感动,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当天斧砍下囚牛的头时,他的头从天际缓缓飘落,一道金光袭来,玛雅的月琴琴头上赫然变成了囚牛的头样。望着这把龙头月琴,玛雅哭了,她知道囚牛为她所做的一切,从此她将这把龙头月琴传给她的子子孙孙,以示纪念囚牛。


评论 COMMENT 共 0条
你未登录,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