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此登录
< 返回知识库医学

2018-06-07 13:14:34

12号字
12 14 16 18 20 22

妇女月经期应慎服什么中药

月经是妇女特有的生理现象,而“经期”是指每月来经日起,持续到结束日止(约三至七天),这短短数天,是妇女身体较虚弱及易生病变时期。因此,中医妇科乃在妇女月经时期规范禁(慎)用下列三类药物:

(一)活血破瘀药

活血药是指可以活血散瘀、行血通脉的药物;而活血破瘀药乃是此类药物里药性最峻猛的药物,如荆三棱、莪(e)朮、水蛭、虻虫、土蟞虫、桃仁、红花、五灵脂等,临床上主要用治疗症瘕积聚(肿瘤)、跌打损伤及血瘀阻滞的妇女痛经、经闭等症。

一般妇女月经期间,其下焦盆腔(子宫外围)充血、胞宫(子宫)经血下行、血室开放,若在服用上述活血破瘀之品,会促进血液畅行,导致经血流窜、月经不止的严重后果,因此应当慎用。

(二)止血药

止血药具有制止人体内外各种出血的作用,可用在吐血、衄血(流鼻血)、便血、尿血、崩漏(血崩)、及外伤出血等症。临床常处方的止血药,如三七、白芨、茜草、仙鹤草、棕榈炭、藕节、血余炭、蒲黄、艾叶、大小蓟等,大都具有缩短出血;凝血时间的功效。

妇女月经期如果服用这类药物,可能会导致经期缩短、瘀血内停、血蓄胞宫,亦不利新血的化生、阻碍血液正常运行,所以应慎用。

(三)温燥苦寒药

温燥药如附子、肉桂、桂枝、细辛等,容易耗伤阴血、热迫经血窜流;苦寒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知母、石膏等,易致寒邪凝血;经行不滞(月经量稀少)等诸种病害,因而除非配伍得当,否则也必须谨慎使用。


妇女怀孕时应禁服哪些药物

妇女受孕以后,精血聚于胞中(子宫)以养胎元,因此女性怀孕时期,服药首先应考虑到胎儿的安全,对一些会影响胎儿畸形及易引发子宫异常收缩、造成早产等药物,皆在严禁之列。当然妊娠禁忌的药物,其毒性、药效均有强弱之区分,服用后对母体及胎儿影响程度也有差别,目前临床上习惯把它们分为“禁用”及“惯用”二类:

(一)禁用药物

这些皆含有剧毒或药性峻猛,如水银、砒霜、雄黄、胆矾、皂矾、斑蝥、蟾酥、麝香、水蛭、虻虫、庶虫、马钱子、藜芦、瓜蒂、干漆、甘遂、大戟、芫花、巴豆、千金子、商陆、川乌、草乌、番泻叶、芦荟、三棱、莪(e)朮、桃仁等。

(二)慎用药物

针对妇女怀孕处方宜用谨慎的药物,包括通经袪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滑利(润滑大肠、利小便)之品,如肉桂、丹皮、苏木、大黄、木通、乳香、没药、五灵脂、王不留行、枳实、枳壳、附子、牛膝等。

十月怀胎,不可能不罹病,因此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亦可以适当选用处方。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若有病必须投以这些禁忌药,还是可以使用)。只是要注意严格掌控剂量,以“衰其大半而止”(如果病已治好大半就须停止用药),以免伤及胎儿和母亲,


孕妇误食禁用药物会出现的情况

大陆有关单位研究发现,妊娠妇女万一服用禁(慎)用药物,将发生以下情况:

(一)误食水银、轻粉、钩吻、砒霜、斑蝥、瓜蒂等任何一种含有剧毒的药物,皆容易损伤母体及胎儿。

(二)服用大黄、巴豆、芫花、大戟、牵牛、木通等峻下泻利(通利大小便)药,会造成孕妇盆腔充血,甚至流产。

(三)误服麝香、红花、牛膝、莪(e)朮、姜黄、蝉衣、川芎等具有兴奋及收缩子宫效用的药物,会使下焦血流量增加,进而导致子宫发生紧张性或节律性收缩,因而流产。

(四)误吃有终止妊娠、引产或抗早孕等效用的药物,如天花粉、芫花、甘遂、莪朮、姜黄、水蛭、川芎等,会促使胎盘绒毛膜细胞变性坏死。

(五)过度服用桃仁、郁李仁、苦参、烈酒等,皆对胎儿不利,严重时会造成胎儿畸形。


孕妇害喜要吃那些中药

妊娠恶阻俗称“病子”、“害喜”,即妇女怀孕后出现呕吐、头晕、厌食、食入即吐的症状,是妊娠早期最常见的症候。若只是恶心、嗜酸择食,或晨间偶尔会呕吐痰涎、常为妊娠早期常有的正常反应,祇要吃点咸酸梅止呕,一般三个月后即会逐渐消失。

按中医妇科理论,妇女怀孕发生病子的主要原因是“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胃气不能下达)”所致,常见的有脾胃虚弱和肝胃不和等二种典型症状:

(一)脾胃虚弱的病子

妇女受孕之后,经血不泻,冲脉之气较盛。如果孕妇本身脾胃一向较虚,冲气上逆则犯胃,而胃气越虚则失于和降,于是随冲气上逆而呕吐;另若因脾虚不运(脾气不能运化养份)、痰湿内生(痰与水气积聚全身),冲气则挟痰上逆而造成呕吐清涎(胆汁、胃液)等。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原则是“调中和气,降逆止呕”为主,处以“香砂六君子汤”,全方补脾胃而降逆气,使呕吐停止,母体胎儿皆安。

(二)肝胃不和的病子

妇女怀孕后,血液聚于下焦,以养育胎儿,造成严重贫血,而且肝气偏旺,如果再加上妇女本身向来肝旺或易怒(伤肝),则肝气越旺,肝之经气遂挟胃贯膈(经由胃贯通横膈膜),造成胃失和降、呕吐酸或苦水、烦燥口苦、头胀眩晕等症状。中医的处方是“苏叶黄连汤”,再酌加姜半夏、陈皮、竹茹、乌梅等,以达到“抑肝和胃,降逆止呕”的效果。

除了上述二类典型病子之外,若发现害喜严重到米饭不下、食入即吐,或呕吐苦血兼有血丝的话,就必须进一步作肝功能、尿酮等生化检验,以确定是否终止妊娠,保护母体生命健康。


妇女哺乳期服药应注意

中药在人体内有一定的吸收利用及代谢过程。哺乳期妇女假如服用不宜吃的苦寒泻下(泻泄大便)、峻下逐水(驱逐体内浮肿的水湿)、重镇安神及其它含毒性的药物时,所分泌的乳汁中常会含有被代谢的药物成份。这些具有活性的有机成份常常在婴儿吸吮乳汁时,被同时吃进体内。当这些药物的成份经由婴儿的消化系统再吸收、消化时,婴儿就很容易出现腹泻、呕吐、嗜睡、神志昏迷、及其它类似中毒的症状。

所以,哺乳期妇女最好禁服上述诸种类药物。万一碰到非处方这类药物不可的时候,可在服药期间暂停哺乳,改用其它市售的乃品代之。

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饮食,因为母乳含有极丰富的综合营养成份,是宝宝健康成长的必需品,不是任何市售奶品可轻易取代。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母亲还是亲自哺乳为当,而且要注意禁服容易阻碍乳汁分泌的药物,如人参、麦芽及其制品,以免影响乳汁的正常分泌。


不孕妇女要吃那些中药

夫妻同居两年以上,或曾生育后间隔两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却不受孕者,统称“原发”或“继发”性不孕症。目前妇科医师皆采用现代仪器进行妇科检查、输卵管通畅实验、卵巢功能测定及男方精液检查等,以帮助诊断。

“不孕”的原因很多,按中医妇科理论,肾主生殖,所以不孕与肾脏机能关系密切,并且与天癸(荷尔蒙)、冲(脉)任(脉)、子宫等功能失调,或脏腑气血不和胞脉(微血管)功能异常有关。临床常见的有肾阳虚、肾阴虚、肝郁、痰湿、血瘀等五种症候:

(一)肾阳虚不孕调理方药:

主要表现症状在月经后期:量少色淡、面色晦暗、腰酸腿软、性感淡漠、小便清长(色淡白)等。调理方剂为“毓麟珠汤”加紫河车、丹参、香附等。

(二)肾阴虚不孕调理方药

主要表现为月经先期:量少、色红无血块、身体消瘦、头昏眼花、心悸失眠、性情急躁等。调理方剂为“养精种玉汤”加女贞子、旱莲草等。

(三)肝郁不孕调理药方

因肝郁不孕的妇女,主要症状为经期先后不定、经来腹痛、量少色黯、有小血块,月经来前乳房胀痛、烦燥易怒等。调理方剂为“开郁种玉汤”加减配伍。

(四)痰湿不孕调理方剂

肥胖是此类妇女形体特征,其它主要表现是经行延后(经期超过一星期以)、白带量多、质粘稠、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等调理方剂为“启宫丸”加石菖蒲等。

(五)血瘀不孕调理方剂

其主症状为月经后期量少、色紫黑、有血块、平时小腹作痛、同时拒按(不能触摸,表示剧烈疼痛等)。调理方剂为“少腹逐瘀汤”加减配伍。

注:“毓麟珠汤”组成为:鹿角霜、川芎、白朮、白芍、川椒、人参、当归、杜仲、甘草、菟丝子、熟地。

“养精种玉汤”组成为:熟地、山茱萸、当归。

“开郁种玉汤”组成为:白芍、香附、当归、白朮、牡丹皮、茯苓、天花粉。

“启宫丸”组成为:半夏、香附、苍朮、陈皮、神曲、茯苓、川芎。

“少腹逐瘀汤”组成为: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老年人服药应注意

老年人气血虚弱,全身脏腑功能低下,所以用药原则、服药方法和剂量上都应细心斟酌,以适应其特殊的体质。

(一)用药以缓和为原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家不仅气血日渐不足,脏腑机能日渐衰退,抗病能力也日渐走下坡,因此面对年长病人,处方用药必须遵照“扶正固本”的大原则,才能让他们的体质增强、正气存内(提升体内抗病机能)、邪不可侵。老年人由于脾胃偏虚,运化功能弱,对补品的吸收能力也差,所以除非是极虚暴脱(重症危急)病危者之外,大多应缓缓调补,不宜重剂峻补,另外攻泻、剧毒之剂更应该尽可能避免处方。

一般老人阳气虚弱者居多,而阴血也不足,所以温阳时勿忘养阴,只有刚柔相济,阴阳才能趋于平衡。

老人血管弹性较差,脉道常有瘀阻而运行不畅,所以在扶正固本之余,不可忘记“血贵流通,气贵调畅”,换言之,行气活血也是老人临床处方的另一个基本原则。

(二)药液宜少量分服

由于老人脾胃功能减弱,其对药物吸收及代谢也较为缓慢,药物发挥效力与药效持续的时间也相对延长,故一般皆宜少量服用,或将服药间隔时间适度延长。

(三)处方剂量依体质增减

正常情况下,老人的服药剂量应比青壮年人小。但有不少老人家老当益壮,也有一部份因体弱多病而长期服药,他们对药物的适应性与耐受度都增强了,因此若处方剂量一减少,就难以发挥治疗效果。所以临床服药剂量大小,需要跟据老人多方面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控加减,才不失治疗之道。


幼儿吃药应注意

小儿从出生到幼年,皆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所以无论形体、生理、病理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极大的差别,一般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全身机能发育未健全),及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等。为确保小儿健康及发育,必须颜格遵守下列用要药原则,及服药方法及剂量:

(一)用药忌寒辛

幼儿用药不宜庞杂,在正确的辨证施治基础下,但求精简灵活,并且慎用附子、肉桂、川乌、草乌等大辛大热的药物,或大黄、黄连、芒硝、山栀等大苦大寒之品。因为小儿属稚阳之体,不耐苦寒,苦寒则伤其阳气,而且还会损伤脾胃,直接影响小儿吸收及成长;幼儿同时也是稚阴之躯,不堪辛热,辛热易劫其体液。

(二)服药方法慢为上

幼儿罹患新病、急病时,服药次数要多;而慢性病则可酌减。例如四季感冒发热;急性肺炎等,一日可服四至五此汤剂;若是罹患小儿贫血、厌食等慢性病,一天服用二次即可。

另外喂服幼儿中药不能求快,尤其乳幼儿每次喂药时,可交互喂食:先吃几口药,再喂些食品,以免急服呕吐。如果乳幼儿抗拒服药,则可先固定小儿头、手,再用小汤匙将药液罐药法,以防药呛入孩子的气管。

至于尚未满月的新生儿喂药,应用奶瓶喂服。首先把药液稀释,装入奶瓶,小心喂吮完成后,竖抱小儿,并轻拍他的背部,使空气经由胃排泄出去,防止恶逆而吐药。

(三)剂量按年龄斟酌


幼儿尿床调治

幼儿遗尿(尿床)是指三岁以上儿童。平常有郑常排尿功能。但偏偏在夜晚睡眠时无能自行控制排尿,让小便失禁,醒时才察觉尿床了。轻者数月一次或是每夜一次,重者一夜数次,甚至白天也可能发生这种尿失禁的情况。

一般遗尿症多是自小就得病,但也有在儿童时期才发生,其可能是一时性的,也有的持续数月之后消失,经过一段时日又再发。本病如果无妥善调治,有时会迁延数年,最久会拖到性成熟时才停止。

幼儿遗尿若常期不愈,不但会造成孩子在心灵、精神上的威胁,因此孪生自悲感,同时还会引影响他的智力、体格发育等表现。

按中医儿科的临床经验,除了处以菟丝子散、缩泉丸、补中益气汤等方剂调治外,同时也要从三餐饮食调理及居家护理训练等两方面着手,才能事半功倍、早日痊愈。

(一)遗尿饮食调补

宜与均衡营养食物,以有益小儿脑神经、泌尿系统的正常发育,如牛奶、鸡蛋、鱼、虾、瘦肉、豆类及豆制品、新鲜蔬果等。

平时应多吃具有缩泉补肾效果的菜肴,例如荔枝、银杏、莲子、芡实、大枣、山药、桂圆、核桃、鸡肚肠、鸡内金、猪肾、狗肉、牛肉、桑螵蛸、丁香鱼、鱼饺、韭菜子等,这些食物有时可以调配成粥膳供患儿使用。

(二)遗尿居家护理

(1) 临睡前先行排尿,睡下后要按时唤醒他,起来排尿一至二次,从而养成可以自己起床排尿的习惯。

(2) 白天不可过度游乐玩耍,避免因太疲劳而贪睡,导致夜间叫不醒。

(3) 鼓励幼儿消除怕羞、紧张的情绪,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本症有时可以配合针灸或按摩治疗。


幼儿多汗调治

小儿多汗症是指病态性的自汗及盗汗,患儿通常在安静状态下,即使室温不高也出汗不止,甚至大汗淋漓。本病通常发生在二至六岁,体质虚弱的儿童,隶属于中医“虚汗”证范畴。

中医把多汗症又区分为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及自汗(不分睡觉或清醒,都会自然出汗)。幼儿多汗常常并见。

中医儿科对于幼儿自汗或盗汗一般皆处方具有益气固表、敛汗止汗等功效的方剂,譬如“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及“生脉散”加减等。除了选用上述方药调治外,本症在饮食调补及日常护理方面也应多费心照顾。

(一)多汗饮食调补

患儿一般体质虚弱,所以三餐宜喂食容易吸收、而且营养均衡的食物;最好能再吃些具有止汗作用的东西,如乌梅、大枣、黑豆、泥鳅、乌骨鸡、酸枣仁、牡蛎、小麦、燕麦、糯米等。

如果幼儿兼有食欲不振、厌食等状况,建议可添加一些有补益固肾效果的食品,如莲子肉、桑椹子、芡实、龙眼肉、山药、扁豆等。这些食物可以单独或搭配料理。煮成粥膳喂食小儿,也可煎汤代茶给孩子当饮料服用。

(二)多汗居家护理

白天出汗时须仅防风邪,勿用冷湿毛巾擦汗,内衣万一汗湿就应立即更换,以免受凉。

夜晚睡觉的时候,不宜盖太厚重的被子,如果有盗汗的情况,应及时更衣。如果担心换衣吵醒孩子,可用小手帕衬在他的背部,汗湿了立即抽换手帕即可。

进行各种简易的体格锻练,增强小儿体质。


安神药要在临睡前服

对于心神不安,出现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惊恐等症状者,中医常用重镇安神、滋养安神药来治疗。其服用方法除了一天日服用二至三次之外,大都必须在临睡前再服一次,以加强安定神经的效果。

一般安神药方剂,除针对病因,治疗心神不宁所引发的心火旺、心血虚、心阴、阳虚等病症之外,还具备安神镇静的功效,可以治疗严重的失眠症。这类方剂如果在临睡前再服一次药,可使人体血循环中的药物浓度达到高峰,让安神、镇静、催眠等作用在此刻达到最高,令患者能较迅速进入熟睡状态。

中医基于上述理念,临床处方安神剂时,皆特别指定临睡前再服一次,以确保疗效。


失眠病人服药应注意

失眠病人按中医分类,可区分为“虚证”与“实证”。若失眠兼有惊恐、善怒、烦燥不宁等症,一般多属于“实证”,中医按照“惊者平之”的治则,会处以重镇、清心并重的方药(如朱砂安神丸、磁朱丸等),以达到镇心安神、清心除烦的双重目的。如果失眠并发心慌、健忘、虚烦者,则属“虚证”,中医按“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治则,配伍养血、滋阴方药(如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等),期能发挥滋血养心,阴承(滋润)火降的宁心效果。

由上述分类可知,同样是治疗失眠的方剂,针对不一样的证情,处方遣药就截然不同。所以罹患失眠的人,首先应经由中医辨证准确后,再选服合适的安神剂,以免误方药而挛生后遗症。

其次,安神剂中的“重镇安神”药,多由金石、贝壳类药物组成,例如朱砂、龙骨、珍珠母、磁石等。这类药物皆不宜久服,以免阻碍脾胃运化,以及造成肾脏、膀胱代谢失调,尤其向来脾胃就不健康者,如果选服上述两类安神剂,更应该注意脾胃的承受的状况,必要时可以补脾和胃剂(如异功散、六君子汤等)一同服用。

另外,朱砂含有硫化汞及微量硒、锌,一般不适宜作为煎剂,以避免高温释出汞化合物,引发中毒。失眠者若长期服用,身体将慢慢累积汞化合物,也会造成“慢性蓄积汞中毒”的弊害。总而言之,重镇安神剂不宜久服。


感冒病人服药应注意

感冒是一个四季常见的外感疾病,乃因流行病毒,以及风邪为主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侵袭人体而致病。由于病人个别体质差异和感受病毒性质的不同,中医在临床处方也就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感冒患者首先应经由中医诊断辨证后,再选服与自己病证相同符合的方药,才可以迅速痊愈。

按中医的分类,感冒的共同特征为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冷得发抖)、发热、全身不适等。临床上依气温、季节等变化,区分为风寒、风热、暑湿及体虚等证型。

(一)风寒感冒

本证好发于秋冬季节及气候寒冷的地方。若病人有严重恶寒、轻微发烧、无汗头痛、肢体酸疼、鼻塞喉痒、流清涕等,就属于外感风寒型感冒,宜选服辛温解表剂,如“荆防败毒散”等来发散风寒。如表寒(体表怕冷)已趋严重,可酌加麻黄、桂枝等,以加强辛温袪寒的效力。

(二)风热感冒

多发生于春夏时节,病人以发烧为主,其它外感风热型感冒的特征为:微恶风寒,又兼有咽干口渴、头胀痛、咽喉肿痛、鼻塞流黄鼻涕等,宜选服辛凉解表药,如“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配伍,方能达到轻宣(轻微宣泻)肺气、疏表泄热(排汗解热)的功效。

(三)暑湿感冒

经常发作于炎热长夏与台湾地区。本证的病人兼有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疼、头昏重胀痛、心烦口渴、流鼻涕、咳嗽有黏痰等,宜选服清暑袪湿解表剂,如“新加香薷饮”加减配方。如果是炎夏炎热时节,可加黄连、青蒿、鲜芦根等,以加强清暑泄热的作用;若湿困卫表(湿气影响肌肤排汗),则可酌加藿香、佩兰以芳化宣表(芬芳药剂可以疏通肌肤);其它譬如里湿偏重,可以另加苍朮、白蔻仁、半夏、陈皮等和胃化湿。

(四)虚体感冒

本证乃因身体本身就较虚弱,卫外不固(全身抵抗力弱),以致反复感冒、恶性循环,属于一般常规外的特殊辨证。如果病人偏气虚,可选服“参苏饮”加减配伍,以发挥益气解表的功能;若偏阴虚,可以服用“葳蕤汤”加减配方,已达到滋阴解表的效果。上述配方主要是运用扶正袪邪之法,在疏散药中酌加补正之品,预防辛散(流汗)太过,重伤元气。

感冒病人除应依上述不同季节及证型,选服适证的方药外,还应注意煎药技巧及服药要求。如果是汤剂就要快煎,不可煮太久,药液要温服,服后应避风、盖被,使其轻微发汗,流汗之后更要避免吹风及保暖,以防再患;另外治疗期间应多喝开水,并做适当休息。

对于老年人、婴幼儿、体弱的患者,应该加强护理观察,注意有无特殊病变,防止同时夹杂其它疾病,以助康复!




发 言
返回
标题 作者

评论 COMMENT 0

你未登录,请登录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