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饮食
(1)面食
公元前221年,延续了两百五十年的战国宣告结束。长期诸侯割据的局面总算过去了,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在位仅46天)向刘邦投降,秦王朝就此灭亡。
“楚汉之争”历时4年,到公元前202年项羽鸟江自勿,刘邦最终夺得天下,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公元220年,汉献帝被迫让位,东汉王朝走到了尽头。
在漫长的“粒食”岁月,大米被公认为上等细粮,而不易下咽也不易消化的麦饭被视为粗糊之食。不过,这种粗砺之食常常成为士兵们的重要干粮。这是因为麦饭易于炊制,便于携带,还能提高人的体质,从而增强战斗力。
石磨已遍布各地,而用小麦磨出的面粉又白又细,最好吃。小麦开始身价倍增,一跃成为各阶层人士刮目相看的粮食。人们改“粒食”为“面食”
(2)外来食品的出现
石榴:汉代张骞从西域安石国带回来的,所以称为“石榴。”
葡萄和葡萄酒: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的文明古国巴比伦,后来逐渐传到大宛、乌孙、唐尼等西域诸国,是张骞从西域把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带回到神州大陆的。
(3)新生食物增多
秦汉除已发明用豆和盐等原料配合制成豆豉、豆酱的方法以外,还用提炼的方法,将大豆所含蛋白质全部提出使之凝结成豆腐,成为人们日常膳食中主要的营养品。据传豆腐是汉高祖刘邦之孙子,刘安无意中创制的。豆腐发明后,深受历代皇室贵族们的欢迎。后来,人们在豆腐的基础上,又制成了豆腐干、腐竹、千张之类,成为四时皆宜,既普通又高级的食品,许多宫廷菜就是以此为原料制作的。
饼是各种面食制成的食品的统称。它分为蒸饼、白饼、烧饼、汤饼、髓饼、鸡鸭子饼、截饼和豚皮饼八大品种。其中,蒸饼指馒头,白饼指汉饼,而烧饼则是饼面上粘有芝麻的那种饼据资料,烧饼为汉武帝的托孤大臣金日碑(di)创制。
(1)一日三餐
从汉代起,传统的一日两餐制开始向一日三餐制转变时称“三食”。第一顿饭为早餐,一般安排在天色微明之后,时称“寒具”。第二顿饭是午饭,时称“中饭”或“过中”,一般在正午时刻。第三顿饭则为晚餐,又叫“哺食”,大约在下午三点至五点之间。三餐制虽然出现,但两餐制也并为消失。在不少地方,一些穷苦人家仍采用两餐制。与此同时,皇家和另外一些特殊任务则采用四餐制。
无论是哪个阶层,也无论是两餐还是三餐,人们吃饭时依旧采用传统的“分餐制。”
(2)筷子起源
筷子起源於中国,古代叫答(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因为等和住是谱音字,有停住的意思对驾车、骑马和行船者来说不吉利,后来就用停住的反义字“快”加个竹字头,就成了现在筷子名称的由来。到汉代时,人们才普遍使用筷子吃饭。饭桌上不放筷子,被视为不正常的现象。汉代之前,在上层社会曾一度时兴铜筷子。但是,自汉代起铜筷子渐渐消失了。原因是铜在氧化后有毒,对人体有害。
(3)羊肉流行
羊肉被视为“上品”由来已久。秦汉时期,羊肉往往作为皇帝赏赐功臣的赐品。
在秦汉时期,鲁、川、粤三大菜系已经形成。也有了“药食同源”之说。
社会个阶层人士的饮食水平有天壤之别。当时皇帝”饮食之肴必有八珍八味”,皇帝和后宫的膳食开支每年达两亿钱,相当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两万户的家产。
以诸侯王、大臣为主的贵族,饮食生活也分外奢侈。中级以上的官员,由于拥有固定可观的薪体收入,加上公开和隐蔽的受贿和索贿,也能享受较高水平的饮食生活。下级官员的生活由于“禄不足以供养”就显得相当拮据至于普通百姓,往往连菜食也填不饱肚子。
(1)叔孙通设宴饮规范
西汉初立时,君臣之间的等级性尚未完全确立,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宴饮活动中:“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功臣们很没有规矩。在博士叔孙通的主持下,朝廷礼仪制度很快建立起来,其中也包括朝廷宴饮规范。这套让刘邦大为欣赏的宴饮礼规是“至礼毕,尽伏,置法酒(颜师古注:“谓不饮之至醉”)。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颜师古注:“谓依礼法不敢平坐而视”),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欢哗失礼者。”此后,百官上朝宴饮大致沿用这个规例。
汉朝初年,宫廷筵席较为简单,后来国力殷实,宴乐蓬勃兴起,可谓鸣鼎食,筵席纷陈。
“正旦朝贺”
宫廷宴会中最重要的当属“正旦朝贺”了,“初岁元祚,吉日良辰,乃为佳会,宴此高堂。”(曹植《元会》)“正旦朝贺,百僚毕会”是汉代官场的惯例。皇室宗亲、中央及地方官吏和外国来使都要在相应的官府中宴饮庆贺。在京师,“是日也,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夏,外绥百蛮。尔乃盛礼兴乐,供帐置乎云龙之庭。”“元旦朝贺,三公拜璧殿上,献寿觞。”“二千石以上上殿称万岁,举觞御座前。司空奉羹,大司农奉饭,奏食举之乐。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蔡质《汉官典职仪式》记载了东汉正旦朝廷宴贺的场面:“正月旦,天子御德阳殿,临轩。公、卿、将、大夫、百官各陪朝贺。蛮、貊、胡、羌朝贡毕,见属郡计吏,皆陛觐。庭燎。宗室诸刘杂会,万人以上,立西面。位定,太官赐食酒,西入东出。既定,上寿。计吏中庭北面立,大官上食,赐群臣酒食”,“作九宾撤乐”,表演倡女对舞和“鱼龙曼延” 舞。张衡用“春醴惟醇,燔灸芬芬;君臣欢康,具醉熏熏”的暖色来形容正旦朝贺宴会的盛大。
“以舞相属”的习俗以及“男女大防”的松懈
汉代宫廷宴会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宴会参加者“以舞相属”的习俗以及“男女大防”的松懈。
在汉代,女性可以在公开场合中与男性一同宴饮。西汉初年,志得意满的汉高祖刘邦回到家乡沛县,当地女子与男子一起在皇帝摆下的酒席上醺醺然,“日乐饮极欢”。直至礼法观念开始扩展的东汉后期,人们在琅琊一带依然可以看到“倡优男女杂坐”宴饮的场面。
“以舞相属”是正式宴饮场合中的程序化礼仪,一般在宴会高潮时进行。其程序是:主人先行起舞,舞罢,再属(嘱咐)一位来宾起舞,客人舞毕,再以舞属另一来宾,如此循行。所有的来宾都要参与舞蹈。典型的例子如刘邦在衣锦还乡的宴会上边舞边歌的《大风歌》。
在舞姿上,“以舞相属”有一定的舞技要求,按照规定,舞蹈中必须有身体旋转的动作。在宴会上不舞或舞蹈而不旋是对他人的失礼行为。
(2)汉代宫廷中的肉类品种
皇室贵族食用的肉食品范围很广,不仅有常见的牛、羊、猪、狗、鸡和鲤、鲫等鱼类,而且还有各种珍禽野味,如天鹅、鹤、火斑鸡以及银鱼、鳜鱼等,可以说天上、地下、水中的动物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散不足篇》列举了西汉前期出现于食肆中的20款时尚之食,译成白话,计有烤羊羔、烤乳猪、韭王炒蛋、片切酱狗肉、红烧马鞭、豉汁煎鱼、白灼猪肝、腊羊肉、酱鸡、酥油、酸马奶、腊野猪腿、酱肚、焖羊羔、甜豆腐脑、清汤鲍脯、甘脆泡瓜、糯小米叉烧烘饭。
《散不足篇》还举出汉代民间(指地主、商人社会)摆酒的例菜八种:焖炖甲鱼、烩鲤鱼片、红烧小鹿肉、煎鱼子酱、炸烹鹌鹑拌橙丝、枸酱、肉酱、酸醋拌河豚(俗名鸡泡鱼,河豚血和内脏有剧毒,肉则极鲜美)或乌鱼(即黑鱼,又称生鱼,肉脆嫩)。
枚乘在《七发》中列出的至味有九种:
肥美的小牛腩〔nǎn难〕肉,配以嫩脆的笋尖和蒲心;
红焖肥狗肉,夹着爽脆的石耳;
云梦泽的香粳米,拌着松散的菰米饭,又黏又爽口;
软韧的熊掌,蘸着五香的鲜酱;
叉烧鹿里脊,嫩滑又甘香;
新鲜的鲤鱼片,烩溜黄熟的紫苏;
打过霜的菜苔,炒起来嫩绿甘脆,真叫人陶醉;
用兰香酒来荡涤齿颊,使人食指大动;
清炖豹胎,使你回味无穷。
枚乘认为这九种饭菜,是“天下之至美也”。
汉代这三张菜单,基本上都属于吴楚百越的美食,也夹杂着烤羊羔、烧马鞭、腊羊肉、炖豹胎和马奶油、酸马奶等西北和华北、东北的美食,反映着南北饮食文化的交融。


评论 COMMENT 共 0条
你未登录,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