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官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世官制逐渐被官僚制所取代,一是官分文武。
这一时期,中原各国爵位与春秋时候相仿,不过卿又分上卿、亚卿,大夫又分上大夫、中大夫。楚国、秦国爵位不同于中原各国。不过秦国爵位与职官名称有时合一。战国爵位授予与春秋不同,不完全是世官的标志。世官制衰落集中反映在各国的改革中。秦国商鞅更提出宗室贵族无军功者不得有爵位。可见,军功、贤能逐渐成为授爵封官的原则,改变了以前世官垄断官职的局面。随着世官制的衰落,一种新型的官僚制萌生了。官僚制与世官制有四点区别:一是国君可以随时任免官员。二是大小官员都靠玺〔xi喜〕,即官印来行使权力。三是官员通常领取实物俸禄,以代替过去的采邑。四是国君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战国时候,官僚制虽然还很不完善,但为秦以后中国官僚机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官分文武,体现在相、将的设置上。
国君下面最高职位是相,又称相邦。战国七雄中只有楚国相职仍称令尹(人事部部长)。相是国君的助手,百官之长,负责治理朝中事务。相与春秋时候的执政官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一般不率兵出外作战,通常由文官担任。相下政务官多沿袭春秋旧制,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楚国的左徒地位升高,相当于中原各国的司徒。齐国相下有五大行政官,称之为“五官”。五官是:大田,掌管农事;大行,主持礼仪宾客;大谏,负责规谏君主得失;大司马,掌管军事征伐;大理,掌管刑狱司法。五官外又有主客负责送往迎来,士师掌管殿中执法。秦国则由廷尉主管司法。赵国则由田部吏主管征收租税,中尉主管选任官吏。
战国时候的将与春秋时候的将也有所不同。春秋晋国三军将集军务、政务于一身,战国时候的将是最高武职官,一般由擅长兵法的人充任。如赵国的廉颇、燕国的乐毅、齐国的田忌,都是显赫一时的名将。将的地位次于相。相、将是国君的左右手。戏剧中有《将相和》,说的是赵国相蔺相如与将廉颇坦诚相见,共同辅佐赵王的故事,很能反映这一时期官制的特点。秦国的将不是固定官职,为军队出征时临时任命的统帅,而掌管军政另设国尉一职。但赵国的国尉则设在将的下面。齐国还设有军师,负责参谋军事,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曾任此职。楚国武官还有柱国,与秦国的中尉一样,都是卫戍国都的高级武官。
战国时各国君主权力扩大,为君主服务的官职也随之增多。秦有长史(秘书长),是一种事务官。各国君主身边秘书性质的官员有御史、主书、掌书、御书等不同称呼。此外,各国又设有国君和太子的辅弼官师、傅。楚国另设有三闾大夫,负责王族中昭、景、屈三姓子弟的教育。三闾大夫设置较早,春秋时著名诗人屈原也曾任过此职。备各国君主顾问的官员称博士或博闻师。秦国掌管宫廷警卫的官员称卫尉,负责谋议的称中大夫令,掌管车马的称车府令。各国负责引见宾客的官员称谒者。


评论 COMMENT 共 0条
你未登录,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