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饮食
(1)油
据古书《事物绀珠》载,油是炎帝最先创制的。《齐民要术》记有古人炼油的方法。中说“猪肪炒取脂”。初有文字时,并无“油”字,油的称谓只是“脂”或“膏”《礼记•内则》记载“肥凝者为脂,释者为膏”,《释名》“戴角曰脂,无角曰膏”。到周代,人们还针对不同的原料和季节,使用不同的动物油进行
烹饪。如春天用牛油煎小羊、乳猪;夏天用狗油煎野鸡和鱼干;秋天用猪油煎小牛和小鹿;冬天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汉代以后,开始出现植物油,但不能食用,只用来制绢布,直到宋代,才开始有食用植物油的记录,有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
(2)酱
酱始于何时?说法不一。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它为周公旦所创制。据史载,最初的酱是用肉加工制成的:先将鲜肉剁碎,装进容器,撒上一些盐,倒入适量酒,然后搅拌均…匀。再用泥巴将容器口密封,放在太阳下晒两个七天。这是,当容器中散发出来的酒曲味已变成酱味时,所作的酱便成功了。
(3)醋
美食家普遍认为是杜康的儿子黑塔首创。
(4)糖
据传说,糖为后稷的曾孙、周王朝的先祖公刘所创制。当时周土地肥沃,五谷丰登,老百姓安居乐业。在此情况下,公刘为进一步改善民众的饮食结构,最先创制了糖。这种糖,就是原始的麦芽糖。
(5)粥
黄帝始烹谷为粥,用以敬老、赈灾、守孝、救急、养生疗疾等。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南北食系,由于战争给人员往来、货物流通、信息传播以及各种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广带来的诸多问题,再加上自然地理的异,各地物产的不同,风俗习惯又不一样,逐步形成了南北两大食系,即中原食系和荆楚(含吴、越)食系,中原食系以栗、麦为主食,肉食主要靠羊、猪、鹿之类,而荆楚食系则是以稻米为主食,以鱼类为副食至于菜蔬和水果,南北食系也不一样。
这一阶段粮食、蔬莱是老百姓的主要食物,畜产品远离了千家万户。但是,在上层社会仍保留着食肉的传统。因此,统治者被时人称为“肉食者”。周天子有明确规定:即“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家,庶人无故不食珍”。不过,基于当时盛行的敬老之风,孟子却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有条件的老年人可以破例,“七十可以食肉矣”。在南方水产品也很受人们的喜爱。
该时期烹饪的一大进步就是铁的发明:铁烹时期。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为烹饪提供了廉价、方便、实用的工具。炊具方面,锅的改进比较大。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铁质锅釜靠露头角。铁质锅盖的问世催生了油烹法的盛行,使此时的饮食烹调技艺更加丰富、成熟。


评论 COMMENT 共 0条
你未登录,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