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此登录
< 返回知识库服饰

2018-06-07 13:14:34

12号字
12 14 16 18 20 22

 明朝服饰部位
     (一)明代妇女的头饰
  九龙四凤冠

能够佩戴这种头饰是普天之下女子的最高荣耀,因为只有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才能佩戴九龙四凤冠。该头饰由冠框、珠花、鬓饰、冠圈、头巾几大部件组成。据《明史》记载,皇后佩戴的九龙四凤冠的冠框呈圆形,用九条翡翠雕刻的龙和四双金凤装饰,最中间的那条翠龙口中衔着一颗大夜明珠,其余的口中都衔着雨滴大小的珍珠。龙凤的周围环绕着由凿成小片的珍珠翡翠拼成的云彩。珠花分大小两种,大珠花十二朵、小珠花十二朵,插在发髻间。鬓饰用三只博鬓,用金制的龙及翡翠雕刻的四十片云彩装饰,都垂挂着水滴状的珍珠。冠圈由一副翠口圈和一副金口圈组成,翠口圈由翡翠制成,上面装饰着珠宝及各色钿花十二朵。金口圈由金制成,上面装饰着珍珠数粒、翡翠面花数朵、珍珠环一对。九龙四凤冠搭配着黑色丝织无顶头巾一张,上面有用金线缝制的龙纹,头巾上使用二十一颗珍珠。

九翟冠
  这是皇帝妃子、皇太子妃、亲王妃以及公主才能佩戴的头饰。虽然比不上九龙四凤冠,但是这种头饰同样造价不菲。这种冠用涂漆竹丝或黑纱制作成框,用翡翠披覆,上面装饰翡翠山鸡九只,金凤四只,都口衔珠滴。山鸡和金凤周围旋绕着四十片珍珠翡翠云,插大珠花九株,小珠花九株。另外配有两个博鬓,都用鸾凤装饰,鸾凤下方垂挂着珠滴。与九龙四凤冠类似,九翟冠中也有一副翡翠口圈和一副金口圈,翡翠口圈上面装饰着珠宝花色嵌金饰物九件,翡翠嵌金饰物九件;金口圈上镶嵌着珍珠翡翠面花五件,珍珠成排玉环一对。九翟冠搭配着黑绫无顶头巾一张,上面镶嵌着二十一颗珍珠,头巾上用金线绣有一只凤凰。

珍珠翡翠冠

 珍珠翡翠冠,顾名思义就是上面镶嵌着珍珠翡翠的帽子。这种头饰是官家女子才有资格佩戴的。因主人的地位身份不同,各种珍珠翡翠冠也不尽相同,最大的不同就是上面所插羽毛的数量。据《明史》记载,亲王世子妃、郡王妃、郡主所佩戴的珍珠翡翠冠用七支雉羽装饰;郡王长子夫人、镇国将军夫人所佩戴的珍珠翡翠冠用五支雉羽装饰;辅国将军夫人、奉国将军夫人、镇国中尉夫人所佩戴的珍珠翡翠冠用四支雉羽装饰;辅国中尉夫人、奉国中尉夫人所佩戴的珍珠翡翠冠用三支雉羽装饰;其余下级官员的妻子和女儿佩戴的珍珠翡翠冠则不插羽毛,直接用金钗装饰。

 乌纱帽

 乍一听乌纱帽,许多人自然而然会联想起古装电视剧中男性官员戴的那种两边有黑纱制作的长长帽翼的帽子。其实,在明朝,戴乌纱帽并不仅仅是男性官员的专利,宫中的女官也戴乌纱帽。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建立明朝称帝后,为了突出宫中妇女的身份等级,同时便于管理,规定所有后宫中的宫女一律佩戴乌纱帽。这种乌纱帽和男性官员所戴的乌纱帽形制基本相同,不同的则是宫女所戴的乌纱帽上绣有精致的花朵,帽前额头上缀有圆珠,帽翼上垂有两根结有珠玉的流苏,当时称为鬓梳。之所以有如此设计,主要还是为了突出宫女的性别特征。

樱珞

到了明朝,封建等级制度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明朝对平民妇女服饰的规定近乎苛刻。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民间妇女的礼服只能用淡紫色的粗绸,不能超越本分穿戴浑金衣服,不许用金线刺绣;袍子及衫子只许穿淡紫、绿、桃红以及各种浅淡的颜色,不许穿大红、鸭青、黄色的衣服,不准穿戴蓝色丝麻织物;不准佩戴宝石首饰。不准用帷幕、不准戴珠宝首饰,不准佩戴镯子臂钗。关于发式,依照明朝制度,未出嫁的平民女子,发式为梳三个小发髻;身份卑微的女仆,年幼的梳一对发髻,年长的一律梳高顶式发髻。平民女子的头上只能使用银镀金的饰物。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不与朝廷规定相冲突的情况下,明朝的下层女性自己发明了一种非常好看的头饰,这种头饰非金非银,而是将各种果核晒干,摩成圆形,依照个人爱好染上各种喜欢的颜色,用线串成自己喜欢的样式,盖在头上,这种头饰在当时被称为樱珞,在广大劳动妇女中广为流传。明朝各级妇女的头饰之所以如此不同,主要还是封建统治者想通过服饰上的硬性规定,培养安分守己的顺民,进而达到维护自身特权,巩固统治的需要。

 明代男子头饰

 明太祖首创的。比如"网巾",有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四平方巾"象征国家太平,还有"六合一统帽"即"瓜皮帽",(入清剃发后,为适应新发型,"瓜皮帽变矮,清式"瓜皮帽"后来几乎被西方人当作中国典型的帽子)。

      明朝建立以后,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常重视。废弃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将服饰制度重新规定。左1图为冕冠,是皇帝穿冕服所戴,前圆后方,前后各十二旒。左2图为乌纱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竖于纱帽之后。右图为忠靖冠,是一种官帽,以铁丝为框,外蒙乌纱,冠后竖立两翅(当时称“山”),正前上方隆起,以金线压出三梁。三品以上,冠用金线缘之,四品以下,不许用金。

(二)上身部位

马甲

还有一种出自元代的无领对襟马甲,又称"比甲",是宫廷中皇后的专用服式。后来逐渐传入民间,扩大了服用范围。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妇女的偏爱。这种"比甲"从形式上看与隋唐时期的半臂有渊源关系,后来清代出现的马甲,并非这种比甲的变形。

披风

披风是明代男女皆可穿着的对襟式外套,明人认为从宋元的褙子发展而来,《三才图会》所绘“褙[bèi]子”插图就是披风的样式。披风的形制为对襟,直领,领的长度约一尺左右,大袖敞口,衣身两侧开衩,前后分开不相连属。衣襟缀有系带一对用以系结固定,也有使用花形玉纽扣进行扣系的。《朱氏舜水谈绮》提到了披风的制作:“(披风)造衣帛及色与道服同,但披风对衿而无镶边……膺[yīng]有纽扣,用玉作花样,或用小带亦可。”《遵生八笺》更提到一种用小葫芦做成的披风纽扣:“(盆种小葫芦)形仅寸许,择其周正者,止留一枚垂挂可观,霜后收干佩带,用为披风钮子。”披风是明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服饰,在明末的《云间据目抄》里面就提到了“披风便服”,在《红楼梦》中也反复出现披风这种衣物,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既有披风又有斗篷,说明这二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按照《三才图会》与《朱氏舜水谈绮》中的相关描述,明代的披风其实和宋代的褙子样式相似,披风跟斗篷则是不一样的,披风是有袖子、直领、两边开叉的。《朱氏舜水谈绮》言:披风为对襟直领,制衿,左右开衩。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宽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明竖领(新出现的服装部件)

      明代出现的立领服饰,最早出现于明朝中期,到了明朝后期的 中原和江南已经广泛流行,当时明朝正经历千年不遇的小冰河时期,气候异常寒冷,立领应运而生。满族入关后,在“男从女不从”的服制规定下,汉族妇女得以沿袭使用明式立领袄和褙子等所谓“汉装”。
      百子衣

      百子衣,历来是中国吉祥话(画)的题材之一,意喻多子多福。 元代杨绯桢《六宫戏婴图》诗:“百子图开翠屏底,戏弄碰扭未生齿。《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凤姐儿看袭人……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凤姐儿笑道:这三件衣裳都是太太赏你的,倒都是好的。


       明朝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王氏的“红素罗绣平金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和“红暗花罗绣‘万寿’字过肩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是两件难得的刺绣艺术精品和艺术瑰宝。这两件百子衣,均方领,对开襟、上缀金属纽扣(或盘扣)。从图案的设计看,所绣百子画面精彩生动。各组画面上的童子从1至6人数不等,共组成40余个场面。每个场面儿童的嬉戏方式和神情各不相同,有的斗蟋蟀、戏金鱼,有的练武、摔跤、踢毽子,有的爬树摘果,有的站凳采桃,有的放风筝、玩陀螺,有的放爆竹、捉迷藏,有的扮作教书先生处罚弟子,有的学武松打虎姿态揪打花猫……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此外,两衣的前后襟及两袖还以金线绣有九龙,其姿态有升、有行、有坐,富于变化,体现出了明代宫廷艺术中龙的造型特点。百子图案之间,则点缀以象征吉祥如意的金锭、银锭、方胜、古钱、宝珠、犀角、珊瑚、如意等杂宝图案,以及由桃花、月季、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花卉组成的春、夏、秋、冬四季景。整个图案变化多彩,寓意着皇家子孙万代、多福多寿。衣料的配色尤见匠心独运。整体色调以正色为主,在朱红色的地上配以枣红、水红、粉红、普蓝、藏青、浅蓝、月白、艾绿、黄绿、茶绿、孔雀绿、中黄、宫黄、驼黄、山茶黄、驼灰、浅褐、牙白等不同色调,取得了金彩夺目的艺术效果。从两衣的刺绣技术上看,其针法的运用,包括有穿丝针、抢针、网绣、铺针、平金、斜缠、盘金、松针、打籽、扎针、擞和针等11种,丰富多变的针法大大加强了刺绣的艺术表现力。

       明代比甲
       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这种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种汉服款式,无袖长罩衫,又叫做“背心”。后来传入蒙古。在边关的少量兵士中,在边疆地区需要进行大量劳作的妇女中,甚至在宫中(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后,就有一件比甲,陈列于明十三陵的定陵)都有出现,穿“比甲”的人占到了明朝总人口的1%,妇女可达到1.5%从形象资料来看,元代妇女着比甲的确不太多。直到明代中叶,才形成一种风气,大多也是青年妇女所穿着。明末清初人所作的《燕寝怡情》图中,就有这种样式。到了清代,除了在家里的老妇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明代胄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dōu móu,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明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罩甲,穿窄袖戎衣之上,加此束小带,皆戎服也。” 明 顾炎武 《日知录·对襟衣》:“今之罩甲,即对襟衣也。《戒菴漫笔》云,罩甲之制,比甲稍长,比袄减短, 正德 间创自 武宗 ,近日士大夫有服者。”

(三)下身部位

  明代上袄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裙衫是完全不一样的,明代女子常在裙外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袄的领式很多,有交领、方领和竖领。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这是遵循古仪,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始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轻描淡绘,色极清雅,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此外,还有用绸缎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绣以花鸟图纹,另在两边镶以金线,称凤尾裙;又有一种,以整锻折以细道,称为百褶裙。

 明朝晚期,裙子花样繁多,裙幅有增至10幅的。腰间折裥也越密,有的每褶用一种颜色,五色俱有,但都颜色清淡,微风吹动,呈现出如皎月般的光泽,称作“月华裙”;还有用绸缎裁成宽窄不等的条子,每条上绣有花纹,周边镶以金线,再以裙腰联结各条,并合而成的“凤尾裙”,以及上述用整幅缎料摺成的“百褶裙”。这种裙前面平展无折,周围加有装饰的花边,里面填以彩绣花纹,左右两边打细折,最多的有一百五六十折。另有一种“合欢裙”,与其他裙的不同处是自后向前围合的。

 膝裤:

 相形之下,膝裤就缺少裙子飘逸浪漫的色彩。从功用上看,膝裤不分男女,大多是开档式,类似于套裤。在明代小说中经常能看见这种情形,在《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七回:“只看见那个闺女手里挽着头发,头上勒着绊头带子,身上穿着一件小生纱大襟褂子,底下一条月白秋罗裤,白花膝裤。”一个人不可能穿两条裤子,所以人们认为膝裤是无底的长袜。膝裤的穿法,一般都束在膝盖以下的部位,长至踝部,这是妇女为了不外露脚面和脚腕的缘故。山西临汾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水陆画》中,就有穿这种膝裤的妇女形象。叶梦珠在《阅世编》中曾这样总结明代妇女所穿的膝裤:膝袜,旧施于膝下,下垂没履。长幅与男袜等,或彩镶,或绣画,或纯素,甚而或装金珠翡翠,饰虽不一,而体制则同也。崇祯十年以后,制尚短小,仅施于胫上,而下及于履。冬月,膝下或别以锦幅裹之,或长其裤以及之。考其改制之始,原为下施可以掩足,丰趺者可以藏拙也。

(四)鞋

 平民鞋(禁穿靴)

 明初时,民间服饰鞋履装饰精美,竟相奢华和标新立异,为了维护社会等级制度,明政府在制定舆服制时,对鞋靴制度也做了严明的规定。除了在色彩、质地等方面的限制外,对鞋靴装饰的限制特别严格。洪武初年规定:庶民百姓穿靴不得裁制花样、金线装饰。平民百姓不论贫富一律鞋式俭素然而,民间鞋饰涌动的“巧制新样”趋向,“靴巧裁花样,嵌以金线蓝条”,必然超出政府的禁令,违禁越规自然屡见不鲜。洪武二十五年,朝廷又进一步下令:严禁庶民、商贾、技艺、步军、余丁及杂役等穿靴,只能穿皮札(革翁),唯独天寒地冻的北方地区,允许用牛皮直缝靴,违者处以极刑。皮札(革翁)穿时先将皮统札缚于小腿上,下面再穿鞋履。因而是普通鞋加绑腿(靿)的样子。相对于靴来说,皮札(革翁)的鞋和靿是分离的,而不是缝在一起。可还是有人铤而走险,去以身试法。洪武二十六年八月,南京五城兵马司查获,有叫颜锁柱等38人,擅自更改皮札革翁的形式,将其做成半截靴、短帮靴,并且帮里一样长,还安上袜口,在市面上出售。这种靴样如流传开去,必致引起制度紊乱,颜锁柱等人的违禁行为,受到官府的追捕,最后受到法律严惩。朝庭还命礼部出榜晓喻军民,榜文曰:“为奸顽乱法事,节次五城兵马司拿送犯人颜锁柱等故将原定皮札革翁样制,更改作半截靴,短靴,裹儿与靴一般长,安上抹口俱各穿著,或卖于人,仍前自便于饮酒、宿娼、行走摇摆,该司送问罪名,本部切详。”“这等乱法度的,都押去本家门首枭令了,全家迁云南。”然而,事实上物极必反,高压政策压不住强烈的变革欲望,明代初期这种千人一面的着装方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正孕育着一场中国服饰艺术的大突破。

靴子

文武百官朝服配皂靴,皂靴面料采用皮、缎、毡等,大多染成黑色,多用于男子。上自皇帝,下至百官,以及他们的父兄、伯叔、弟侄、子婿,皆许穿靴。但也有限制,如教坊及御前供奉者,儒士生员许穿靴,校尉力士值勤时许穿靴,若出外则不许穿。官员的皂靴“底软衬薄,其里则布也,与圣上履式同,但前缝少荾suī角,各缝少金线耳。频加粉饰,敝则易之”。可见宫中还有一种薄底皂靴,供内使穿用。

 军人鞋

 明代军人的鞋履多种多样,等级严明,有长靿、圆头、翘尖等,此外,根据材料、饰物、功能等得不同,有粉底靴、缎靴、虎头靴、方头靴、皂纹靴、云头靴、钉靴、油靴等。粉底靴多为圆头或方头,底部用多层革、布、纸或木制成厚底,外涂白粉或白漆。有“头顶缠棕大帽,脚踏粉底乌靴”,以形容明代官员之冠靴;缎靴一般指靴的面料为丝绸锦缎等制成。

 皇帝毡靴

 帝皇的服饰更是瑰丽而奢华。朝廷集中名工巧匠,还动用民间机户,从事龙衣彩缎等高级面料的生产,不计工本地为皇家服务。皇靴的制作也同样是豪华精美。明代皇帝常服穿皮靴,冬天喜欢穿镶绣口毡靴。万历皇帝下葬时,身穿龙袍,足登高筒长毡靴,还将裤脚装在靴筒内,足见靴的重要地位。定陵明墓共出土5双靴子,其中1双红素缎单靴,4双毡靴。毡靴式样与单靴相同,其中3双有缂丝护膝。缂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缂ke丝,亦称“刻丝”。盛于末代。采用“通经断纬”,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一幅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其成品花纹图案具有正反如一的特色。缂丝精美细腻,艳中带秀,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美誉。明代御用缂丝龙袍及缂丝书画发展较快,技艺更为精湛,大多进贡朝廷为皇家享用,因此缂丝也成为了皇权的象征。在北京定陵博物馆,我们可以亲眼目睹,万历皇帝穿过的带缂丝护膝的精美毡靴。毡靴由毡里、靴筒面、靴底及护膝组成,特别御寒保暖。此靴高46——60厘米,靴口宽24厘米,靴底长29厘米,宽3.4——5.4厘米。靴面采用红素缎,靴帮与毡里之间夹有白粗布衬;各片相接均用暗线,另在缝内压一明金线。靴底以薄牛皮、白粗布及棕为料,再用合股丝绳实纳,前半部分暗绱,针脚0.7厘米;后半部分明绱,针脚长0.2厘米,外涂白粉,最后帮底缝绱合成。护膝是靴的特殊装饰,它与靴筒相接相叠,其露出部分增长了靴的高度。除了保护膝盖,穿着暖和外,还可以在靴筒夹内放文书、名帖等物。在护膝上缝制多彩的花纹更能使靴子锦上添花。万历皇帝的缂丝护膝缝在毡筒内,护膝口部与靴筒上部均饰0.3厘米的罗缘边。护膝两侧缝有相同纹样的缂丝制品,缂丝织物中间为一个大寿桃,下为如意灵芝托,上部为二个“卍”字。周边罗缘内缂有八宝云龙纹,主题寓意为“万寿如意”。可见是为皇帝祝寿时穿的靴子,其构图别致,纹样新奇,不愧为一件具有皇家气派的佳品。

 明代妇女缠足之风已非常普遍,接受这种习俗的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类:一为豪门贵妇、大家闺秀。从宋元出土的小脚鞋来看,也大多为贵族妇女所穿。她们经济富裕、无须劳作,举步行走、有人携扶。这种优裕的生活,显赫的地位,正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明初时,朱元璋将与其对抗的旧部编为丐户,并下禁令“浙东丐户,男不许读书,女不许裹足”,政府明令禁止下层女子缠足,使缠足与读书相提并论,成了有钱人家的专利,因而更助长了其成为财富、地位、荣耀的标志。为了延续家庭的富贵荣华,家家争先为年幼的女儿裹脚,女孩们缠足后闭门不出,终日从事女红,精心设计打扮自己的小脚饰品。明人沈愚《绣鞋》:“几日深闺绣得成,着来便觉可人情”;另一类为秦楼花魁,歌妓舞女。她们为生存所需,市场的需求使她们对缠足表现更为迫切。当时扬州城里,那些被鸨儿收养的“扬州瘦马”,即专门供人择为妾的年少妓女,最为客商看重的就是对于瘦马的小脚的评判。
       张岱《陶庵梦录·扬州瘦马》记载:当时挑选妓女标准之一是检查她们脚的大小:“以手拉其裙,趾出。然看趾有法,凡出门裙幅先响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出者必小”。为取悦男性欢心,她们不惜代价打造自己的纤足,裹足互竞越缠越小,小鞋饰品争奇斗艳。明代小脚鞋仍喜用红色、黄色,以凤头、鸳鸯为多(。在宋元翘头平地小鞋的基础上,明代又出现了高跟弓鞋,并且风靡一时。这种时新的高跟底又分为明底和暗底,即外高跟与内置高跟两种。其高底部分采用革纸、布、毡、木等材料制成。可以说高跟弓鞋的出现,迎合了当时愈演愈烈的缠足之风,促进妇女们把足缠得越来越小,最终把宋元时崇尚小足以“直、尖”为贵的理念,推到了以“瘦、小”为美的程度。社会上不仅出现了三寸甚至三寸以下的金莲,而且逐渐形成了一批崇拜金莲的莲迷们。“猩红软鞋三寸整”、“廉前三寸弓鞋露”、“凤嘴弓鞋三寸”,看看当年文人墨客留下的诗句,便可知她们的脚有多小。那么,为什么当时女性们那么热衷于穿高底弓鞋呢?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此的功能、作用有着生动的分析:“鞋用高底,使小者愈小,瘦者愈瘦,可谓制之尽美又尽善者矣。然足之大者,往往以此藏拙,埋没作者一段初心,是止供丑妇效颦,非为佳人助力。近有矫其弊者,窄小金莲,皆用平底,使与伪者有别。殊不知此制一设,则人人向高底乞灵,高底之为物也,遂成百世不祧之祀。有之则大者亦小,无之则小者亦大。尝有三寸无底之足,与四五寸有底之鞋同立一处,反觉四五寸之小,而三寸之大者。”原来穿上高底弓鞋将脚跟部抬高,脚背上弓,缩短了脚底的距离,脚越发显得小而瘦,能将大者变小,小者更小;另一方面又加高了女子的身材,走起路来婷婷玉立,更显女性风彩。这些使用效果正符合当时妇女追求美的心理需求,因而穿高跟弓鞋者越来越多。

 这两双北京定陵明墓出土的万历帝后随葬弓鞋,分别为高跟与平跟,为我们提供了明代小脚鞋的宝贵资料。其一为尖足凤头高底鞋,特点是在鞋底后跟部加垫长圆高跟,高跟以多层革板纸相叠,用合股丝线钉在一起,再以红素缎裱裹。底前部内夹少量革板纸,加厚足尖部分,鞋底不缝纳。鞋面提跟为浅红色暗花缎,鞋尖两侧刺绣莲蓬荷花花纹。此鞋长12厘米,宽5厘米,跟高4.5厘米,圆高跟长7厘米,凤头高7.3厘米,制作独特;其二为尖足凤头平跟鞋,足尖做成内钩凤头形。鞋面与提跟为红色织锦,鞋里为暗花缎。鞋底里面均为暗花缎,中间夹一层草板纸,用双股丝线打结纳成。鞋帮与鞋底间采用明绱。鞋底长12.9厘米,帮高3.3厘米,凤头高4.4厘米,后提跟长6.7厘米。在明定陵帝王墓共出土15双尖足凤头鞋,款式主要为高跟与平跟8。我国古典名著《金瓶梅》中,也有许多高跟与平跟弓鞋的描写,第一类为白绫高底鞋,如:金红凤头高底鞋儿、桃红素罗羊皮金滚口高底鞋儿、粉红花罗高底鞋儿、老鸦白绫高底鞋儿,大红缎子鞋儿,浅蓝香罗鞋儿,鸳鸯摘桃鞋儿等。都是以白绫作为制作鞋底的面料,其高底就有木质和毡质之分。书中孟玉楼对潘金莲说:“你若嫌木底子响脚,也似我用毡底子却不好,走着又不响。”底高约四、五寸,形制大都为弓鞋。第二类,为平底绣花鞋,如大红光素缎子鞋儿,红鸳凤嘴鞋儿,老鸦缎子绿锁线鞋儿等,还有睡鞋、琴鞋、丝鞋、暖鞋等,也大都为平底。

 在明代的历史画卷中,大多妇女均穿长裙,长裙掩盖着小足,只是远远看见裙摆下露出的弓鞋翘尖部位。这双黄锦高平底凤头鞋,为明代益宣王朱翊鈏yǐn妃孙氏的陪葬鞋,让我们近距离看到了弓鞋全貌,以及精美的凤头鞋翘。鞋面采用黄色回纹锦,在鞋头翘尖部绣出鸟嘴,鞋帮处依次绣出眼珠、翅膀、花草等图案,使凤头造型更为栩栩如生。后跟部还缝着绣有花卉的鞋提巴。鞋底以粗布缝纳,底长13.5厘米,宽4.8厘米,高2.5厘米。底周沿露出点点针迹。这双山西运城明墓出土的高跟金莲,鞋长不足三寸,鞋面为橙色,后部绣着如意云纹。鞋头部尖翘,三层缝制,中间层绣有鲜艳的连枝红梅。鞋底素色,前后部相连,为外高跟型,已与现代高跟底相似。跟部坚硬似木质,外包绣着红梅的素布,两朵梅花前后呼应,透露清新之气。帮底之间缀压黑色滾条,鞋沿口可见手工缝制线迹,当为中层妇女用鞋。金莲弓鞋是小脚的重要饰品,精心绣制漂亮的足衣,让自己美丽的纤足,更加引人注目,这是小脚妇女们朝思暮想的。从元代的平底翘头小鞋,到明代的高底弓鞋,高跟又有明暗之分,其款式不断增多,制作也趋向精美。明代宫人的弓样鞋上皆刺有小金花,民间刺绣工艺在鞋帮上的运用日益扩大,《金瓶梅》第二十八回:写来旺儿媳妇的鞋饰,是“大红四季花,嵌八宝缎子白绫平底绣花鞋,绿提根儿,蓝口全儿”;第五十六回:写月娘穿的鞋子是“金红凤头高底鞋儿。”这些鞋面都绣制着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正是明代中后期,人们的审美观在鞋饰上的反映。











发 言
返回
标题 作者

评论 COMMENT 0

你未登录,请登录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