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方法
四诊:中医用语,即指望、闻、问、切。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
1、望面色:正常人,面色微黄、红润光泽。病色:青、赤、黄、白、黑。
(1)青色:主寒,主痛,主淤血,主惊风。
(2)赤色: 主热。
(3)黄色:主虚,主湿。
(4)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
(5)黑色:主肾虚,主水饮。
2、望舌:正常舌象是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薄白苔。称“淡红舌,薄白苔”。
(1)望舌色:
淡白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寒证、虚证。多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
红舌:舌色较正常深者,主热证。如舌鲜红少苔或无苔,为阴虚火旺,红而干,为热盛伤津。
绛舌:舌色深红者,主热盛。外感热病见此舌,为邪热入于营血,内伤杂病,多为阴虚火旺。舌面光滑如镜,为胃阴大伤;舌绛干枯,为肾阴已涸。
紫舌:舌色青紫者。多见于淤血病变。
(2)望苔色:
白苔:主寒证。苔薄白而润,多属风寒表证;薄白而干,多为外感燥邪;苔白厚滑腻,多为痰湿内停,或食积不化;白厚干燥,多为寒邪内盛、津液不足。
黄苔:主热证。其色越深,奇热越重。微黄薄苔,多属外感风热;黄而厚腻,多为湿热积滞;黄厚干燥,多为热盛伤津。
灰苔:既主里热证,亦主里寒证。其灰黑而润,多为里寒证;灰黑而腻,多为寒湿蕴积;灰黑而干,多为燥热伤津。
黑苔:主热极,又主寒盛。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苔灰黑而燥,为热极津枯,灰黑而滑润,多为阳虚寒盛。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均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故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参十问条:
(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 疾病初起,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外感表证,可见以下三种类型:
(1)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是外感寒邪所致,常伴有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
(2)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是外感热邪所致,常伴有口干微渴,或有汗,脉浮数。
(3)太阳中风证:发热轻,恶风,自汗。是外感风邪所致。
2.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的特征。
3、但寒不热病人之怕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
4.但热不寒发热不恶寒但恶热,多数里热证,可见以下几种类型:
(1)壮热: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
(2)潮热:发热如潮有定时,临床常见以下三种类型:
1)阴虚潮热:多为午后或入夜发热,以五心烦热为特征,常伴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属阴虚内热。
2)阳阴潮热:多为日哺(下午3——5时)发热,热势较高,又称为日晡潮热,多因胃肠燥热内结所致,常伴有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燥结,舌苔黄燥等。
3)湿温潮热: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为特征。多因湿遏热伏,热难透达所致,常伴头身困重,胸闷呕恶,便溏,苔腻等。
4)低热:指轻度发热(体温多在37——38摄氏度之间),但持续时间较长,多见于阴虚潮热或气虚发热。
(二)问汗
1.表证辨汗 2、里证辨汗3、局部辨汗
(三)问疼痛
其形成机理可概括为虚实两方面。因于实者,多由外邪、痰浊、食积、瘀血等病邪阻滞气血脉络,“不通则痛”,即为实性疼痛;因于虚者,多由气血阴阳亏虚,脏腑经络失于濡养,“不荣则痛”,而为虚性疼痛。
1、一般规律: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减,痛而拒按者,多属实证;久病疼痛,病势较轻,时痛时止,痛而喜按者,多属虚证。痛而喜温者,多属寒证;痛而喜凉者,多属热证。
2、疼痛特征
(1)胀痛:疼痛且有胀感,多为气滞所致。好发于胸胁、脘腹及头面部。
(2)刺痛:疼痛如针刺刀扎,多为瘀血阻滞所致。好发于头部及胸胁、脘腹部。
及其他痛感。
3、疼痛部位
(1)头痛:前额部疼痛连及眉棱骨,为阳明经头痛;头部两侧疼痛为少阳经头痛;枕部疼痛连及项部,为太阳经头痛;巅顶痛,为厥阴经疼痛;头重如裹,为太阴经头痛;头痛挚脑,头痛连齿,为少阴经头痛。
另外,根据痛证的一般规律及头痛的特征与兼症,可辨别头痛属外感还是内伤,以及病证之寒热虚实属性。一般而言,外感头痛,多属实证;内伤头痛,多属虚症;头痛喜凉恶热者,属热证;头痛喜暖恶寒者,属寒证。
(2)胸痛:注意分辨胸痛的确切部位。
(3)胁痛:多是肝胆及其经脉的病变。
(4)腹痛:脐以上部位疼痛,为大腹痛,多属脾胃病变;脐以下部位疼痛,为小腹痛,多属膀胱、大小肠及胞宫病变;小腹两侧疼痛,为少腹痛,多属肝经病变。腹部冷痛属寒,灼痛为热;胀痛多实,隐痛多虚。
【切脉】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1.浮脉 风寒束表一卫气为御邪侵,充于肌表一脉随气浮于外一轻按即得一谓之浮脉。
2.沉脉 病在脏腑一脉位深藏,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一、谓之沉脉。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3.迟脉 阴盛阳衰一心功减退,搏动迟缓—一息三至,去来极慢一谓之迟脉。阴盛为寒,阳衰为虚。
4.数脉 表卫闭郁,气郁化热,或由气人血,气血两播一心动亢进—一息六至,多于常脉一谓之数脉。亦有心气虚衰一搏动无力一每次输出血量不足,心动加速以求代偿一成为虚数。
5.细脉 气血两虚,阴虚偏甚一气虚则输出量少一加之血虚脉失血充,则脉细如线一谓之细脉。
6.微脉 阳气衰微,气血俱虚一脉细而软一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一谓之微脉。
7.弱脉 气血两虚一气虚无以鼓动血行,血虚无以充盈于脉一极软沉细,按之乃得,轻取难寻一谓之弱脉。
8.实脉 三焦实热或腑气不通一心动亢进一搏指有力一谓之实脉。
9.洪脉 气郁化热,气分热盛一心功能亢进一按之洪大有力寸谓之洪脉。若大而虚,按之无力是壮火食气,心气已虚。
10.弦脉 肝肾阴虚一水津亏损,脉失津濡一脉络紧张一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一谓之弦脉。少阴阳虚,气化失常一水停三焦,充于脉内及其夹层一脉络为之紧张,触之如按琴弦一谓之弦脉。肝胆气郁一脉为气束,不能舒张一如按琴弦一亦可成为弦脉。
11.紧脉 风寒束表一脉络收引一脉形如索,轻按即得一谓之浮紧;寒中三阴一脉络收引一其形如索,重按始得一谓之沉紧。
12.滑脉 痰食妊娠,停阻经隧一所阻部位脉络紧张一血流受阻一聚集如珠,流于脉内一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一谓之滑脉。
13.涩脉 气滞、血瘀、痰凝一脉络传导受阻,微挛一血流不畅一按脉犹如轻刀刮竹一谓之涩脉。
14.濡脉 水湿阻滞一脉因受湿而弛一按之无力,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一谓之濡脉。气血阴阳亏损,生化无源一脉无血充一亦呈濡脉。
15.芤脉 突然大量失血一脉失血充一形如葱管,按之中空一谓之芤脉。
16.结脉 心系阴阳亏损一脉络痉挛一传导阻滞一脉律不匀,时有止歇一谓之结脉。迟止定期,谓之代脉。
悬丝诊脉:指的是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因此就把丝线的一头搭在女病人的手腕上,另一头则由医生掌握,医生必须凭借着从悬丝传来的手感猜测、感觉脉象,诊断疾病。由唐贞观年间,孙思邈悬丝诊脉为长孙皇后诊脉。


评论 COMMENT 共 0条
你未登录,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