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此登录
< 返回知识库古代著名人物

2018-06-07 13:14:34

12号字
12 14 16 18 20 22

1、姜子牙

姜子牙(约前1156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

其先祖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出生地主要有东海说和河内说。《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他是东海上人。但这些说法都很笼统含糊。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得较为明确: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经注·齐乘》也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

人物生平

半生寒微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东海边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西),所以又称吕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事处,闲居在家。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伐鱼河畔),才遇到求贤若渴的姬昌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姬昌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请他坐车同归,并拜他为师,从此开始了他兴周灭商的人生道路。此即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

兴周灭商

姜子牙72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有人说,姜子牙博学多闻,曾为商纣做事。商纣无道,姜子牙就离开了。四处游说列国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依姬昌。有人说,姜子牙乃一处士,隐居海滨。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时,姬昌之臣散宜生、闳夭久闻姜子牙之名而召请他。姜子牙也认为听说姬昌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姬昌,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虽然姜子牙归周的传说各异,但大旨都认为他是姬昌、姬发之师。

姬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姜子牙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姜子牙辅佐姬昌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姬昌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姬昌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姬昌死后,姬发即位。九年,姬发想继续完成姬昌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于是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姬发说:还不行。班师而还,与姜子牙同写了《太誓》。

又过二年,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此时纣王荒淫暴虐到了极点,姜子牙见时机成熟,就向姬发提出伐纣建议。姬发于是通告诸侯共同征伐。姜子牙精选兵车300辆,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组成伐纣大军。发兵时姬发占卜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姬发和众臣的决心一度动摇。姜子牙力排众议,坚定了姬发伐纣的信心。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周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会合。商纣王也集结70万(一说17万)兵马赶至牧野。战幕一揭开,姜子牙亲率少部精锐为先锋在前面挑战,随后姬发率领大队人马攻击商纣王的军队。商军人多势众,但士卒与商纣王离心离德,纷纷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姜子牙引姬发入殷都朝歌,诏告天下商朝灭亡,周王朝诞生。

第二天,姬发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封铺好彩席,师尚父牵来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恶商纣之事。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商纣屯积在钜桥的粮食,用以赈济贫民。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之人共同开始创造新时代。

封国安邦

武王灭商后,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议,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作出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国,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而被首封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以稳定东方。

公元前1045年,姜子牙带领本部人马奔营丘而来。因为长途跋涉十分疲惫,一行人行军速度很慢。一天傍晚他们来到离营丘不远宿营,准备明日赶到营丘。有人说有道是机会难得。这些人睡起觉来香甜安稳,哪像个赴国建都的样子。姜子牙听后睡意全无,急命整顿人马披星戴月赶赴营丘。至黎明时到达淄河西岸,只见莱国军队正在涉水奔营丘而来,剑拔弩张,形势危急。原来莱国与营丘离得很近,是商纣王的属国,莱侯想趁姜子牙立足未稳之际抢占营丘。两军在淄河西岸展开对垒,姜子牙指挥镇定自若,士兵作战英勇顽强,莱军被杀得丢盔弃甲,悻悻而回。齐国就这样正式建立起来。

姜子牙建立齐国后首先以法治国,安定民心。司寇营汤阳奉阴违,受贿害民,并妖言惑众,宣称要以所谓的仁义治齐,姜太公便令人把营汤斩首,以正政令;东海上有被时人称为贤人的狂矞、华士兄弟,不向天子称臣,也不为诸侯做事,以不合作的姿态和平对抗新生的齐国,姜子牙认为他们自私自利,不为国家尽义务,是害群之马,就下令诛杀他们。一时间齐国再也没有违抗命令法规的事情了,混乱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仅仅五个月姜子牙就去向周公报政,即向周公汇报其安邦定国的政绩。

强国富民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用其所长,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积极创造性。这一用人路线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姜太公还把用人提升到事关国家兴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实践证明,他的用人思想不仅开创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人才使用先河,也为后来齐国称霸列国奠定了基础。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太公认为,如果在齐地强力推行周礼,容易产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国安邦。经过再三斟酌,他决定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且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

据《汉书·地理志》载:齐地负海潟(x刹)卤,少五谷,而人民寡。《盐铁论》则说:昔太公封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姜太公自齐国初建时就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丰富、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等手工业;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的外贸政策。在这种农、工、商三宝并举的宏观战略指导下,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齐国逐步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发展为雄居于东方的大国富国。

安定周室

姜子牙封齐建国后,相当多的时间是在镐京做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辅佐外孙周成王姬诵、重外孙周康王姬钊。他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也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镐京担任虎贲氏之职,统领着王宫卫戍部队。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营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镇守。成王时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之乱,淮夷、徐夷、殷东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辅助周公旦,或坐镇京都、运筹帷幄;或领兵东征、冲锋陷阵;或左右呼应,东西夹攻,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战功。再后来,周成王去世,姜子牙父子又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遗命,担负起辅佐太子的重任,后又与众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钊登位,史称周康王。

寿终镐京

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子丁公姜伋继位。齐丁公姜伋继任周王室太师,掌管整个周王朝的军政事务。


2、伊尹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挚,小名阿衡,“尹”不是名字,而是“右相”的意思。夏朝末年生于空桑(今洛阳伊川县,一说今河南杞县),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著名贤相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他也是中华厨祖,中原菜系创始人。

约公元前16世纪初,他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就是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商朝国力迅速强盛。

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将伊尹安葬于都城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附近,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伊尹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

相传他生于伊水,故名伊尹,甲骨卜辞单称“伊”。他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他陪嫁到商汤进食的机会向其分 析天下形势。商汤很是欣赏,便取消了伊尹奴隶资格,并提拔他为宰相。公元前1600,伊尹辅助商汤灭了夏朝,商朝建立。他执政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 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太甲即位时昏庸无能,伊尹软硬皆施,还把太甲流放到桐达3年之久(《竹书纪年》记载为7),并摄政管治国 家。到太甲后悔了,才把他迎回继续执政,使太甲变成了一位圣君。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朝50多年,为商朝立下汗马功劳。伊尹死后, 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以表达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

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由于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以致于使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在今嵩县空桑涧西南,有个平兀如几的小山,就是世传商汤聘请伊尹的三聘台,而在城南沙沟龙头村的“元圣祠”右厢房则专修有三聘台以供后人凭吊。由于有莘王并不答应商汤聘任伊尹,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伊挚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

伊尹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宰相,而且始创用陶器煎服中草药,以增其疗效,为中草药煎服第一人。除此之外,伊尹还精于烹饪,因在烹饪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被后人尊为“烹饪鼻祖”,中国餐饮业最权威的奖项“中华烹饪技术创新大赛”,即取名“伊尹奖”。

根据学者考证,伊尹在商的身份除了在政权为相之外,更为重要的身份他还是一个巫师。商是一个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国家大事小情皆要通过占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巫师具有崇高的地位。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师,上古巫、史、医合一,巫师本身多兼有医的功能,如蜚声远近的巫彭、巫咸等皆以擅长医术闻名,《说文》释“尹”作“治也”。古文字学家康殷就指出:尹,“象手执针之状,示以针刺疗人疾病”;官名尹“同样是医疗治调之意的引申·转化”。“伊尹”同时具有来自伊水的医和相的意思,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伊水的巫师。


3、师般

在武丁时期,有一位有名的人物,名字收师般。关于师般的名字,人们说法不一,有人说“师”是“老师”的意思,因为师般原是武丁的老师,所以叫“师般”;有 人说:“师”是“军旅”的意思,因为师般是带兵的将领,所以叫“师般”。不管“师般”的“师”字怎么解释,师般这个人确实存在。从安阳师院编辑的《甲骨文 电子字典》中,可以搜集到近百条关于师般活动的卜辞。这些珍贵的资料就是师般这个人的原始档案。

在后世文献中,关于师般的记载可以从《书经》里找到:“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意思是说,历代辅助明君的人,在武丁时期,便有像“甘盘”这样的人物。这 里的“甘盘”,据历史学家考证,就是本文说的“师般”。今本《竹书纪年》中也有记载:“(小乙)六年,命世子武丁居于河,学于甘盘”。意思是说,(小乙) 六年的时候,小乙命令他的嫡长子武丁住在黄河边,拜甘盘为师学习。

后世文献中的记载,实际上都是把当时的传说用文字记录了下来,这些都不是最直接的材料,甲骨文中的记载才是商代第一手材料。

对于师般的记载,根据近百条卜辞,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师般是商朝武丁时期的一员名将。《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6209片,反映了武丁时期一次重要征伐逤方的战争。逤方是位于商朝西北的一个 方国,长期与商王朝为敌。《合集》6209片记载的这次战争,是武丁亲征,出征前举行祭祖,点名让三员名将出击,其中就有师般。

第二,师般又是武丁时期的一名文职重臣。朝廷经常有许多重大事情需要派遣大臣去办。师般“叶王事”的卜辞,屡见不鲜。所谓“叶王事”就是“勤王事”。王室 有事,臣下为之效劳,就是“勤王事”。顺般经常作为朝廷奉命出使,可见地位的显赫,例如《合集》8836片:“戊辰卜,宾,贞乎师般取于夫。”辞意是:戊 辰这天占卜,贞人宾贞问:“召唤师般前往夫地催缴贡赋,可顺利吗?”

第三,师般更是武丁身边的心腹近臣。师般在朝廷上不仅拥有文武大权,在武丁的心中还是关键时刻的依靠对象。武丁时有个王子叫子画,原来很忠诚,掌握一定兵 权。后来他背叛朝廷,武丁就派人杀死他,派去的好几个人中就有师般。《合集》32900片说:“……王令师般……师般途子画。”“途”,假借作“屠”。辞 意是:商王(即武丁)命令师般杀死子画。此外,武丁还亲自为师般占卜。如《合集》4226片说:“贞师般其有祸?”辞意是:贞问师般会有灾难降临吗?

从有关师股的大量卜辞中可以看出:师股是武丁驾前重要的辅弼之臣。甲骨文中没有宰相的说法,从师般的活动及与武丁的关系看,用后世的说法,师般该是武丁时期的一位名相。

 

4、圣人傅说(yue)

中国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圣人的,不是孔夫子和关羽,而是傅说(音悦)。他比孔夫子早生800多年,得到圣人称号则早了2000多年。傅说是商王武丁的大宰相,他于公元前1135年出生在古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太臣村一个卑贱的奴隶家庭。当时的奴隶是不准有姓氏的,只有官员和臣民在对帝王有功时,皇帝才赐 姓。傅说虽生于奴隶之家却天资聪明,勤学好问,对国家大事颇有见解。商代气候温暖,雨水多降,水涝成灾,通往中原的运盐古道常被洪水冲断,商王朝就从四方 征召奴隶筑路防洪以保盐路通畅。傅说被征,在筑路中发明了“版筑”技术,彻底改变了奴隶们的劳动状态,使他们的工效大大提高,他也以此轰动朝野,闻名天下。

正以布衣身份云游四方拜访名人的武丁见到这位没名没姓的奴隶,看他气宇轩昂,仪表不凡,通天文知地理,谙人世懂阴阳,问之对答如流,且所讲道理深刻,便认 定此人必是大贤。但商代祖规戒律严谨,贵贱等级分明,奴隶平民不能入朝为官,武丁便绞尽脑汁让这个奴隶入朝为相。商代人十分相信鬼神,他对文武百官说自己 梦见上天赐与他一位贤人来辅佐治理国家,却无人相信,武丁令画师将“梦中圣人”的相貌画出来,朝廷官员无一能对上号,便派大臣郑达天下搜寻。终于在傅岩 (也叫傅险,今山西平陆县城郊东部圣人涧)山上找到这位“梦中圣人”,武丁赐他傅姓,又因特别高兴而赐名说(悦),并封为宰相。

公元前1427年,任宰相的傅说不负朝廷重望,极尽文韬武略之才华,从整饬朝纲入手,规劝武丁祭祀时减少贡品,从王室开刀,推行新政。他向武丁提出振兴商 朝的方略------《傅说三篇》,建议武丁政治上要任人唯贤、不分贵贱,要把贤人光、吴、并、望乘和妇好全都委以重任;军事上要强化武功训练,装备军 事,征服鬼、土、荆四方国家以开拓疆域,并要加强周边防御,巩固王朝领土;经济上要掠夺奴隶和财物,增加国家收入,还要减徭役,轻薄赋。“嘉靖殷邦”,使 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史称“殷国大治”、“殷道复兴”。

傅说为相50年,其献给武丁的治国方略使商王朝南到长江流域,北到燕山,西到陕西,东达海滨,成为当时最大的奴隶制国家。彪炳史册的傅说在世就被称为“圣 人”。享年89岁的傅说,死后葬在其故里圣人涧马跑泉边。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圣人,家乡人民曾为他建过三座“傅相祠”。位于林虑山的王相岩,传说 3300年前武丁和傅说曾在这里的悬崖岩洞居住过,王者、相者住过的地方叫王相岩,住过的村叫王相村,绝壁崖头的千年古橡树叫王相树,他们到过的山岭叫王相岭,经常来往的山沟沟,沟口叫王相口,用过的水井叫相井,傅说占卜坐的石椅叫王相椅,后人还在这里建了傅说雕像。

在不少史料中记载,傅说死后变成了神,化成一颗星宿叫“傅说星”。屈原的《远游》中说:“奇傅说之托辰星兮,羡韩众之得之一”。《庄子·大崇师》中说: “傅说是亡,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车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晋书·天文志》中说:“傅说 一星,在尾后,傅说主章祝,巫官也。”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傅说诞辰日,他的故里都要举行隆重的官祭大典,四面八方的傅说后人载歌载舞,表达对先贤的祝福和崇敬。

 

5、箕子

箕子,商朝贵族,末代王帝辛(商纣王)的叔父,原名胥余,因封于箕,爵为子,故称箕子,与比干、微子并称商末三贤。

箕子是殷末周初著名的巫学家及其占卜宗师,其专职是占卜阴阳、观测天象、授时制历,并以此指导国家的农事、渔牧或者出征讨伐活动。箕子观测天象的地方 据说在他的封地地(今山西陵川箕子山)。箕子谙熟占卜和阴阳历法,商纣王曾向他询问时辰,先秦文献《韩非子》载:商纣王在朝歌宫中整日整夜地寻欢作 乐,弄得连时辰也搞不清了,就问身边的人,谁也说不明白,只好派人去问天道,箕子向他系统地讲了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五 福等共九项,都是人道。《尚书·洪范篇》也记载了周武王向箕子请教时箕子大讲天道五行之事。南北朝时范晔在写《后汉书》时,还将天象观测和阴阳卜筮称作 箕子之术”。

纣王当政后,箕子曾官居太师,辅佐朝政。纣王即位不久,箕子见他开始使用象牙筷子,就叹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来配,然后就会追求其他的珍奇物 品,这就是奢华享乐的开端呀!国君一讲究享乐,国家怎么能搞得好呢!后来纣王越来越荒淫残暴。比干、箕子、微子、辛甲等大臣纷纷向纣王进谏,纣王执意不 听。比干因谏而死,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无奈之下,箕子为保全性命就佯狂披发为奴, 隐而鼓琴自悲为乐;一说箕子漆身为厉(麻风)以避杀身之祸,后来纣王下令将他囚禁起来。

周武王灭商之后,命如公将他释放出来,并向他请教治理天下之道,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拥护。箕子认为应当施行仁政,用安抚的手段来争取民心。武王好言安慰, 请他归顺大周,但是箕子宁死不降,要远走辽东。周武王无奈,并且敬佩箕子的操行,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封他为朝鲜侯,并免行君臣之礼。箕子也很感念武王的恩 德,临行前写了一篇《洪范》给武王。文章中详细总结了殷商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奉劝武王一定要实行仁政。《洪范》篇实际上是周武王克殷之后,造访箕子时向 他询问治国方略的记录,也是箕子写下的治国纲领。在这篇文章中箕子已经提出了民主意识、反对专制独裁的思想。

后来箕子自封地朝鲜返回国内去朝拜西周王朝时经过故地朝歌,看到曾经高大威严的王宫成了一片废墟,荒凉败落、长满禾黍,伤感悲痛之余就写了一首《麦秀 歌》,以寄托自己的哀思。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儿好仇。诗意大致是:(朝歌田 野)麦穗已秀齐,早秋的禾苗也染绿大地,你这个顽劣的小孩呀,不和我友好自顾瞎淘气。(朝歌大地)麦穗已秀齐,早秋的禾苗已染绿大地,你这个可恶的小孩 呀,不听我的话落下啥结局!十分真实、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当时的情感,殷朝的旧民听到了纷纷为之泣下。他这首诗为后世屈原、杜甫、李煜、陆游、辛弃疾等众 多文人所推崇、效仿。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后来专门撰文称颂箕子,尤其对他教化朝鲜、推行道德,做了充分的肯定,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敬意。

另有一说周武王灭商,命人将箕子从监狱中释放出来后,箕子便沿淇子西上,在今山西陵川县境内的太行山深处隐居,周武王为寻访箕子也到过这里。《陵川县志》 与《山西通志》中载:箕子避地憩山中,及武王访以治道,于此纳履焉。今陵川境内有箕子山,箕子册上有谋棋崔,册上布满了黑白分明的小石子,圆滑光洁, 像围棋子。传说箕子在这里发明了围棋,与仙人对弈,此山故名谋棋山。当地民间现仍保留有远古占方棋类,流传着箕子在该地弈棋的远古传说。箕子山上不但 有谋棋岭,而且还有箕子洞。据说当年箕子洞的顶壁上还能隐隐约约看到许多灰白色圆点,形状如围棋一般,或者说更像一幅古代星象图。箕子山古时有巨石,石上 留有巨人足印,据说这足印也是箕子当年所留。

箕子死后葬在了梁国之蒙县,其墓地被后人称为箕子冢。朝鲜半岛的人民也纷纷建庙来纪念他,平壤市内至今仍有箕子陵。1996年秋天,韩国宗教界知名人士佛心道文到郑州办事,还专程赶淇县箕子庙认祖归宗,献上自己深深的敬意。


6、微子

微子,商代贵族,生于商末周初,末代王帝辛(商纣王)同父异母哥哥。本名启,因为封在微,爵位属于子,所以叫微子。微子仁慈贤明、德行高尚。按照商代“父终长子即位”的继承法,微子本应继承太丁帝的王位,但由于微子的母亲不是太丁(文丁)帝的正妃,所以微子在继承王位的问题上就遭到以比干为首的一部分大臣 的反对。最后,帝乙采纳了比干的建议,立帝辛为王位继承人。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商王室已颇讲嫡庶。微子虽为长子,因庶出不得立,纣为正后所生,虽非长子, 却可以继承王位。纣即位后,微子并没有因王位之争而对纣王有所偏见,相反,却是一心一意与比干、箕子等人一起辅佐纣王。

微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面对纣王的暴政,微子心中充满了焦虑和困惑。为维护殷王朝的统治,他曾多次规劝纣王改恶 从善,但纣王充耳不闻。无奈之下,微子只好抱着祖先的祭器远走他乡。公元前1047年(帝辛三十二年),周武王观狮于孟津,准备伐商,纣王急召微子、箕子 及攸侯喜(攸,同条,地名;侯是爵位,喜是人名)等勤王,但为时已晚。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微子手持祖先的祭器来到军门,脱去上衣,露出臂膀,反缚着双手,跪着前行,向武王投降,武王亲自给他解绑。

武王灭商建周后,一方面在周朝内部大封功臣谋士;另一方面又对商朝的遗民采取安抚措施,将箕子封于朝鲜,又下令纣王的儿子武庚(字禄父)统帅殷商的旧民, 统治殷商都城附近的地方和俾守商祀。没过多久,武王病死。武王死后,“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在此困境下,其子“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 定,周公旦恐怕诸侯不服,便以王叔身份摄政。同宗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便勾结殷纣王之子武庚,带领淮夷发动叛乱,企图复辟。周公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 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服了殷的余民。

周公平武庚、管叔、蔡叔之乱后,为加强对殷商旧地和遗民的有效统治,便借此机会继周初武王分封诸侯后,进行第二次大分封。将武庚、管叔、蔡叔所管辖的殷遗 民一分为三:一部分分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封于殷商故墟,国号卫;一部分曾跟随武庚叛乱的殷遗民或愿意臣服的殷商贵族则迁进成周洛邑;一部分封给了微子,让他遵从商朝旧典建立宋国,管理商朝的遗民,允许他们继续保留宗庙,继续祭祀自己的祖先,奉守商人的宗祀。宋国都睢阳,封地在今商丘东,其地理范围大致在今 河南东部,以及接近河南的山东、安徽、江苏的部分地区。

成王封微子为诸侯,一方面是因为周室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存亡兴灭”的至德,尊崇殷商的后裔;另一方面是由于微子仁慈、贤明,深受商族遗民的爱戴;再则,因 为微子建立的宋国保存商代的文化传统最多,被看做古代礼制的典范,受到各路诸侯的尊重。成王此举不仅成功地解决了殷商的遗臣和顽民等问题,同时也彻底消除 了殷商遗民复辟的隐患。微子建立宋国后,曾到周王朝去拜见天子。今存古歌《有客》一首与微子有关,《诗序》载:“《有客》,微子来见祖庙也”,也就是说这 首歌是微子来朝周祖庙后,周王设宴钱行时所唱的乐歌。微子死后,葬在他封地的一处小山上,人们称作微子山。今微山县境内还存有微子的奠地,后人以这种特殊 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仁慈、贤明的殷商遗民,足见微子品性之高尚。


7、比干

比干,子姓,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商代帝王文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叔,官少师(丞相)。

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商纣王)。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终年(公元前1063年)63岁。

比干是商朝君主太丁之子,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关于比干之死:在商时期是兄死弟继,比干和微子、箕子三兄弟由于是贱出被剥夺了继承权,所以就组成联盟反对 帝辛的统治。在帝辛时期国家领土迅速扩张,各新归纳的民众得到巩固团结,后来帝辛决定攻打一个徐夷的大国,经过几年的战争打败了徐夷,但是国内军事实力削弱的严重,这时候比干的兄弟微子就派人到周请周在商最弱的时候攻打商,帝辛闻讯大怒清除比干联盟,可能手段有点暴力,然后周就集结大军于牧野和商展开决战,由于收编的俘虏临阵倒戈,商大败,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身亡。由于比干联盟对周有巨大贡献,所以周就大力的宣扬比干追封国神,还把比干的儿子坚找到赐姓林并分封领地,后来又分封了微子。】

比干夫人妫氏甫孕三月,害怕祸及到身,逃出朝歌,于长林(今河南省淇县,古朝歌)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周武王伐纣,天下大定,四处寻找比干后人,得知其遗孤生于长林,于是因林而命氏,赐林姓,改名为坚,并把他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比干则为林氏之太始祖。而如今林姓后人在各个领域内,成绩非凡。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后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 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此外,还有比干岭、比干墓(殷比干墓)。

周文王将伏羲的演卦渗入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并进一步推演为64卦,使之成为六经之首,完成了《周易》。比干谏死后,周文王《易系词》:比干“是故蓍之德,国而神”。周武王克商消灭暴君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灭商后,为了收服巩固新建的政权,在政治上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分而治之的办法,安抚殷商遗民。他下令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贤臣比干的坟墓,封比干国神,命三千年后才可发扬光大,派闳夭立放铜盘铭。放出贤臣箕子并恢复其原职。孔子说的周染与殷礼损益可以知道。可见,古今对比却是事实。周武王封比干留下铜盘铭:封轩辕王子比干垄,上报天神,下报地神。中华民族千秋令:“齐封神雨,雷电照今;供干师忠,慎为瞻遗。”命为宗祀,历朝致祭。并令禁慎瞻遗。

微子是商朝纣王的长兄,比干是微子的叔父。纣王荒淫无道,招致朝野上下强烈反对。朝中大臣纷纷议论要废纣王、立微子。纣王闻听此事,便贬微子到微子国(今潞城微子镇一带)做诸侯。微子来到微子国,同百姓一起放牧牛羊,垦荒造田,栽桑植木,勤耕善织,修建家园。数年后,便兴旺发达起来。

微子振兴微子国的消息传到朝中,朝中大臣无不称快。一向忧国忧民的比干丞相,得知此事,更是喜出望外。他从国都朝歌来到微子国,找到微子。在微子国的所见所闻,使他兴奋不已。回朝之后,他向纣王进谏,劝他效法微子,救国救民。纣王哪里听得进去。这时,纣王身旁的妲己不怀好意的地说:“陛下,他不是说要为你敬献忠心吗?你应该把他的心拿出来,看看到底是红的,还是黑的?”纣王听信谗言,竟当场将比干剖腹掏心。

比干被掏心之后,竟未死去。他忍痛徒步来找微子。走到微子国东一座土山上时,卧地而死。

后来,人们便在这里修了比干庙(三仁祠),塑起比干像,把这座土山叫做比干岭。


8、关龙逄(pang)

 

关龙逄(前1713年~前1620年),生于廑19年,卒于桀3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明相,因为进谏忠言而被杀,享年93岁,做了发,桀两代夏王的相。故里在今恼里镇龙相村。古时此地称龙城,原有一座大墓,墓前有祠,那就是夏朝末年中国第一位以死谏君的忠臣关龙逄的陵墓。此地松柏遮阴,庄严肃穆。可惜后来连年战乱,加上黄河水淤积,到清末竞荡然无存。

人物经历

说法一

据档案馆文献史料记载:关龙逄也称豢龙,是古代豢龙部族的后代。夏桀荒淫无道,不理朝政,筑倾宫饰瑶台,远贤臣,亲小人,谏者皆杀之。夏桀终日与美女妺喜寻欢作乐,对妹喜言听计从还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远不落的太阳。对于夏桀的暴行,作为夏朝的大夫、贤臣,关龙逄实在看不去。他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关心百姓与国家,但夏桀根本听不进去。经过长期思考之后,关龙逄决定以献黄图进谏。所谓黄图就是一种地图,关龙逄想借此说明形势危急,夏桀应多关心朝政。关龙逄献了黄图,故意立而不去。夏桀看到关龙逄的样子,心里很不耐烦,就说:“你还有什么惑众的妖言要说?”关龙逄怒目而视。夏桀早就对这人絮絮叨叨、净说难听话的关龙逄厌恶极了,什么也不问便把黄图烧毁,接着喊来兵士把关龙逄囚禁起来,不久就杀了。

说法二

夏桀时大臣,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逄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逄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

说法三

夏王桀让关龙逄陪他在瑶台观看炮烙之刑。夏桀问:“观看这种刑罚快乐吗?”关龙逄答:“快乐!”桀反问:“观看酷刑为何不悲伤?”关龙逄答:“天下人认为最苦的恰恰是君认为最乐的,我是君的臣,为何不高兴呢?”桀说:“现在我听你说,说得对我就改正,说得不对我就对你施加酷刑”。关龙逄说:“我看君头上悬着危石,脚下踏着春冰,头顶危石无不被石覆压,脚踏春冰无不下陷。”桀笑道:“你是说国家灭亡,我要同国家一起灭亡。你只知我要灭亡,却不知你现在就要灭亡吗?”桀对关龙逄施以炮烙之刑,关龙逄赴火而死,葬在今灵宝市孟村村西。

不管关龙逄被杀原因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夏桀杀了关龙逄后,更加肆无忌惮。而商民族日益兴盛起来,一举灭了夏朝,夏桀和妺喜一同逃奔到安徽南巢(今安徽巢湖)死于亭山。


发 言
返回
标题 作者

评论 COMMENT 0

你未登录,请登录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