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此登录
< 返回知识库中国古代官制

2018-06-07 13:14:34

12号字
12 14 16 18 20 22

春秋中央官制

(一)春秋中央官制简介

(二)春秋中央重要官职介绍

 


 

(一)春秋中央官制简介

春秋各国官职一般由世官充任。春秋时候的世官主要是指世袭爵位,爵位有卿、大夫、士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各国最重要的官职由世官卿担任,所以,“世卿执政”是这一时期官制最突出的特点。

“执政”(相当于国务院总理)是总领政务的意思,各国设官不尽相同。东周王室初期仍设卿士,以后由太宰执政。楚国初称莫敖〔ao熬〕,后称令尹。秦国称庶长。齐国一度称相,管仲就是当时著名的相(国务院总理)。宋国称大尹。郑国称当国。吴国称太宰。晋国称中军将。这是因为晋文公时候,设立上、中、下三军,各军置将、佐二人,由卿担任,中军将地位最高。执政代表国君行使权力,是最高政务长官。执政官又有佐助官,如右卿士有左卿士佐助,右相有左相佐助,太宰有少宰佐助,令尹有左、右尹佐助,当国有听政、少正佐助。

执政官下面设有多种政务官。有的国仍用西周旧制,设置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官,有的则发生变化。齐国司徒分锐司徒、辟司徒,都是军职,前者统领作战士兵(军委主席),后者负责营垒和后勤事务(政委),至于治理民事、管理土田则另外设有大司田(财务部部长)。晋国司马、司空设在三军将、佐之下,司马负责军纪,司空负责修整道路。此外,又有军尉主管军政,侯庵〔an安〕负责军事情报。宋国司马称司武,司空称司城。楚国司马仅次于令尹,是最高武官。楚国高级官员还有左徒,在王左右出谋划策。屈原曾做过楚怀王的左徒。郑国司寇之外又设野司寇,分管都城和都城以外的刑狱诉讼。而楚国司寇则称司败。各国往往又设置专管审讯的职位,如东周王室有尉氏,鲁国有士师,齐国有大理,楚国有廷理。各国负责送往迎来的官吏称行人,唯楚国称连尹。

师、傅、保与史、卜、祝也有变化。各国一般不设太保,太师、太傅也不执政,只作为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东周王室的史官有太史、内史,各国不设内史,由太史掌纪事兼领册命。中国古代史官有重视史德的传统,春秋时候的史官表现尤为突出。如齐国崔杼专权,杀死了国君齐庄公,太史直书其事,结果被杀;太史的两个弟弟依然不改兄志,也被杀害;太史最小的弟弟继续秉笔直书,终将崔杼弑君之事公布于天下。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宗祝官,鲁国称宗伯,其他各国称宗人。国君宫中有乐官,称乐师、太师、舞师。府人,掌管国君的珍宝。廪人,掌管仓储。司宫,掌管后宫,又有巷伯、寺人、竖等,由阉〔yan淹〕人充任。

 

(二)春秋重要官职介绍

下面分别介绍春秋时期中央各重要官职:

太宰(国务院总理):《周官》首列"天官冢宰",其僚之首称为"太宰卿",下列太宰的职司是"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这很清楚地说明了太宰就是相职。但太宰这个官,从春秋中叶以后,地位就逐渐下降了,这大概是春秋后期周王室公室地位下降的缘故,因为太宰本身是王室公室的家宰,王室衰落,其家宰自然地也随之失去了控制权。

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这些是掌管诸侯朝政的官。

司徒(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治民,"司"是掌管、"徒"是徒役,指服军役和各种劳役的民众,司徒治民事,掌户籍;

司马(相当于军委主席)治军,战国以前重车战,兵车用马拉,每辆战车用四匹马,中间两匹称"服马",两旁称"骖马"。马在车战时代起相当大的作用,所以以"马"命官,掌管军事的官就称司马。司马的佐助称为少司马。主管养马的校人(或称校正)是司马的属官;

司空(财务部部长)管土地,主要职责是测量土地的远近、辨别土地的好坏,以便授于民众耕种,并编定赋税的征收数额;

司寇(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掌管刑狱诉讼,治寇盗。这些官称在中原列国多有设置,其职司也大同小异。主管刑狱的官还有称作理、士、大士、尉氏等。

元帅(相当于军委主席):所谓"元帅",也称将军,就是中军将,元帅、将军之名实始于此。中军将是军中最高执政官。

史官:在君王左右还有一种专掌书记文籍典册的官。

仆大夫(后勤部长):国君宫内的日常事务,则由一种仆大夫掌管,君臣之间的意见常由他上通下达。

三公:东周王朝及列国君主近身还有一批专为私人服务的官员,这类官列国大体一致。如太师、太傅、太保,本是教育太子的师、傅、保,太子即位为王,他们就被尊称为太师、太傅、太保。这类官在西周时地位很重要,执掌国政,被称为"三公"。春秋时,各诸侯国不设太保一职,而太师、太傅多属美称,并没有实际权力。又如膳夫,本是掌管王的膳食官,西周时却可以担任王命的要务。春秋初年,东周王室膳夫的爵位还是大夫,地位不算低,但其他侯国掌管膳食的官,则不见有执行重大政治使命的事。西周实行宗法制,宗伯是王朝的重要职官,而春秋时只有鲁国设宗伯,其职掌是祭祀时掌神主位置的排列,其他侯国只设宗人,为国君掌管祭祀,并向神灵祷告,所以有"祝宗"之称,地位不很高。这些职官地位的下降,是朝政治事官与宫廷内官分职的结果。这种分职是春秋时官制的一大变化,反映了统治机构日趋完善,设官分职更加细密的情况。

 

发 言
返回
标题 作者

评论 COMMENT 0

你未登录,请登录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