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社会,古人类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刀。他们选用的石头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这些石料打制成的石刀质坚棱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壳和兽骨磨制的蚌刀、骨刀,这类刀轻便锋利,适于砍削器物。同样古人不仅用刀作为劳动工具,还随身携带作为防身自卫的武器。
前期出现了石戈、石矛、石斧、石铲、石匕、石镞等兵器。后期由于社会发展,私人占有财产的现象逐渐产生,部落之间展开了冲突,单纯地利用带有锋刃的生产工具,已经不能满足作战的需要了,所以已经开始利用动物的骨、角和木、竹等作为兵器的材料了。
在原始社会晚期和夏代的长期使用中,已经初步形成了攻击性兵器的几种主要类型。
钺
戈
(1)矛:作为刺兵的矛,也是传统的兵器,在夏代仍有广泛使用。夏文化遗址中多见骨矛、石矛,形制多样,多磨制得光滑锋利。
(2)斧:斧之溯源甚早,原始人类,即知拾利石为劈器。而最早之铜斧,见於商代,不仅用於武事,而且有的雕刻嵌镂,极为精美,已为仪仗之用。
从考古出土的器物来看,中国所有的斧形器物,最早都来源于距今1万年至170万年前石器时代斧形砍削器。这种砍削器大多是从河床上拣来的砾石打击而成,是把砾石的边沿加以敲打,产生刃口,用作刮割的用具。这个时期的石器表面凹凸不平、敲制粗糙、不经磨削,史称旧石器时代。
(3)戈:戈是一种横装在一侧的单尖双刃利器,前锋可用于啄刺,下刃可用于勾,上刃还可用于推杀。戈起源于原始人群狩猎的工具,最初是模仿兽角和鸟啄的形状,将兽角绑在木棍上,以起到延长手臂的作用,这是戈的雏形。后来出现了打制的石戈,石戈的特点是“本粗而末尖”。
夏代的戈主要用于啄击,勾杀只是必要时的辅助功能,所以应看作啄兵。研究考指出,夏代主要是步战,步战条件下用戈,啄击最为有效,这是由人臂关节结构和武器工作原理决定的:啄击动作迅猛,有利于增强武器动能,啄刺阻力小,能收到最大的杀伤效果。夏代青铜戈的形态特征也表明它是按“啄兵”的要求制作的:第一,它的援部平伸,与戈有直角相交,可保证前锋以最佳角度击中目标。若使用下刃,这种角度无论对杀伤力还是戈结合牢固程度都不适合。第二,它的前锋尖锐,上下刃对称,可见其作用同于矛叶侧刃,作为刺兵的矛,也是传统的兵器,在夏代仍有广泛使用。夏文化遗址中多见骨矛、石矛,形制多样,多磨制得光滑锋利。
(4)刀:在原始社会,古人类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刀。他们选用的石头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这些石料打制成的石刀质坚棱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壳和兽骨磨制的蚌刀、骨刀,这类刀轻便锋利,适于砍削器物。同样古人不仅用刀作为劳动工具,还随身携带作为防身自卫的武器。
(5)弓箭及弩:最初的箭是在一根削尖了的竹杆和树枝上,安上一个磨制成尖锋的石镞、骨镞或贝镞,尾部安上一根羽毛制成的。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各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镞、骨镞、角镞可知,最初的镞多用骨、角磨制而成。后来由于石器制作技术的提高,石镞便逐渐增多。这些镞开始都是简单的三角形,前部有锋,两翼外展,后部没有铤。尔后便逐渐发展成前有尖锋,后部有铤的镞。最后又从镞身与镞铤没有明显区分的镞,发展成前锋很尖利,镞身与镞铤有明显区分的镞。这种状况,充分反映了骨镞、角镞和石镞在形制结构上不断改进的发展过程。
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大概在原始社会晚期或者说至少不晚于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使用木制弩了。
(6)甲胄、盾:原始时期的甲胄多用藤条或兽皮粗制而成,原始的盾牌也相当简陋,大抵是用自然生成的藤条、木条和坚韧的兽皮,经过简单的编缀而成,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评论 COMMENT 共 0条
你未登录,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