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的饮食
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即夏商周时期。在此期间,统治者利用手中掌控的权利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他们丰衣足食,便开始追求食品带来的口腹享受,所以促进了食品结构的变化和改革,产生了丰富的饮食文化。
夏商周时期的食品原料大大增加,并习惯以“五”为系列,如五谷(稻、黍、稷、麦、菽),五菜(葵、藿香、蒜头、葱、韭),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饴糖、姜、盐)。
新培植出来的粮食作物非常多,在过去的基础上新增了“梁”、“菰米”等;肉类则更多,仅从殷墟挖掘出土的六千多件动物骨骼中,哺乳动物有二十九种;蔬菜除了韭、葱、白菜和萝卜,还有芥、瓜、蔓青、芹菜等二十多种;水果除了桃、李之类的,也新增栗、桑、杏、枣、柚等近三十种。
周代石硙(石磨)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周代的人已经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
据史料记载,天灾还专门设立了“庖正”、“膳夫”之类的管,具体负责食、饮、膳、馐事宜;吃饭时使用九鼎,配以八簋,另有陪鼎三具;其中九鼎分别盛放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和鲜腊等九种肉食,八簋盛放给中黍稷食粮,而那三具陪鼎则是盛放酒、水和果蔬之类。
商代已经出现了菜园和果园;人们开始食用冰;并且开始使用铜器烹饪,自此进入“铜烹时期”。
夏商周时期的饮食是按性状可分为常食盒宴席宴飨。常食是出于胜利需要而定时吃饭(出现一日两餐制,第一顿饭称为“朝食”,上午九点左右,第二顿烦称为“食”,下午四点左右),宴席则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礼”的关系而形成的就餐形式。这种场面很讲究主人、主宾、陪客的座次。此外还摆设高档的饮食器具,而且还有音乐歌舞助兴,因此这时期被称为“钟鸣鼎食”的时期。
其中以周代王室的“周八珍”为代表,约有四五百种以上佳着菜品,还有王侯贵族之家的家常美味佳肴,总计在千种以上,周代“八珍”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烹饪形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显示了周人的精湛按艺和食饮的科学性。
“周八珍”是专为天子而烹的宴饮美食,由二饭六菜组成。二饭为淳熬(肉酱油烧大米饭)、淳母(肉酱油烧泰米饭):六菜为炮膝(熠烤炸炖乳猪)、炮样(烟烤炸炖母羊羔)、捣珍(合烧牛、羊、鹿里脊)、渍(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肝(烧拷肉油包狗肝)。
时至周朝,饮食与为政的关系更为明显。如“鼎”本是一种炊具和餐具合一的用品,后来渐渐变成了礼器。相传,黄帝曾铸三只鼎,象征天、地、人;夏禹搜罗全国的金属,铸成九个大鼎,作为传国之宝。周灭商后,移九鼎于锚京,同时举行了隆重的定鼎仪式。从此,鼎成了权利的象征,列鼎制度也随之出现。周朝规定:天子可以九鼎,诸侯有七个,大夫五个,士三个,普通老百姓一个也不能有。谁违反了规定谁就是犯上作乱。


评论 COMMENT 共 0条
你未登录,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