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此登录
< 返回知识库中国古代家具

2018-06-07 13:14:34

12号字
12 14 16 18 20 22

屏风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家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一景,所谓“屏其风也”。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它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呈现出一种传统的审美情趣、生活哲学和人文情怀。

(一)夏商周

古人制作屏风这种家具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当时称为“邸”或“扆”。“邸”通常是指设在天子座后的屏风,显示天子的“九五”之尊;而“扆”指的是设在户牗之间的屏风。只有王公贵族宫室之内才能使用,是权力、地位的象征。

(二)春秋战国

在《尔雅·释宫》中把屏风也称为“塞门”或“萧墙”。《论语》中有“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意思是说,祸乱不会发生在外,而是在自家影壁之内,并由此产生了“祸起萧墙”的成语,而萧墙就是指当时为挡住视线而设的屏风。

(三)秦汉

汉代屏风的使用更为普遍,有钱有地位的人家都设有屏风。

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曰“屏谓之树,今罘葸也。”可知当时的屏风,又称“罘葸(fúsī)”。罘葸又可写作伏思、桴思、复思。

屏风发展到汉代,使用已经非常普遍,有“凡厅堂居室必设屏风”之说,且大都较实用,接地而设,多用于挡风、遮蔽和分隔空间,品种也趋于多样化,出现了多扇拼合而成的曲屏。

汉代时,屏风多以木板上漆,加以彩绘。纸张发明之后,则多用纸糊,上面画各种仙人异兽等图像。这种屏一般多扇组成,每扇之间用钮连接,可以折叠,比较轻便,用则设,不用则收起来。人称曲屏。四扇称四曲,六扇称六曲。还有多扇拼合的通景屏风。

屏风还有镂雕透孔的,河南信阳楚墓出土过一件木制镂雕彩漆座屏。这类屏风多用木制,中间镂雕出立体感很强的图案,是一种纯装饰性的屏风。汉代,这种屏风还很盛行。

还有一种较小的屏风,名曰“隔坐”,多为独扇素面。

(四)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屏风的使用较前代更加普遍。不但居室陈设屏风,就连日常使用的茵席、床榻等边侧都附设小型屏风。这类屏风通常为三扇,屏框间用钮连接,人坐席上,将屏风打开,左、右和后面各立一扇。

晋代盛行折屏,屏风以纸为屏心,屏心以绘画为装饰。《列女仁智图》中画有当时所用多扇区折屏的图,古籍上也常见曲屏的记载,且此时折屏以折多为贵。图中屏为三扇,描绘通景山水。这种三扇屏风,无须另安底座,只须打开一扇,便可直立。这时的屏风,除起陈设作用外,更主要的还是起遮蔽挡风作用。

南北朝时,这类屏风开始向高大方面发展,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南史;王远如传》:“屏风屈曲从俗,梁萧子云上飞白书屏风十二牒。”折叠屏风的特点主要在于轻巧灵便,独扇屏风却不然,它形体宽大且重,还必须有较重的竖向木座支撑,否则不能直立。由于稳重,它在室内陈设中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

(五)隋唐

唐代,随着高足家具的逐渐流行,屏风也渐渐高大起来,有钱人家几乎都使用屏风,而书画名家在屏风上题诗作画也成为一种时尚。

隋唐时期盛行书画屏风,并且自此以后,各朝代屏风的主题多是花鸟、山水、人物、诗画。这时期出现的连屏不受数量限制,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增加。

(六)宋

宋代屏风制作精美,除挡风、遮障功能外,更多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多设在主人会客之处。

(1)立屏

宋代的屏风使用比较普遍,一般在座椅背后都会设有单扇屏风,下图是河南白沙宋墓壁画中座椅背后的立屏,屏面绘水波纹,是当时的时尚。

(2)折屏

下图为宋时的三扇折屏,主要立于厅堂正中,上绘山水,这种造型是由上代流行下来的。

(3)床屏

床屏体态轻巧别致,由多层边框嵌着屏心,屏下底座也做细致的雕饰,既起到遮蔽作用又起到装饰作用。

(4)座屏

座屏,即带有底座、不可折叠的屏风,屏板和屏座是座屏的两个组成部分,屏座由屏板下部边框,独扇座屏,又名插屏,即将屏心插在一个特制的底座,常设立在主要座位后作为屏障,具有多种效果,落地纸板式屏风的形体一般比较庞大,多设在厅堂,不常移动。

(5)挂屏

在宋代,一种新颖的屏风形式——挂屏出现了。“挂画于厅事,标所献人名衔于其下。”这里的“挂画”就是一种挂屏,且画上开始有了题款。

(6)围屏

围屏一般由多扇屏风组成,轻便灵活,可以折叠。多与床榻结合使用,起到围合作用,提高私密性的同时又营造了一个艺术性的睡眠环境。

(七)元

元代,屏风多为独扇式。独扇式屏风又名插屏,一般为单扇插在一个特制的底座上。插屏的形体有大有小,差异很大,大的有300厘米多高,小的却只有20多厘米。

(八)明

明代屏风大体可分为座屏风和曲屏风两种。座屏风又分多扇和独扇。多扇座屏风分三、五、七、九扇不等。规律是都用单数。每扇用活榫联接,屏风下的插销插在“/\”形底座上,屏风上有屏帽连接。

独扇屏风又名插屏,是把一扇屏风插在一个特制的底座上。底座用两条纵向木墩,正中立柱,两柱间用两道横梁连接。正中镶余腮板或绦环板,下部装披水牙。两条立柱前后有站牙抵夹。两立柱里口挖槽,将屏框对准凹槽,插下去落在横梁上,屏框便与屏座连为一体。这类屏风有大有小,大者可以挡门,小者可以摆在案头用以装饰居室。

曲屏风属活动性家具,每扇之间或装钩钮、或裱绫绢,可以随意折合。用时打开,不用时折合收贮起来。其特点是轻巧灵便。基于上述原因,这类屏风多用较轻质的木料作边框,屏心用纸、绢裱糊,并彩绘或刺绣各式图画等,有的用大漆髹饰,上面雕刻各式图画。做工、手法多种多样。由于纸绢难以流传至今,现存明代传世作品以木制和漆制为多,纸绢制屏风极为少见。明代后期还出现一种挂在墙壁上专用于装饰的挂屏。

(九)清

清代屏风品种繁多,出现了“炕屏”、“寿屏”等屏风,形体雄大,屏心常镶大理石、玻璃等饰品。随着工艺的不断进步,屏风逐渐由原来的实用品演进为实用和装饰相结合的工艺品,成为古人居室里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家具。

1.座屏:座屏也称“八达马”屏风,即带“八”字形底座的屏风。多由单数组成,最少三扇,最多九扇。通常正中一扇较高,其余依次向两边递减。

这类屏风在皇宫都设在各宫正殿明间,前设宝座、香几、宫扇、甪端等,组成一套庄严的陈设。在屏风类中,它的等级名分最高。在宫廷里,它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在王公府第,它是王位等级名分的象征。

2.曲屏:曲屏是一种可折叠的屏风,也叫软屏风、围屏、折屏。它与硬屏风不同的是不用底座,且由双数组成,最少两扇或四扇,最多可达数十扇。每扇屏风之间用锦交叉连接,这种做法的特点是屏风可以向两个方向折叠360度,因此使用时比较灵活,多用于临时性陈设。

3.插屏:插屏一般都是独扇,形体有大有小,差异很大。大者高3米有余,小者只有20厘米。大者多设在室内当门之处,根据房间和门户的大小,来确定插屏的高度。小插屏主要陈设在桌案上,用于观赏,也可称为砚屏、台屏或者桌屏。

发 言
返回
标题 作者

评论 COMMENT 0

你未登录,请登录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