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此登录
< 返回知识库服饰

2018-06-07 13:14:34

12号字
12 14 16 18 20 22

宋朝配饰

宋朝女子的配饰

宋代首饰主要有头饰、耳饰、颈饰、腕饰、腰饰、带饰等。可见,宋人有佩戴坠饰的风气,且作品多以玉为之。宋代妇女的首饰大体沿袭唐制,仍以钗、梳为主,唯顶端带花饰的簪增多。南京幕府山宋墓出土的金梳背,龙凤金簪,江西彭泽宋易八娘墓出土的银梳和金簪,工艺均极精湛,可视为当时的代表作。宋代妇女的头饰和发式非常丰富,特别到了宋朝的后期,由于禁令松弛,妇女的头饰,尤其是贵族妇女的头饰就更加的绚丽多彩了。为了能使自己更加美丽,她们还在发髻的上下左右插上簪钗,常见的簪钗有鸟形、花形、凤形、蝶形等等。


冠梳是北宋妇女发髻上最有特点的一种装饰。冠梳种类繁多,其中有一种白角冠配合白角梳使用的冠梳是最流行的。冠是用漆纱、金银和珠玉等制成的,一般很大,有的冠长达三尺,有的和两肩一样宽,冠上插的梳子也很长,而且不止一把,这种装饰一开始的时候是在宫中出现的,后来普及到民间,并成为妇女的一种礼冠。

插梳,宋朝妇女崇尚插梳,可以说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有的时候,由于左右插的梳子过多,在上轿或进门的时候只能侧着头进。这种情况还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对冠和梳的长度做了规定。这样,冠梳的奢靡情况才有所收获。但是一直到南宋的时候,妇女插梳的现象仍然是十分普遍的。

花冠,宋代妇女还有戴花冠的习俗,她们头上除了戴冠,插簪以外,还插上各种各样的花,有的是鲜花,有的是假花。当时有一种叫“一年景”的花冠就是把四个时节的花齐备地插在冠上、很受妇女们的喜欢。宋代妇女戴的有白角冠、珠冠、团冠、花冠、垂肩等。在发髻上插上的有金、玉、珠、翠、花枝、簪子、钗、篦、梳等。发髻崇尚高髻,另外还有“不走落”(在头顶的发髻)、芭蕉髻(椭圆形的)、大盘髻、小盘髻、便觉、朝天髻、包髻等等。


宋代上层社会妇女,不但沿袭唐、五代以来的高冠、花冠,而且冠的形状越发高大,有高三尺,宽与肩等,垂于肩齐,梳长一尺,饰以金银珠翠、彩色装花。这种冠先前用漆纱制作,宋仁宗时,宫中用白角为冠,加白角梳。皇佑初曾规定冠广不得过一尺,高不得过四寸,梳长不得过四寸。到仁宗以后,白角改用鱼魫shěn,梳子则以象牙、玳瑁来做。《宣和遗事》描述宋徽宗眷恋的妓女李师师有“軃(duǒ音朵)肩高髻垂云碧”的打扮,冠后屈四角下垂至肩,谓之軃duǒ肩,戴这种冠坐轿子须侧着脑袋才能坐进轿门。

银梳
       江西彭泽北宋易氏墓曾出土半月形卷草狮子纹浮雕花银梳,主花上下另有繁缛的边饰陪衬,下层由花瓣纹连接成花边,与梳齿相连接,精工富丽,依然保持唐代风格。从敦煌莫高窟98窟北宋初期壁画供养人的装扮来看,河西地区贵族妇女头上盛插花钗梳篦,佩戴珠宝项链的风气,甚至比唐、五代更盛。


        玉钗、镀金银钗
       1974年在北京市房山县长沟峪北宋石椁墓出土玉双股钗1件,长15厘米,宽1.7厘米,从弯钩形的钗头分叉成为两股相并,钗尾逐渐收细,末端圆钝。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镀金银钗数件,有钗头分双股浮雕花的,有素面无纹的。



      ①玻璃簪:湖南省长沙市出土1支长7.9厘米,簪头呈钉帽形,头径1.2厘米的南宋玻璃簪,通体透明。
      ②金簪:浙江永嘉北宋遗址出土1支镂花金簪,簪头呈扁橄榄形,上有高浮雕穿花戏珠龙纹,下衬镂空卷草纹地,簪尾收细呈尖锥形,制作极为精美。


银簪: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银钗,有的在簪头雕镂花饰或镶嵌宝石,有的素面无纹。福州南宋黄昇墓曾经出土鎏金顶部空心雕花银钗:3件(长9.9厘米至16.8厘米),出土时插于发髻上。

宋代工艺纹样重写实。宋代饰品纹样中,特别是花鸟一类,大量出现写实纹样,形成宋代鲜明的装饰风格和时代特征。工艺纹样的写实风气,大致形成于唐末五代之际,这个变化当初主要从丝织品中反映出来。丝织品的花卉纹样由过去平列图案式的布局,发展为写实折枝,即所谓的“生色花”。到了宋代,刺绣和缂丝等,更注重生色花,并把它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水平。


宋代上层社会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贴花子的装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她在人日(正月初七)醉卧含章殿檐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洗了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宋徽宗宫词尤有“宫人思学寿阳妆”之句,写的就是宫中贴花子的情形。


宋朝女子耳饰
      1972年3月在江西省彭泽县湖西村北宋易氏墓出土浮雕纹金耳环1对,环下连接月牙形装饰,上有浮雕菊花纹,以菊花为中心,枝叶向左右两方铺展,工艺精美。


      宋朝女子颈饰
      金霞帔坠,此坠呈鸡心形,由两片金片扣合而成,中空略鼓。主体两面各锤鍱出镂空的缠枝卷草纹四组,卷叶屈绕,均匀地布满空间。边缘錾zàn刻毬纹锦。顶端有孔,穿有金质环扣。此件金饰光泽依旧,图饰精雅。


2.宋朝男子配饰

鱼带

宋太祖时并无佩鱼制度,赐鱼袋事最早见于宋太宗初年。《宋史》卷一四九《舆服志五》载:“(太宗雍煕元年南郊后)大赦,内出鱼袋以赐近臣,自是内外升朝文武皆佩鱼。凡服紫者,饰以金;服绯者,饰以银。廷赐紫,则给金涂银者;赐绯亦有特给者。京朝官、幕职州县官赐绯紫者亦佩,亲王、武官、内职将校皆不带。”同卷载:“熙宁(1075)八年,神宗命工匠琢玉带赐岐、嘉二王,并赐以玉鱼,鱼袋制度延及亲王。”同卷还记载了借服佩鱼制度。也就是官员出京外任或作使臣时,还可“借紫”、“借绯”,即借用比原先高一等的章服。“尚书兵部侍郎王诏政和元年(1111)奏:今监司、守、倅等并许借服色而不许佩鱼,即是有服而无章,殆与吏无别,乞今后应借绯紫臣僚并许随服色佩鱼,仍各许入衔,候回日依旧服色。上许之。”

综上所述,自唐以来作为官员服章之一的鱼袋,本为盛放随身鱼符的袋子,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至宋时,鱼袋较唐不仅形制不同,作用亦异。但唐宋鱼袋制度演变过程中呈现了共同的规律性,即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如由品官延及皇子郡王;由京官扩至外官;由身没、去任、致仕即去,到佩带终身;由近臣高官渐及位卑者,并进入对致仕官员的优抚政策。至此,鱼袋由有实际使用功能的物品变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物,并因此得到极度尊崇,遍布朝堂,最后也由于赐发过滥,终被弃于章服荣宠的制度之外。

方心曲领

方心曲领是套在宋代朝服交领上的用白罗制成的饰件,上圆下方,形似璎珞yīng luò(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是宋代朝服最为显著的特点,它是宋代遵循唐制的结果,体现了天圆地方这一中国古代最核心的世界观宇宙观,具有“象法天地”的古代设计特征。


腰带
       五代以前,大臣之间也可互赠金带。北宋开始,赏赐金带的权力为皇帝独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设立了专门制造内用及赏赐用带服的文思院。随后,命翰林学士承旨李昉制定了宋代特有的官员腰带等级制度,以金代玉,将金带定为最高级官员的主要腰带,并大力优宠文臣。此后真宗、仁宗各朝又对此制度加以补充,至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前,腰带制度已十分详细、严格。较之前朝,不但以带板质地和数量区别官阶,而且以带板的纹饰、重量和附设鱼袋相区别。


簪花

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宫,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从驾的臣僚、仪卫,也都赐花簪戴。宋徽宗不仅崇尚戴花,还要制定一些规则,他赐给随身的卫兵每人衣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有宫花锦袄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内。男人簪花发展到宋朝,几近极致。一朵小小的簪花,甚至成为上层社会身份的标识、等级的象征。在宋代重要的史料笔记《铁围山丛话》里,对此有详细的记录。每逢重大节庆,例如郊祀回銮、宫廷会宴和新进士闻喜宴等,皇帝都要赐花给臣僚。皇帝赐给臣僚们的簪花还分品位:生辰大宴又有辽使在场时,用绢帛花;春秋两宴,用罗帛花;陪同皇帝游玩的小宴,则用滴粉缕金花……赐花时,还按官员的品阶决定多少。可谓尊卑有序、多寡有数。宋代簪花戴花之风鼎盛,起初只有宫廷才有,且有严格的礼仪和规定。到后来慢慢发展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盛行到了怎样一种程度呢?百姓在传统节日簪花,街头卖花,烘托节日热闹气氛,青年男女也可以花诉情,宋词中,更不乏以花为意象的。士人亦可簪花表达风骨、可烘托游戏氛围、可抒发个人志向。






 








发 言
返回
标题 作者

评论 COMMENT 0

你未登录,请登录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