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发于神农,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我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122-1116年,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
我国茶文化起源可追溯到5000年前,不过,当时并未出现专用茶具,此类陶壶可看成茶具的源头。
茶闻于鲁周公,茶的利用始作药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注:此说远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神农所发现,并用为药料,自此后,茶逐渐推广为药用)。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因此历史意义更大,也更为可靠。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
原始瓷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发展至春秋时期已经十分成熟。碗内壁留下拉坯时的弦纹痕迹,成为鉴定春秋战国时期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陆羽《茶经》中有春秋时期晏子饮茶的记载。
战国时期南方一带的士人已经饮茶,煮茶是当时的主要的饮用方式。此原始瓷三足鼎
早在先秦原始的阶段,茶主要充当了“食物”和“药材”的角色,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末年,茶已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更为普遍。
两汉时期茶沿水路顺长江传播到长江中下游,通过进贡途径,茶叶首先到达京都长安,成为上层社会的饮用珍品。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p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饮茶在司马相如等文人中已经较为普遍,当时以煮茶为主。此青铜茶釜系当时重要的煮茶器具之一,汉代的饮茶生活由此可见一斑。
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期饮茶已经在南方四川一带的士人之间流行,不过当时基本上以煮茶为主,称为“茗粥”。此原始瓷灶模型系陪葬的明器。由火膛和烟囱及灶体组合而成,灶体上再承一双耳釜及敛口釜,是东汉时期灶台的真实写照。
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魏晋时期饮茶的风气已经传到长江中下游,由巴蜀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叶生产不断扩大,逐渐从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
晋代的时候,佛道教于茶结缘,养生助行,由此便有了“来客敬茶”的礼节。两晋南北朝时期,来客敬茶已经成普遍的礼节,茶文学初步兴起。
南北朝前期,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chuǎn]”;饮茶风气在地域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南方饮茶较北方为盛,但随着南北文化的逐渐融合,饮茶风气也渐渐由南向北推广开来。从晋到隋,饮茶成为民间饮品。南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南朝时期,瓷器流行以褐彩作为装饰,同时受佛教文化的影响,陶瓷上大量出现莲瓣装饰。
茶兴于唐朝,唐朝一统天下,茶风更盛,唐朝建立以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使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大发展;饮茶的兴盛与唐朝政府颁布的禁酒令有关;唐代饮茶的兴盛与贡茶的兴起、诗风的大盛以及科举制度、佛教的传播有一定的关系。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茶叶产地分布长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个区的许多州郡,当时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
1.贡茶
蒙顶茶:唐代国势强盛,是贡茶大力发展期,呈现出规模性,技术性和强制性。在众多贡茶中,蒙顶茶独占鳌头,李肇在《唐.国史补》中曾说:“风俗贵茶,茶之品名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蒙顶茶的贡茶身份一直延续到至今,我国研究茶史的专家惊叹:这在中国茶史上也是罕见的。据制茶大师透露,蒙顶茶甄选明前独芽,采于蒙顶山海拔1400米以上皇茶园及五峰有机茶园,纯手工制作;干茶扁平挺直,嫩绿油润,嫩芽银毫,内质嫩香浓郁,汤色清澈绿亮,滋味鲜嫩甘爽,叶底全芽均亮。品之,即感山之巍峨,水之清明!如此好茶,怎一妙字了得!
此外还有君山银针、青城茶、顾渚紫笋等。
2.唐朝名茶
顾诸紫笋、阳羡茶、寿州黄芽、靳门团黄、蒙顶石花、神泉小团、昌明茶、兽目茶、同紫笋茶、碧涧、明月、芳蕊、茱萸、方山露芽、香雨、衡山茶、邕湖含膏、东白、鸠坑茶、西山白露、仙崖石花、绵州松岭、仙人掌茶、夷陵茶、茶牙、紫阳茶、义阳茶、六安茶、天柱茶、黄冈茶、雅山茶、天目山荼、径山茶、歙州茶、仙茗、腊面茶、横牙、雀舌、鸟嘴、麦颗、片(鳞)甲、蝉冀、泸州茶(纳溪茶)、峨眉白芽茶、赵坡茶、界桥茶、茶岭茶、剡溪茶、蜀冈茶、庐山茶、唐茶、柏岩茶、九华英、小江园
3.茶具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唐朝,上流社会拒绝瓷器,喝茶多用铜碗、银碗或者金碗。
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初处可见。唐代以煮茶为主要的饮茶方式,因此风炉及茶釜皆为重要的茶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白釉茶炉及茶釜与同墓出土的唐白釉茶碗、茶臼以及白釉陆羽俑,成为唐代饮茶方式的重要物证.
敞口,斜壁,玉璧底足,典型的唐代初期形制。灰白胎,青釉稍泛黄,并有不规则的开片。这种玉璧底碗在唐代有个专用的名称叫“茶瓯[ōu]”,专门用来饮茶。
《茶经》记载,唐代的茶分为“粗茶、散茶、末茶及饼茶”,皆需碾末煮饮,茶则起到了“量末”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水煮至第二沸时,用茶则舀取适量的茶粉放入水中煎煮。以煮一升水为例,正常情况舀一“方寸匕”的茶末。“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可见,茶则在唐代是不可或缺的茶具。
唐代有各种形制的盒,大致可分为粉盒、油盒、镜盒,材质也多样,常见的有陶瓷类,还有金银类或钢铁类。陆羽《茶经》中提到茶盒,只不过陆羽提倡以“剖巨竹”制作茶盒,以贮茶末。由经可知,唐代各种盒器中,有一类是贮存茶末之用的茶盒。
唐代越窑的分布区越州一带也是重要的产茶区,因此越窑生产大量的茶具,仅茶盏托的造型就达十余种,这只是其中之一。
白釉瓷器最早出现于北齐,经过隋代的发展,到了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陶瓷分布格局。北方以邢窑白瓷为代表,南方以越窑青瓷为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的煮茶过程中需要加入盐,因此也盛行使用盐台。
茶盛于宋代,宋朝时候上层嗜茶成风,时人盛行斗茶,茶馆盛行注重特色,这一时期茶于文化得到结合,茶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饼茶逐渐衰落以散茶、末茶代替,蒸青绿茶技术于现在相差不远。
1.贡茶
龙团凤饼:至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载:“圣朝开宝末,下南唐,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北苑生产的龙凤团饼茶,采制技术精益求精,年年花样翻新,名品达数十种之多,茶饼表面的花纹用纯金镂刻,且成生产规模之大,历史罕见...但随着饮茶方法的变化,龙凤团茶逐渐被散茶代替。
除此之外宋代的贡茶还有牛抵茶、君山银针、白毫银针、蒙顶云雾、顾渚紫笋等
2.宋朝名茶
顾渚紫笋、阳羡茶、日铸茶(又名日注茶)、瑞龙茶、双井茶、谢源茶、雅安露芽、蒙顶茶、临江玉津、袁州金片、青凤髓、纳溪梅岭、巴东真香、龙芽、方山露芽、五果茶、普洱茶、鸠坑茶、瀑布岭茶、五龙茶、真如茶、紫岩茶、胡山茶、鹿苑茶、大昆茶、小昆茶、焙坑茶、细坑茶、径山茶、天台茶、天尊岩贡茶、西庵茶、石笕岭茶、雅山茶、鸟嘴茶、宝云茶、白云茶、月兔茶、花坞茶、仙人掌茶、紫阳茶、信阳茶、黄岭山茶、龙井茶、虎丘茶、洞庭山茶、灵山茶、沙坪茶、邛州茶、邛州茶、峨眉白芽茶、武夷茶、卧龙山茶、修仁茶
3.茶器
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到了北宋年间,茶臼起码已经有了瓷、木、铜三种材质。
“解渴不须调乳酪,金瓯刚进小团茶”。这是清代诗人陆长春对辽代饮茶文化的描写。 最晚在五代时期,东北地区便出现了饮茶的习俗。
契丹人驱“羊三万口、马二万匹”至南唐“价市罗绮、茶药”,到了辽宋时期,双方的交易中,茶叶更是成了大宗。
到了金代,饮茶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茶食”已深入到寻常百姓家。所谓“茶食”,是指宴席上先上麻花类的“大软脂、小软脂”的食物,后上“蜜糕”。最后才上“建茗”。
然而,由于对茶叶的需求量过大,南方的茶叶大量涌入,一度使北方承受不了。于是金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一方面限制茶叶输入,一方面“去造土茶律”,在金境内种植茶叶。但仍满足不了需求,无奈,在章宗完颜璟和宣宗完颜殉期间推行了针对平民的“茶禁”,使蓬勃发展的茶文化停滞。
元朝时期,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术不断提高,讲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当时视为珍品,在南方极受欢迎。元政府更是出版了《农书》和《农桑撮要》两部书,里面对茶树的种植有详细的描写。茶叶的制作、储存方式也由“团茶”、“片茶”演变成“叶茶”(即散茶)。
元时在茶叶生产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机械来制茶叶,据王桢记载,当时有些地区采用了水转连磨,即利用水力带动茶磨和椎具碎茶,较宋朝的碾茶又前进了一步。
1.贡茶
白鸡冠:元王朝是蒙古游牧民族统治中国,他们的生活习俗对茶极为需要,据《膳夫经手录》及《北苑贡茶纲》载,较为著名的贡茶有武夷白鸡冠茶和四川蒙顶茶。大多数的岩茶叶色带褐色,白鸡冠却是在米黄中呈现出乳白色,带有茸,有淡淡的玉米清甜味,茶汤晶亮有光,清香扑鼻;清凉甘美,茶杆嚼起来也带有一股香甜,饮后满口生香,为难得佳品。
2.元代名茶
头金、骨金、次骨、末骨、粗骨、泥片、绿英、金片、早春、华英、来泉、胜金、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茗、大石枕、大巴陵、小巴陵、开胜、开卷、小开卷、生黄翎毛、双上绿芽、小大方、东首、浅山、薄侧、.清口、雨前、雨后、杨梅、草子、岳麓 、龙溪、次号、末号、太湖、茗子、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庆合、指合 、龙井茶、武夷茶。
3.茶具
元代,从茶叶加工到饮茶方法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茶叶蒸后经捣、拍、焙、穿、封加工而成的饼茶逐渐衰退,经揉、炒、焙加工而成的条形散茶(即芽茶和叶茶)开始兴起,直接将散茶用沸水冲泡饮用的方法,逐渐替代了将饼茶研末而饮的点茶法和煎茶法。同时,一些茶具开始消亡,另一些茶具开始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都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
茶普及于明清之时,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废止过去某些弊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一措施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它为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立良好基础。
1.贡茶
蒙顶黄芽:明代改革了贡茶,将过去的饼茶改成了散形茶,将蒸青改为炒青,使贡茶的色、香、味、美更上一层楼,加上黄茶的“炒后闷黄”工艺逐渐成熟,蒙顶黄芽问世,并深受喜爱,有代替唐代蒙顶石花“号为第一”之势。蒙顶黄芽采摘于明前,当茶树上有10%左右的芽头鳞片展开时,选采长度在1.5-2厘米左右的肥壮芽头,每500克鲜芽需从45000—55000颗芽头中层层精选,产量稀少,产品珍稀。其外形扁直,芽条匀整,色泽嫩黄,芽毫显露,甜香浓郁,滋味鲜醇回甘,有助于提神醒脑,深受皇家钟爱。
除此之外明代的贡茶还有君山银针、贵定云雾茶、牛抵茶、五盖山米茶、天目青顶、雁荡毛峰、敬亭绿雪、蒙顶云雾、顾渚紫笋等。
2.明代名茶
薄片、柏岩、阳羡茶、阳坡、都濡、高株、云脚、瑞草魁、绿昌明、西湖龙井、浙西天目、天目茶、云南普洱、后山茶、剡溪茶、蒙顶石花 玉叶长春、真香、白露、举岩、骑麦颗、乌嘴、白芽、小四岘春、苏州虎、皖西六安、武夷岩茶、余姚瀑布茶、分水贡芽茶、雁荡龙煍茶、翕县黄山、方正茶、顾渚紫笋、绿花、紫英、颛龙茶、日铸茶、小朵茶、雁路茶、碧涧、明月、火井、思安、芽茶、家茶、孟冬、先春、龙岩、石崖白。
3.茶具
明代制茶的发展,首先反映在茶叶制作技术上的进步朱元璋废除饼茶,提倡饮用散茶,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
元朝茗茶杀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为炒青,少数地方采用了晒青,并开始注意到茶叶的外型美观,把茶揉成条索。所以后来一般饮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渐改为泡茶了。不仅完善蒸青绿茶,还发明炒青绿茶,花茶红茶乌龙茶叶相继出现,艺术方除了茶诗,还创作茶歌、茶舞、茶戏。
明代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直接改为用沸水冲泡,原来唐宋模式的茶具也不再适且了,由此一些新的茶具品种应运而生。茶壶被更广泛地应用于百姓茶饮生活中,茶盏也由黑釉瓷变成了白瓷和青花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衬托茶的色彩。除白瓷和青瓷外,明代最为突出的茶具是宜兴的紫砂壶。紫砂茶具不仅因为瀹饮法而兴盛,其形制和材质,更迎合了当时社会所追求的平淡、端庄、质朴、自然、温厚、闲雅等的精神需要。因而说,紫砂艺术的兴起,也是明代茶叶文化的一个丰硕果实。
明朝,沦茶煮水使用“汤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从金属种类分,有锡瓶、铅瓶、铜瓶等。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
清代,茶类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饮用时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
1.贡茶
碧螺春:清代茶业进入鼎盛时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苏州,就发现了当地的“吓煞人香”品质上层而名字欠雅,而赐名“碧螺春”。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乃茶中上品。
除此之外清代贡茶还有西湖龙井、合箩茶、君山银针、贵定云雾茶、黄郎毛尖、九龙茗茶、敬亭绿雪、蒙顶云雾等
2.清代名茶
武夷岩茶、黄山毛峰、徽州松罗、西湖龙井、普洱茶、闽红工夫红茶、祁门红茶、婺源绿茶、洞庭碧螺春、石亭豆绿、敬亭绿雪、涌溪火青、六安瓜片、太平猴魁、信阳毛尖、紫阳毛尖、舒城兰花、老竹大方、泉岗辉白、庐山云雾、君山银针、安溪铁观音、苍梧六堡茶、屯溪绿茶、桂平西山茶、南山白毛茶、思施玉露、天尖、政和白毫银针、凤凰水仙、闽北水仙、鹿苑茶、青城山茶、沙坪条、名山茶、雾钟茶、蛾眉白芽茶、务川高树茶、贵定云雾茶、湄潭眉尖茶、严州苞茶、莫干黄芽、富田岩顶、九曲红梅、温州黄汤。
3.茶具
清代以来,在我国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盛行工夫茶,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如铫,是煎水用的水壶,以粤东白泥铫为主,小口瓮腹;茶炉,由细白泥制成,截筒形,高一尺二、三寸;茶壶,以紫砂陶为佳,其形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以受水半斤,茶盏、茶盘多为青花瓷或白瓷,茶盏小如核桃,薄如蛋壳,甚为精美。
清代烧水的茶瓶(即茶吊、茶铫),一方面受到来自国外的铜吊的冲击,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用的铜、锡、瓦制茶铫仍然得到保存。史料表明,尽管清人烧水用的铫质地不一,但用得最多的还是陶质(如砂、瓦等)的铫。
在清代许多有关饮茶的文献和著作中,都未谈及洗茶,也未谈到茶具中有茶洗,表明茶洗已从茶具中淘汰。但与明代相比,清代茶具的制作工艺技术却有着长足的发展,这在清人使用的最基本茶具,即茶盏和茶壶上表现最为充分。清代的茶盏、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并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见图1)。
清代使用的茶壶,不但造型丰富多彩,而且品种琳琅满目,著名的有康熙五彩竹花壶、青花松竹梅壶、青花竹节壶;乾隆粉彩菊花壶、马蹄式壶;以及道光青花嘴壶、小方壶等。曼生十八式西冷八家之一的陈曼生,清嘉道年间,曾致力推进紫砂壶艺,传说他手绘十八种壶式,请紫砂陶工杨彭年、邵二泉等为之制作。


评论 COMMENT 共 0条
你未登录,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