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
骨痿:症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萎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减所致。
恶露:指产妇分娩后,胞宫内遗留的余血和浊液。一般产后二至三周内恶露应完全排尽,如超过三个星期,仍然持续淋漓不断,或排出很少,均属病理范围。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轻微恶心,有时呕吐,是常有的反应,无需治疗,不久可逐渐消失。若恶心呕吐严重,择食或食入即吐,甚则呕吐胆汁或血性物者。
瘿(ying)瘤:瘿与瘤的合称。或单指瘿。瘿:又名大脖子。多指甲状腺肿大一类疾患。发病与水土有关,或忧思郁怒,肝郁不舒,脾失健运,致气滞痰凝而成。症见颈前生长肿物,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有如“缨络”形状。瘤:是在体表生长的赘生物。
臌(gu)胀:指腹部胀大,腹皮青筋显露,四肢不肿(或微肿)的病症。多因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虫积日久,使肝脾损伤,气血瘀滞,水湿不运所致。
气滞:指体内气的运行不畅,于某一部位产生阻滞的病理。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部出现胀满或疼痛的症状。气滞久则可引起血瘀,形成“气滞血瘀”,使局部的疼痛加剧(刺痛拒按),甚则结成肿块或腐损肌肉。
痰核:指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多由湿痰流聚而成,结块多少不一,不红不肿,不硬不痛,用手触摸,如同果核状软滑而能移动,一般不会化脓溃破。痰核大多生于颈、项、下颌部,亦可见于四肢、肩背。
痹证:有闭阻不通之意。通常多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和重着等一类疾患。
膏淋:症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或如鼻涕,或如脂膏,溲行不畅。本病可见于丝虫病,泌尿系感染、结核、前列腺炎等疾病。
瘰疬(lei li):主要指颈部淋巴结结核。又称“鼠疮”。小者为“瘰”,大者为“疬”。以其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故名。
劳淋:“其状尿留茎内,数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劳倦即发”,或小便淋漓不已,涩痛不甚,因劳倦过度而发。
表证:外感病邪(风寒或风热之邪)一般先侵袭人的体表和呼吸道,其出现的证候,称为“表证”。又称“感冒”。
疟母:又名劳疟。指疟疾日久不愈,顽痰挟瘀,结于胁下,形成的痞块。相当于久疟形成的脾脏肿大。
血淋:主症为小便涩痛有血。
肺痈(yong):肺部发生痈疡而咳吐脓血的病症。多由外感风邪热毒,蕴阻于肺,热壅血瘀,郁结成痈,久则化脓所致。临床表现有发热寒战,咳嗽,胸痛,气急,吐出腥臭脓性粘痰,甚则咳吐脓血。可见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等疾患。
痞块:指腹腔内的积块。
痢疾:为夏秋季常见的急性肠道疾患之一。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主症以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腹痛,里急后重,下粘液及脓血样大便为特征。
疟(nue)疾:指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古人观察到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及山林多蚊地带。
带下:指妇女阴道流出一种粘性液体,连绵不断,其状如带,名为带下。
疥疮:因风湿热邪郁于皮肤,接触传染。以手指缝最为常见。呈针头大小的丘疹和水泡,痒甚。解放后少见。
丹毒:因患部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故名。初起患部鲜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证。
瘴疟:指因感受山岚瘴毒而发的一种危重疟疾。主要表现为疟发之时,神识昏迷,狂妄多言,或声音哑喑等。治宜重视当地防治经验,严重者须中西医结合抢救。
瘴毒(山岚瘴气 、瘴气、 瘴疠、瘴):《医学正传》:“岭南闽广等处曰瘴气,盖指山岚恶露烟瘴湿热恶气而名之也”。通常多指恶性疟疾。
癥瘕(zheng jia)积聚:癥瘕和积聚,都是腹内积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症。癥和积是有形的,而且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脏,属血分;瘕和聚是无形的,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腑,属气分。癥瘕积聚的发生,多因情志抑郁、饮食内伤等,致使肝脾受伤,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日久渐积而成。而正气不足,更使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癫痫:癫证与痫证的合称。癫,指精神错乱一类疾病;痫,指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疾病。
淋病:淋者,欲尿而不能出,胀急痛甚;不欲尿而点滴淋沥。相当于泌尿系感染、结石等病。淋病分为气淋、劳淋、血淋、膏淋、石淋、热淋。
气淋:由脾肾虚膀胱热所致。症见小便涩痛,小腹胀满明显。
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的病理。气顺则平,气逆则病。肺胃之气,以降为顺,肺气逆则见喘促、咳嗽;胃气逆则见呕吐、呃逆;肝气虽主升发,但郁怒伤肝,升发太过,也可见气火上逆,出现头痛眩晕、昏倒、吐血等症。
心悸动:患者除自觉心悸外,尚可察见心脏搏动亢进,甚则“其动应衣”。
阴盛格阳:指体内阴寒过盛,阳气被拒于外,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的证候。病人身虽热,却反而喜盖衣被;口虽渴而饮水不多,喜热饮或漱水而不欲饮,手足躁动,但神态清楚;脉虽洪大,但按之无力。
白浊:①指小便色白浑浊。②指尿道口常滴出白色浊物,小便涩痛明显,但尿不混浊。
阴暑证:伤暑证之一。因暑月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所致。由于暑月受寒,静而得病,故名。
脱疽(ju):又名脱骨疽,脱痈。多发于足趾,溃久则趾自落,故名。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
风水:水肿病的一种。多由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潴留体内。症见发病急骤,发热恶风,面目四肢浮肿,骨节疼痛,小便不利,脉浮等。此证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乳痈:发于乳房部的痈,统称乳痈,即急性乳腺炎。多见于妇女产后,其病因有因肝气郁结,胃热壅(yong)滞;或因乳汁积滞;或乳儿吸乳时损伤乳头,感染热度;或产后血虚,感受外邪,以致湿热蕴结,气血凝滞而成。
结胸:语出《伤寒论》。指邪气结于胸中的病症。主要症状有两类:一类为胸胁部有触痛,颈项强硬,发热有汗,脉寸浮关沉等;一类为从心窝到少腹硬满而痛,拒按,大便秘结,口舌干燥而渴,午后稍有潮热,脉沉结等。
休息痢:下痢积年累月,屡止屡发,故名。多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伏于肠胃而成。
淋浊:①淋病与浊病的合称。淋:通常是指小便急迫.短.数.涩痛的病证。浊:指小变混浊。②性病之一种。症见尿时阴茎痛,精浊下滴如败脓,有恶臭。
痔瘘:即痔疮和肛瘘的合称。初生肛门不破者称痔;破溃而出脓血,黄水浸淫淋漓久不止者称瘘。
黄疸:身黄、目黄、小便黄是其三大主症。多由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湿热或寒湿内阻中焦,迫使胆汁不循常道所致。
梅核气:多由肝郁气滞痰凝,咽部痰气互结所致。患者自觉咽喉如有梅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麻风:因体虚感受暴疬风毒,或接触传染,内侵血脉而成。初起患部麻木不仁,次成红斑,继则肿溃无脓,久之可蔓延全身肌肤,出现眉落、目损、鼻崩、唇裂、足底穿等重症。本并为慢性传染性皮肤病,必须隔离治疗。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症。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西医学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有与本病相似的表现。
喉痹:多指发病及病程演变不危急,咽喉红肿疼痛交情,并有轻度吞咽不顺或声音低哑、寒热等证。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外感以风热居多,内伤以阴虚为常见。
脾瘅(dan):指因多食肥甘,脾热而浊气上泛,口中甜腻之证。日久可变为消渴。
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厥:即厥症。泛指突然晕倒。
荣、已:营气、卫气。
肝痿:又称筋痿。
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真火:指肾阳。
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心肾之火。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后天;指脾胃。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
心肾不交: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称为心肾不交。主要症状: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任脉: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地脐部,上至胸部,颈部,是阴部经脉的总纲。
君:即君药,指这个处方中的主药。
真水:指的是肾阴,是与肾阳相对而言,肾阳指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的精),是肾阳功能活动的基础。
肝木,脾土:中医五行学说:把肝归属于“木”,因为肝主疏泄条达:把脾归属于“土”,因脾主消化饮食,把饮食的精华运输到全身,故同土的生化万物的特化相联系。
腠(cou)理:指人体皮肤,肌肉和脏腑的纹理,是气血流通灌注之处。腠理外连皮肤,为卫气散布和汗液等渗泄的通路。
往来寒热: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体的情况。
君相二火:即君火和相火。君火,指心火。因心是所谓“君主之官”,故名。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二火相互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功能活动。一般认为命门,肝胆,三焦均内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要发自命门。
冲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由阴部的两侧,夹脐两旁向上,到胸部而止。
恶血:即败血。
败血:瘀血的一种,指溢于经脉外,积存于组织间隙的坏死血液。
带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季胁部,横行环腰部一周。
脾气:指脾的运化功能。
命门:有生命之门的含义,有生命的关键之意。它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和维持生命的要素。有指两肾为命门。
潮热:发热如潮水一样有定时,每天到一定时候体温就升高(一般多在下午出现)。
痈:病名,风疮面浅而大者为痈,因气血受毒邪所困而瘫塞不通所形成的。
手汗:指手掌心潮湿多汗的症状,多为脾胃湿热引起。
前阴:又称“下阴”指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总称。
后阴:即肛门部。
死血:指瘀血。
湿痰:痰证的一种。多由脾关健运,湿蕴酿痰所致。症见痰多稀白,或黄滑而易出。
木:即麻木。
神明:即“神”的概念。“神”是神志,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它有物质基础,由先天之精生成,由后天饮食所化生的精气来充养,才能维持和发挥它的功能。在人体它位居首要地位。前人把大脑、中枢神经的部分功能和心联系起来,故又有“心藏神”的说法。
魂:为五脏精气化生的精神情感活动,为肝所藏。
魄:属精神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为五脏精气所化生,为肺所藏。
肝藏魂:“魂”属精神活动,肝气疏泄条达而情志正常,叫做藏魂。“肝藏魂”体现了精神活动和内在脏器的联系。
心惊:指心中恐惧。
真气:即正气,《灵枢刺节真邪》篇“真气者,气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内热生风:指阴虚热炽,煎熬营阴,经脉失濡而动气的证候。可出现动摇,眩晕,抽搐等症。
心中火虚:指心阳虚弱。
瞑:闭上眼睛。
肝气燥:指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的症候。主要症状有头晕目眩,耳鸣,眼干,面红,烦躁,失眠等,多见于高血压症。肝为刚脏,喜柔润,忌刚烈。肝阴不足,每致肝燥而阳亢。
热厥:厥证之一。指因邪热过盛,津液受伤,影响阳气的正常流通,不能透达四肢而见四肢厥冷的病症。多伴有口喝,烦燥,胸腹灼热,便秘等症状。
心包络:简称“心包”,它为心脏的外膜附有络脉,主要起保护心脏的作用。
气化:气的运行变化。膀胱气化,即膀胱的排泄功能。
膀胱之开合,肾司其权:膀胱的开合排尿功能,主要依赖于肾气的作用。
亡阴:阴液大量耗伤所出现的一种病理状态,可见皮肤干燥,身体枯槁,眼窝深陷,精神烦躁,甚则昏迷,谵妄等症。
清肃之气:指肺气。肺气宜清净肃杀,如秋令之气,否则将上逆为患。
脾不摄血:脾气虚弱,失去统摄血液的功能。
脾土:脾的代称。脾在五行属土,故称。
心火:心的代称,心在五行属火,故称。
下元:指肾脏。
假热:指上部出现假热的现象。颧红如妆或口鼻出血,或口燥齿浮等症状。这是因为真阳浮越所致。
肺热不能克肝:肺受热邪而不能制约肝气。按五行学说,肝木受克于肺金。
气逆:脏腑之气上逆。指气上逆而不顺的病理。
既济:意指水火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以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的规律。
肾火沸腾:指肾阳偏亢,火盛煎熬津液,迫津上腾。
亡阳:由于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剧,或其他原因耗伤阳气,以致阳气突然衰竭,出现大汗淋漓的症状,汗出如珠而微粘,畏寒,手足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甚则口唇青紫,脉微欲绝或浮数而空等。类似于休克现象。
脾气:主要指脾的动化功能,也包括脾的升清和统摄。固身血液的功能。
中满:指胱腹胀满。
水火相济: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以维持生理的动态平衡,称为“水火相济”。
相克:即相互约制,排斥或克服。五行学说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有相互拮抗的一面。
命门之火:即肾阳。是生命本元之火。寓于肾阴之中,是性功能和生殖能力的根本。还能温养五脏六腑,对人身的生长,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脏腑有命门之火的温养,尤其是脾胃需要有命门火的温煦,才能发挥正常的运化功能。
肾为肝之母:按照五行学说,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故肾为肝之母。
胃为肾之关:“关”可以理解为水液出入的关口。《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是指胃气虚弱,胃口不开将引起二便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诸症。
羸:瘦,弱。
枯槁:消瘦比较严重,并且干枯无光泽。
真阴:即肾阴。又有“肾水”,“元阴”真水等名称。是与肾阳相对而言。肾阴指本脏的阴液,是肾阳活动的物质基础。
阴虚阳亢:阴虚指精血或津液的亏虚。一般在正常状态下,阴和阳是相对平衡的,相互制约而协调。阴气亏损,阳气失去制约,就会产生亢盛的病理变化,生理病理性功能亢进,称为“阳亢”。因此,阴虚会引起阳气亢盛,阳亢则能使阴液耗损,两者互为因果。临床表现: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咳血,消瘦或失眠,烦躁易思,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等。
肝气:指肝本脏的精气。常贝症状为两胁气胀疼痛,胸闷不舒;兼症较多见的是一些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
开郁:是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气滞的方法。
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真火证:即实火证,指火邪极盛引起的实证,热证。
火越:指火邪炽盛向外发泄的病症。
相济:相互补益。
肝气无依:肝气无处依附。肝气依附于肝血,现心不行血,肝补无血可藏,故肝气无依。
元阳:即“肾阳”又有“真阳”,“命门之火”等名称。肾阳寓于命门之中,为先天之真火。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也是人体热能的源泉。
心君不守:心火不能守位。心主火,心火离散,导致心阳衰竭,血脉不行,故称心君不守。
肾火避出躯壳:指阴寒内盛,致阴阳分离,肾阳外脱。
厥(jue)逆:四肢厥冷。
伤寒:病名或证候名。广义的伤寒是外感发热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属于太阳表症的一个症型,主要症状有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等。与现代医学所称的“伤寒”不同。病因,指伤于寒邪。
神农氏:传说的上古帝王,为农业与医药的创始人。《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三皇本纪》载“神农氏以赭鞭鞭草,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是本草之书,多托之于神农。
刀圭:旧时量药之器具,以借以指医术。
青囊:药囊。后世常以青囊称医术。
河车之路:谓肾气运行之路。
泥丸:道家谓脑为泥丸。
啐痛:碎,破也。碎痛,疼痛如破如裂,极言其痛之甚。
大道如环:指阴阳消长运行的道路如园环一样,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玄关:佛教谓出入玄旨之关门,即入道之门为玄关。
仁圣工巧:当作“神圣工巧”。《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
五夺: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
亢龙有侮:指阳亢至极,物极必反之意。,
四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血海,膻中为气海,脑为髓海。
尾闾:道家谓精门,命门为尾闾。
玄理之法言:玄理,深奥精好的义理。
四气:指风,寒,暑,湿四种邪气。
四厥:四肢厥逆。
华扁:指华佗与扁鹊。
圭臬(gui nie):指事物的准则。
四象:《易.系辞上》:“两仪生四象。”两仪,即指阴阳。四象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
面王:鼻准。
中恶:谓中邪恶鬼崇致病者。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橐龠(tuo yue):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此喻肺主气,司呼吸,调节气机的功能。
郄(qie):指皮肤纹理缝隙。
憎寒:是一种外有寒战,内有烦热的症状。这是由于热邪内伏,阳气被阻,不能透达所致。
痰嗽:又称痰饮咳嗽。指因痰饮而致咳,并以咳嗽为主证者。本征一般指寒痰饮邪,停于肺胃,证见咳嗽多痰,色白,或如泡沫。
寒泻:由于内脏虚寒所致,临床表现有大便清冷而稀,有如鸭粪,腹中绵绵作痛,小便清白,或表现为肠鸣腹痛,完谷不化。
阴证:对一般疾病的临床辨证,指阴阳属性归类,分“阴证”与“阳证”。凡属于慢性的,虚弱的,静的,抑制的,功能低下的,代谢减退的,退行性的,向内的证候,都属于阴证,如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倦卧,肢冷倦怠,语声低微,呼吸,微弱,气短,饮食减少,口淡无味,不烦不渴。
晕在心:按中医说法,“心藏神”,神经系统头晕等疾病与心脏胆负供血等功能正常与否有关。
少火:是一种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须的。
壮火:是一种亢奋的病理之火。能损耗正气。
怔:是持续性心跳剧烈的一种症状。
内热生风:指阴虚热炽,煎熬营阴,经脉失濡而动风的证候。可出现动摇,眩晕,抽搐等症。
腐肠之药:指损伤肠胃之药物。
委顿:极度疲困。
理易:明白医理。
故宅:原来的居室。肾火之宅在于肾和命门。
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先天之本在肾,故有肾主先天之说。
后天:指脾胃。人体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后天吸收水各精微以滋养供给。
脱精:精关不固,精液渗入小便而下。
金针度人:向嫡传学子传授深奥理论及绝技。
飧(sun)泄:完全不化之泄泻。


评论 COMMENT 共 0条
你未登录,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