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此登录
< 返回知识库医学

2018-06-07 13:14:34

12号字
12 14 16 18 20 22

1、义妁shou 

义妁,汉武帝时河东人,今永济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

因医术高超被召入宫,专为皇太后治病。是中国古代4位(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女名医之首。

人物简介

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河东地方(今山西省夏县),有一个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传说,义妁自幼聪明伶俐,对民间医药十分偏爱,虚心好学,乐于钻研医术,遇有医生走村串户看病,她总爱跟着学,看医生怎样望、闻、问、切,或竖起耳朵,听医生讲解医理,并虚心求教。久而久之,她不仅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而且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天,外村抬来一个久治不愈的腹胀病人。病人的肚子胀得像一个灌满了气的皮球。

义妁对病人仔细诊断后,取出几根针在他的下腹部和大腿部扎了几针,然后拿出一包自制的药粉撒在病人的肚脐上,同时给病人熬服汤药。三天以后,病人腹胀开始消退,呼吸变得均匀,不久就痊愈了。自此以后,义妁的医名便在方圆百里传开了。后来,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便将她征入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年老多病,汉武帝听人说起义妁医术高超,便派人专程暗访。结果证明义妁不但擅长内科疑难杂症,而且对外科、针灸也颇精通,所用药物只是些山间的草木藤叶,但疗效极好。于是,汉武帝便诏她入宫,封为王太后的特别侍医。她到宫中以后,果然将王太后的病治好了。有一天,王太后问她,你有儿子、兄弟吗?义妁说,只有一个弟弟义纵,但行为不节,不可为官。但是,王太后因为十分喜爱她,仍奏请汉武帝,封义纵为中郎,补为上党郡令。从《史记》所记来看,义纵为官后,很有能力,深受汉武帝赏识。《史记》卷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说:义纵者,河东人也。为少年时,尝与张次公俱攻剽为群盗。纵有姐妁,以医幸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王太后问:“有子兄弟为官者乎?”姐曰:“有弟无行,不可。”太后乃告上,拜义弟纵为中郎,补上党郡中令。治敢行,少蕴藉,县无逋事,举为第一。迁为长陵及长安令,直法行治,不避贵戚。他以案捕太后外孙修成君子仲,上以为能,迁为河内都尉。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亦为郎,以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

王太后死于元朔三年(前126),因此,义妁的医事活动当在公元前126年以前。可惜她的生平和医学成就都没有记载。

【生平】汉武帝时期,义妁父母遭到太医院最高长官太医令丞崔府志的陷害,双双身亡,刚刚出世不久的孤女义妁被父亲生前好友民间大夫许善友抱走领养。义妁天资聪敏,对医术情有独钟,立志成为一名大夫。无奈生为女子,又加之养父的坚决阻挠,只得偷学医术。养父在瘟疫中献身,临终前告诉了她的身世。悲痛中更加坚定了她做一名德行高尚的大夫的决心。此后拜长安第一名医郑无空为师,苦学医术,悬壶济世,一时间被誉为女中扁鹊。为学习更高的医术,进入宫廷,几经倾轧与迫害,几经牢狱之苦,不卑不亢,先后做过乳医、女医、女侍医,最终被汉武帝册封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


2、鲍姑 

鲍姑,名潜光(约公元309-363年)是中国古代4位(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女名医之一。她是晋代著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

简介

鲍姑名潜光(约309-363),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

自幼在父亲的耳熏目染下,对道教的教义十分有兴趣,嫁给了葛洪后,成为葛洪的得力助手,和葛洪的葛洪之著作中有甚多灸法急救术,与鲍姑之高明灸术有关。弟子黄初平一起帮葛洪研究炼丹术,葛洪抄写著作,为附近的百姓治病。

葛洪在罗浮山逝世后,鲍姑和弟子黄初平到广州越岗院,一面修道,一面为百姓治病。她继承了丈夫和父亲的医术,加上自己的钻研,医术更加精湛。往往药到病除,人们称她为鲍仙姑。去世后特地在越岗院为她建「鲍姑祠」来纪念她。

鲍姑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

典故

相传为晋鲍靓女,葛洪妻,多行灸于南海。唐裴铏《传奇·崔炜》:“[崔炜]又问曰:‘昔四女云鲍姑,何人也?’[夫人]曰:‘鲍靓女,葛洪妻也。多行灸於南海。’炜方叹骇昔日之妪耳。”(崔炜又问道:“以前四女子说的那位鲍姑是谁?”夫人说:“是鲍靓女,也就是葛洪的妻子。她在南海做了许多灸治病人的事。”)

相关介绍

出生

她出生于一个官宦兼道士之家,其父鲍靓是广东南海太守。她以专治赘瘤和赘疣而闻名于时,以艾线灸人身之赘瘤,一灼即消,疗效显著。她长期与丈夫葛洪在广州罗浮山炼丹行医,岭南人民尊称她为“鲍仙姑”。

家庭

父亲鲍靓,亦名静,晋代道教徒,字太玄, “禀性清慧,学通经史,修身养性,学兼内外,明天文河图洛书。原籍东海人(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人)约生于公元260年。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鲍靓于蒋山遏真人阴长生授尸解术。多次奉命争战,升官至黄门侍郎,南海郡太守,(当时广东广西两省分为三个郡:南海郡、苍梧郡、象郡)。带他的独生女潜光(世称鲍姑)赴任。

其夫葛洪字稚川,江苏句容人,生于公元 282年,是我国一千七百多年前的科学家,曾从郑隐学习,又拜鲍靓为师,学丹术,尽得其传。元帝召为丞相掾,以功赐爵关内侯,又选送他做散骑常侍,他坚辞不就,长期隐居广东罗浮山冲虚古观,过着丹鼎兼综医术生活。生平著书立说颇丰富,约有五百三十卷,主要著作有《抱朴子》《肘后救卒方》等书。

鲍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和环境,耳濡目染,专功道学医学,学有所成。 


成长

鲍姑的一生,几乎都在广东渡过,行医、采药,足迹广阔,遍及南海县,番禺县,广州市,惠州市,惠阳县,博罗县,罗浮山一带,经常出没崇山峻岭,溪涧河畔。《西华仙箓》一书说:萍花溪 “常有老姥采萍其间,莫测她所自来,问之,答曰:我叫鲍姑。”萍,据《玉篇》注:“大萍”即浮萍,有解热,抗菌,抗疟等作用,主治风湿,麻痹,脚气,打扑损伤,目赤翳膜,口舌生疮,吐血等。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能这样跋山涉水,采药行医,以救万民,实在令人钦佩。她足迹所到之处,至今皆有县志、府志及通史记载,这些地方志书,都把她作为仙人,称为鲍仙姑,她制的艾也称“神艾”,其实她是一位不平凡的民间女医师。 她医术精良,擅长灸法。她是采用越秀山脚下漫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绒进行灸疗治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曾有诗赞颂:“越井岗头云作岭,枣花帘子隔嶙峋。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

传说

一天,鲍姑在行医采药回归途中,见一位年轻姑娘在河边照容,边照边淌泪。鲍姑上前一看,见她脸上长了许多黑褐色的赘瘤,十分难看。乡亲们因此都鄙视她,亦无法找到男人,故而顾影自泣。鲍姑问清缘由,即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姑娘脸上熏灼。不久,姑娘脸上的疙瘩全部脱落,看不到一点疤痕,变成了一个美貌的少女。她千恩万谢,欢喜而去。

 

3、张小娘子


 

宋代女医生,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义妁、鲍姑、张小娘子、谈允贤)之一,擅长外科。

宋代有个着名的外科医生,名叫张小娘子。据说,在张小娘子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位云游郎中路过门前,向她讨杯水喝。张小娘子见是一位银髯老人,气度不凡,便将他请进屋里,让座沏茶,还热情地招待饭菜。那位老郎中见她聪明贤慧、手脚勤快,便将开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传授给她,还赠她一部秘而不传的《痈疽异方》。后来,经过不断实践,张小娘子终于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时名声大噪,病人应接不暇。她又把外科技术传给丈夫,于是,夫妇俩都成了当地名医。

人物生平

仁宗皇帝看到后宫妃子们经过张小娘子养颜秘方的调养,各个变得貌美如花,肤如凝脂,白皙嫩滑,不禁龙颜大悦,又见张小娘子年过三十,仍如十八处子,仁宗皇帝遂称张小娘子为“女医圣”,赐名“张小娘子”。(唐宋年间,不管是否相识,男子称呼年轻貌美一点的女子,一律称为“小娘子”,仁宗皇帝赐名寓意着张小娘子的医术高明,能让女子返老还童,永葆青春美貌之意。

【生平】张小娘子是宋代比较著名的女中医,的一些外科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据说,在张小娘子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位云游郎中路过门前,向她讨杯水喝。张小娘子见是一位银髯老人,气度不凡,便将他请进屋里,让座沏茶,还热情地招待饭菜。那位老郎中见她聪明贤惠、手脚勤快,便将开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传授给她。还赠她一部秘而不传的《痈疽异方》。后来。经过不断实践,张小娘子破子终于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

 

4、谈允贤

谈允贤 (1461年-1556) ,中国古代4位(晋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女名医之一。明代南直隶<span style="font-family:"font-size:10.5pt;">常州府无锡县(今江苏无锡)人。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的名医,其祖母对医药也十分精通。秉承家学,从十来岁时即昼夜不辍地攻读各种医学典籍、著作有《女医杂言》一书传于世。

人物生平

谈允贤生于明朝天顺5年,其祖父谈复、祖母茹氏为当时名医,伯父谈经官至户部主事,父亲谈纲官至南京刑部主事,母钱氏,有一弟谈一凤。谈允贤自小聪慧,祖母就让她学医,就在祖母的教导下学会的精湛的医术,祖母去世前将一生所收集、编写的药方病理都传给了谈允贤。谈允贤后嫁杨姓男子为妻,婚后不久患上气血失调,就自我诊治、试药,后来生了三女和一子杨濂,每当子女有病,她都亲自为他们诊治。直至其祖母去世,她才真正在外行医。谈允贤依照祖母的嘱咐,开始为人医病。一些女性患者,患了妇科或外科疾病,不愿让男医生诊视,就纷纷来找她医治。而谈允贤的医术相当精湛,每每获得奇效。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许多上流社会的妇女因男女之防,不愿请男医生诊治,因此常常发生贻误病情的情况,谈允贤女医的名声使这些妇女纷纷找她治病,在许多成功的案例后,谈允贤的名声也渐渐的传遍各地。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谈允贤病逝,享年96岁。

轶事典故

明代,民间精通医术的妇女渐多,皇帝规定由衙门选取其中佼佼者,到司仪监御医处会选,选中的入官册,以备召用,许多民间女医都以此为荣。当时,医术精妙,颇有名气的医婆叫谈允贤,凡皇家眷属生病,羞于请男御医诊治的,都请谈允贤入宫医治。

宫廷医婆的身份地位和荣华富贵,也是十分令人羡慕的,但是,对于入宫的医婆,朝廷也要派专人经过一番严格的检查的。《明宫秘史》上记载,有一位姓彭的医婆,因为怕失去这一荣耀乡邻的美差,也贪恋宫廷丰厚的赏赐,她隐瞒了自己已怀孕的真情。后来,她将孩子产在便桶中溺死了。太后知道了这件事,就将彭氏鞭打出宫。不到一年,太后病死,宫中把此事归罪于彭氏,认为医婆怀孕入宫是凶祸的象征。此后,凡入宫的医婆,都要再三审验以后,才放入后宫行医。

奶婆、稳婆和医婆是中国古代女性中较为特殊的人物,也是深为妇女所羡慕的。然而,成为奶婆就要离开自己嗷嗷待哺的幼子,用自己的乳汁去喂养他人,而且,饮食起居、服饰举止都必须按一定的规定执行,还有的奶婆被强迫天天吞食糖煮蹄膀等增加乳汁的食物。实际上,奶婆已相当于一台产奶的机器。但是,优越的地位和丰厚的财物使得她们不但不以此为辱,反而争相入选。

 

 

发 言
返回
标题 作者

评论 COMMENT 0

你未登录,请登录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