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与拔罐
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指力均匀;幅度3~5分频率;60次/分
捻转法:指力均匀;角度180°;勿单向捻针
一般留针30分钟左右;左手持消毒棉球,右手轻捻针柄,将针拔出
晕针的处理
症状: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
处理:
立即出针,去枕平卧;轻者静卧,给饮温开水
重者指压水沟、内关等穴,或艾灸关元、气海
仍不省人事者,采取急救措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借其温热、药物作用于经络腧穴,用于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
艾炷灸
无瘢痕灸
腧穴皮肤涂以介质;患者感灼痛时换炷再灸,一般灸3~5壮;多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腹泻等
隔姜灸
生姜切薄片,针刺数孔;将姜片、艾炷放置在腧穴上;患者感灼痛时换炷再灸,一般灸5~10壮;多用于风寒感冒、呕吐泄泻。
艾条灸
艾条一端点燃,距离皮肤2~3cm施灸;旋转或上下移动施灸,以免烫伤;每穴灸5~10分钟,患者局部皮肤有温热感无灼痛;保健灸、一般疾病皆可应用
温针灸
艾条切2cm长小段;点燃后置于针尾施灸;多用于风寒湿痹
天灸
日期选择:三伏天、三九天
药物选择:刺激性的药物,如白芥子、大蒜等;
穴位选择:背俞穴为主;
贴后皮肤出现红晕,感到温热犹如施灸,甚至局部皮肤起泡;
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肠病
灸法注意事项
慎灸病证:实证(指人体受外邪侵袭,或因痰火.阏血.虫积.食积.水湿等阻滞所引起的实性证候。与虚证相对而言。如面赤.气粗.痰壅喘.满.痞块症结.肿胀.腹痛.拒按.便秘溲赤.舌苔厚腻.脉实大有力等。)、热证(主要指人体感受温邪.暑气或寒邪化热而引起的热性证候。如身热汗多.面赤烦躁.口渴喜冷饮.神昏谵语.便秘或泄泻热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及脉洪.大.滑.数等。)。
慎灸部位:颜面部、孕妇腰骶、下腹部不宜施灸。
灸后处理:灸后局部皮肤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若出现小水泡,可自然吸收,若水泡较大,则挑破后涂以龙胆紫。
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操作要点:
用镊子夹酒精棉球点燃,在罐内绕一圈再抽出
迅速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住
起罐时一手握罐,另一手拇指在旁按压
拔罐的应用
留罐
一般留置5~10min
多用于风寒湿痹、颈肩腰腿疼痛
走罐
罐口涂万花油,将罐吸住后,手握罐底,上下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
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
用于感冒、咳嗽等病症。
闪罐
罐子拔住后,立即起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多用于面瘫。
刺络拔罐
先用梅花针或三棱针在局部叩刺或点刺出血
再拔罐使罐内出血3~5毫升
多用于痤疮等皮肤疾患
拔罐注意事项
操作禁忌:拔火罐时切忌火烧罐口,否则会烫伤皮肤;留罐时间不宜超过20min,否则会损伤皮肤。
部位禁忌: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部位,孕妇的腰骶、下腹部,均不宜拔罐。


评论 COMMENT 共 0条
你未登录,请登录